古诗读音异读系列之磋商

第二节 古诗词中“骑”的读音

◎南郭居士

第一节我们磋商了“斜”在古诗词中的读音,但如果说人们对“斜”的读音存有异议,那么对另一个字“骑”的读音就可以说是存在争议了。
我最初知道把“骑”读作“jì”是上初中语文时学到的一首诗。

过华清宫

古诗词中骑字到底该若何读南郭居士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尘凡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本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飞骑驰来烟尘滚滚博得妃子欢心的笑,却没有人知道是南方送来了鲜嫩的荔枝。
这里“一骑尘凡”中的“骑”,便是指骑马送荔枝的人,一人一马谓之骑(读作“jì”),这样读才能表达诗句的真实含义。
但在新版的《当代汉语词典》中,骑字的两个读音被合二为一,都读作“qí”了。

而且,《过华清宫》是一首绝句,其平仄为:

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这里“骑”必须是仄声,不然就不符合平仄了,如果读作qí就成平声“平水韵 四支(平)”,杜牧写时也是按仄声jì“平水韵 四寘(仄)去声”的,否则就不成绝句了。
当然平仄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诗中的原意。

“骑”的本义为跨马,骑马。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文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
袁盎骑,并车擥辔。
”南朝齐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四:“今欲专士女于耕桑,习乡闾以弓骑。
”引申为跨坐;乘坐。
《庄子·齐物论》:“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
”又从本义引申为一匹马(旧读jì)。
《战国策·赵策二》:“赵地方三千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
”又引申为一人一马(旧读jì)。
《文选·班固〈东都赋〉》:“千乘雷起,万骑纷繁。
”唐白居易《卖炭翁》:“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青鸟使白衫儿。

《辞源》的阐明为,骑 qí :跨马。
也指分腿跨坐。
靠近。
骑 jì :备有鞍辔的马。
如坐骑。
马兵。
也指一人一马。
姓。

近代以来,由于措辞演化,骑字含义中的动词义(qí)和名词义(jì)开始分解成了两个读音,成为多音字。
一样平常做动词或类动名词时,骑读为qí,如骑马、骑兵、骑车等等。
而当“骑”字后置,涌如今偏正词组中作名词或量词时,应读作jì,如铁骑、轻骑、车骑、坐骑、胡骑、千骑等。

但由于1985年国家语委颁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废jì,统读qí,这样一来,一些人便理直气壮地将“一骑尘凡妃子笑”中的“骑”读作qí了。
不过这的确如噎在喉,由于本诗中的骑是名词,特指一人一马,没有复数的性子,如果读作qí含义就产生了变革,诗意也就产生了变革,而诗意是诗的灵魂,因此我们不能轻率地把jì读作qí。
本着为古人卖力,为诗意卖力的态度,我们在读古诗词时就该当差异对待,如果骑作名词或量词时,我们就该当读jì,比如下面几首诗词中的骑都该当读jì:

塞下曲六首·其三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实在,笔者也不想当死板的人,也是主见汉字尽可能读当代读音,因此如果骑作动词或类动名词,或者说和现在的意思一样时,我们就可以读qí,比如下面两首诗中的骑就可以读为qí了: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历史不能改变,古诗的诗意也不容改变,如果你的读音改变了诗意,便是对古人不卖力或不尊重。
近几年部分小学规范字典便将“骑”的本音jì取消,统读为qí,这是不严谨的。
专业威信的词典都详细注明了骑的读音的差异,便是在港台地区,“铁骑”仍旧读作tiějì。

不过有人说,教材中对古诗词读音改动,可能是为了小学生方便理解。
虽然这种出发点是好的,但小学生本来便是学知识的,他们会逐渐理解这些读音的,如果我们“偷工减料”了,这并不见得是好事,他们将来或许会怪罪我们。

本节所说的“骑”的读音,都是针对古诗词而言,由于古诗词涉及了平仄押韵等,有它的分外性,而对付其它文体,没有了平仄押韵等限定,有时我们就可以“服从”于现实,按大众习气了的读音。
比如“千里走单骑”,如果不是涌如今古诗词中(彷佛古诗词中的确没有该句),我们就可以读作“qí”,当然读作“jì”(本意)也对,只是反而不习气了。
当然对当代人所写的文章,我们自然按当代的读音了,“骑”也无须例外。

附:

古诗读音异读系列之磋商

◎南郭居士

序言

最近一个文友把她的《诗词300首录音稿》发我,要我帮助核对一下个中一些多音字或异读词的读音,她说这是一套小学生及幼小衔接启蒙用的识字卡片,我溘然觉得此事重大,马虎不得,弄不好会误人子弟,于是便认负责真地核对起来。
不过核对过程中,创造许多字的读音分歧一,各有各的情由,乃至和该文友的不雅观点也不是太统一,于是我以为校注该录音稿涌现了难度,已经有必要对古诗的读音做一些明确的时候了,本着负任务的态度,最少要表明我的见地。
我以为自己的不雅观点必须明确,绝不能模棱两可,该怎么读该当解释自己的情由和依据,供读者参考。

不足为奇,曾有一篇《播音员请把稳,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的帖子引起热议。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念cuī还是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念xiá还是xié?“一骑尘凡妃子笑”中的“骑”,念jì还是q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野”,念yǎ还是yě?该帖指出,现在新版教科书上的注音是衰(shuāi)、斜(xié)、骑(qí)、野(yě),与大部分人印象中的衰(cuī)、斜(xiá)、骑(jì)、野(yǎ)已不同。

实在针对异读词的读音,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电部于1985年12颁发过《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2016年5月作出修订),它是关于异读词读音规范的最新的法定标准,是我们规范异读字读音的紧张依据。
然而,它依然知足不了我们读古诗的哀求。
由于它“不列出多音多义字的全部读音和全部义项”,且在字后注明"统读"的,表示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这便是引发“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议论的终极溯源。

我随意查了一下“骑”字,《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注明“骑qí(统读)”,没有“骑(jì)”读音。
又查了一下“斜”字,也未被列入。
看来的确有必要对古诗中的一些字的读法做出明确磋商了。
好在涉及古诗读音问题的字的数量并非很多,因此,针对此问题,下面我想通过一些详细的诗例,分节进行磋商并与读者商榷。

作者简介:

南郭居士,本名郭军,67年生人,陇南市武都事情,籍贯甘肃徽县。
有近千篇文学作品在各种报刊书本及网络平台揭橥。
著有《南郭词文》,并获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诗歌提名奖。
合编有《雪藻兰襟精华诗词》、《清韵十二家》、《临屏精华诗词赏析》等诗词选集。
获“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当代诗入围奖。
作品入编第四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
被全国诗词家神州行组委会付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精良诗词家”及“新时期诗书人家”称号。
系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甘肃省作协、中国金融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会员,中华精良传统文化传承人,入编2022版天下名人录,陇南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中华文化旅游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武都区作协理事,《成州文学》顾问,雪藻兰襟诗词终审主编,《陇南诗词》编审。
原佳构文化论坛总编,原《中国诗歌报》诗词创研中央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