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远处的山上白花花一片看不清楚,近处的井口是个黑窟窿,黄狗的毛发变成白色,白狗在雪的包裹下变肿了,没有过分讲究平仄却十分押韵。而后世称这类出语俚俗、诙谐诙谐、小巧有趣的诗为“打油诗”,除了可以用于作诗自嘲,也可以自谦,对社会百态做出揶揄及讥讽,也可以作为谜语。
此外还有其余一种传说,在中唐时期的某一个冬天,一位大官去祭奠宗祠,瞥见大殿的墙壁上写着一首诗,“六出九天雪飘飘,宛如彷佛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大官看完后勃然大怒,敕令捉住的作墨客,却将喜好作此类诗的张打油抓来,为了尽快证明这首诗是否为张打油所作,就命名张打油作诗一首。
适逢禄山兵困南阳郡,张打油便以此为题吟道:“百万贼兵困南阳,也无援救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大官被逗笑之后破例饶了张打油,从此之后打油诗家喻户晓。
在唐朝,李白和杜甫作为惺惺相惜的朋友,自然少不了戏谑调侃,例如有一次,李白遇见杜甫,创造他变瘦了就笑他是不是写诗的缘故,信手拈来一首《戏赠杜甫》:
“饭顺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为问因何太瘦生,只为从来作诗苦。”
美食家苏东坡自然不能错过这个可以怼人的好机遇,瞥见额头高眼睛凹的苏小妹,随即做出打油诗一首:
“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发到画堂前。
几次拭泪深难至,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自然绝不客气的回讽,嘲笑哥哥的马脸,说道:
“天平地阔路三行,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还未到腮边。”
打油诗除了具备互怼的功能,还是人们用来机警自嘲解围的主要手段,例如明朝第一才子——解缙,18岁时在乡试中得到第一,时逢天降小雨,欠妥心滑倒在地,路边的人见状哈哈大笑,出口说道:
“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
跌倒解学士,笑煞一群牛。”
将春雨像油一样满街流,害的我这个解学士跌倒,还将周围围不雅观大笑的人说是牛,在为自己机警解围的同时,还逗逗周边的人。
此外打油诗还可以作为答案利用,尤其是当一些话不好当面点破,但又不得不说之时,打油诗的浸染就发挥出来了,例如店家看到名人欧阳修前来用饭,待吃完之后还特地讯问味道如何,欧阳修沉吟少焉后说道:
“大雨哗哗飘湿墙,诸葛无计找张良。
关公跑了赤兔马,刘备抡刀上沙场。”
这四句话也就相称于四句谜语,也便是“无檐(无盐)”“无算(无蒜)”“无缰(无姜)”“无将(无酱)”,给店家保留了些许的面子。以是只管简大略单的一首打油诗,却表示一股为人处事的机警以及不愿意被戳破的善良之举。
喜好润界本地化,请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