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卖新丝,五月杂粜新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
语虽卑劣,曲尽田家之景况。农于四人之中最为勤苦,人主不可不知也。“上悦,命旁边录其诗,常讽诵之。
文中的冯道是个神奇的人物,他历经五代十国十代君王,多次担当宰相,世称"十朝元老"。 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称其"奸臣之尤"。 他辅佐后唐明宗李嗣源时,引用了唐诗《伤田家》,疏导天子要关心民间疾苦。
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形象地解释了百姓生活的困难。
一、聂夷中其人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末墨客聂夷中 。
宋朝计有功《唐诗纪事》说:
夷中有《公子行》云:“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又《咏田家诗》云:“父耕原上田,子斸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又云:“仲春卖新丝,五月籴新谷。医得面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亡命屋。”所谓言近意远,合三百篇之正也。
咸通十二年,高湜知举,榜内孤贫者夷中、公乘亿、许棠。夷中尤贫苦,精古诗。夷中,字坦之,咸通中为华阴尉。
聂夷中(871年旁边去世)字坦之,生卒年、平生业绩均不详,出身贫寒,备尝艰辛。多年寒窗苦读后,咸通十二年(871)聂夷中总算进士及第。
聂夷中善于古体, 其作品大多为反响现实的乐府诗,是对元白新乐府运动传统的继续。
二、伤田家
大多数墨客,写针砭时弊、反响社会现实的作品用古体诗, 如《悯农》是五言古体绝句,杜甫三吏三别是,白居易的《卖炭翁》、 《秦中吟十首》,元稹《田家词》等也是古体诗。
聂夷中的这首《伤田家》这首诗,基本用律句(第5句除外),押仄韵,实在也是古体诗。 不过这首诗被我看的这本唐诗鉴赏辞典作为五律收录:
仲春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面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亡命屋。
这首诗的韵脚都是入声字:谷、肉、烛、屋。
关于这首诗的释义 ,清朝著名墨客赵翼在《陔余丛考》中阐明道:
聂夷中《伤田家》诗云:"仲春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面前疮,剜却心头肉。"《学斋占毕》引之,以为最得风人之体。但仲春安得有丝,当是传写之误耳如斯。不如此正所谓"医疮、剜肉"也。盖仲春丝未出,五月谷未登,而迫不及待,则予指将来所出之丝谷以售人钱,正如陆宣公疏所云"蚕事方兴,已输缣税;农功未艾,遽敛谷租"也。今里俗有亦有如此者。
《学斋占毕》是南宋学者史绳祖的作品,他认为仲春恐怕是四月之误,由于仲春没有新丝。
仲春丝未出,五月谷未登,而聂夷中却写“仲春卖新丝,五月粜新谷”。这首诗的含义,即唐朝陆贽曾经说的:蚕事方兴,已输缣税,农功未艾,遽敛谷租。
医得面前疮,剜却心头肉。由此可知农人生活的艰辛。
墨客将农夫的希望寄托在明君的身上: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亡命屋。
无论什么时期,有一位卓越的领导人,都是百姓的幸运之事。
三、闻人说海北事有感
作为进士出身的墨客,聂夷中少不了格律诗的作品,可惜传世的只有这一首七律:
故乡归路隔高雷,见说年来事可哀。
村落日中眠虎豹,田园雨后长蒿莱。
海隅久已无春色,地底真成有劫灰。
荆棘满山行不得,不知当日是谁栽。
家乡迢遥,听说故宅已经荒漠,野草丛生,野兽横行。唐末军阀之间混战,藩镇盘据,权臣乱政,大唐已经岌岌可危。
聂夷中咸通十二年(871)中进士,经由了三十多年后,在907年朱温篡位建立了梁朝,天下四分五裂,进入了五代十国期间。不知道聂夷中有没有等到那一天。
结束语
很多墨客,传世作品虽然很少,但每每由于一首诗而有名,聂夷中便是个中的一位。后人常常把他的《伤田家》和李绅的《悯农》并举,李绅实际上是一个花天酒地的高官,不知道真实的聂夷中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结束时,依照老例作诗一首为本日的作业。《重访芜湖游陶塘》:
寻诗步月绕陶塘,重访芜湖张孝祥。
折桂才高嗟命舛,凌云笔健忆君狂。
虹桥远眺赭山塔,烟柳曾遮归去堂。
词客有灵应羡我,人逢盛世鬓逢霜。
@老街味道
不雅观唐习律91|韦庄诗中,为什么篇篇有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