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末清初的文化奇才、中国戏剧理论开山祖师——李渔。
放在本日看,李渔是一个集写作、编剧、导演于一身的自由作家,他创办清代有名出版社“芥子园”,他倡编的《芥子园画谱》被齐白石、潘天寿视为经典范本,所著的《闲情偶寄》也是生活美学的经典。
生不逢时,李渔却执着于过精细生活,他写书、做出版、排戏、造园、设计家具、烹饪美食,把自己的深情倾注于大千天下的每个细节。
1
外界纷乱 不如归隐
李渔是明末清初人,祖上是江苏的如皋,但他的籍贯要算浙江金华。
快出生时,母亲怀胎了11个月都没生产。有个白发父老认为这可能是星宿下凡,要到祠堂才顺利出生。
1611年,李渔出生,父母为其取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
在明朝覆亡之前,李渔曾三次进入考场。
24 岁,他去往金华参加童试,一举成名。
29 岁,他来到杭州参加乡试,名落孙山。
31 岁,风雨飘摇的明朝举行末了一次乡试,他再赴杭州应试,由于场合排场动荡,只得中途返回金华。
不久,清朝的铁骑横扫江南,明代闭幕。
仕途不顺,意气消沉的李渔返回兰溪后,一度过着归隐山林,寄情山水的田园生活。
有一天,李仙侣看到水中自由清闲的鱼儿,忽然想明白了,人的生平做好自己,快乐丰足不就够了吗?于是改名李渔。
为何须定要到繁华的市井,一定要去杭州这种大都邑当差呢?还有什么比在家里更自由的啊。
31岁的李渔归隐山林,“家庭是第一乐地”的说法,起源于李渔。
2
居家办公 绝不放松
1651年,李渔由于在村落庄里兴修水利而输了官司,心情低落。
仕途无望,田园生活也充满了苟且,不甘心就这样过完生平的李渔卖掉了自己的园子,举家迁往杭州。
这一年的李渔40岁。
李渔通过不雅观察创造,在杭州城里,各阶层的人对戏剧和小说很有兴趣。
于是开始在家创作,编剧本,写小说。
他深知,在家办公无人监督,最大的问题是很随意马虎自我颓废,因此办公必须负责精细,每个方面都不能暗昧。
事情时,李渔板板正正,绝不穿睡衣,办公环境力求干净整洁,办公装置和用品也必须只管即便改进。
在椅子上读书的时候要随手做条记,于是他改造了专用的读书椅,上放笔墨,下面是抽屉,抽屉里放入木炭,还能加入喷鼻香薰,优化办公环境。
为了夏天太热时能专心读书,李渔改造了杌子。
先把杌子上挖一个平面的洞,再刷好漆让它不漏,然后放入凉水,上盖瓦片,坐上去凉飕飕。瓦片热了就换,叫做“凉杌”。
为了办好公,在还陆续发明了组合抽屉、组合书柜、专业的书桌用茶壶、阅读用灯芯剪等,日本人把这些学去,成为后来的收纳学。
李渔一贯认为,“休咎不在物在人”,居家的最大仇敌便是自己。
而细节,是最磨练人的,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不断改进,便是对人性弱点和惰性的最大纠偏,不然一起放肆,无事能成。
3
精细生活指南
李渔认为,“造物生人一场,为时不满百岁”。生命过得粗糙,是最大的摧残浪费蹂躏。
居家生活最关键的吃,他有24字真经: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很像现在的“轻食主义”。
李渔尤为喜好大闸蟹,号称“蟹仙”。每到吃蟹的时令,筐载而归。险些把家里七七四九个大缸全都装满了蟹,每天都要抓出来吃。他说:“独于蟹螯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无论终生一日皆不能忘之。”
李渔虽好美食,但不主见大吃大喝,他推崇的是“止崇俭啬,不导奢靡”的饮食不雅观。
李渔认为肉不如菜,而菜中最好的是笋。做笋“素宜白水,荤用肥猪”。
笋如果是吃厚味的,白水煮熟,加点酱油即可,万不能放佐料。
很多人爱吃肉,做笋就不能用鸡鸭鱼肉,得用猪肉,还得是肥猪肉。
肥猪肉要和笋放一起用山泉水合煮,不要肥肉的腻,只留甘,快煮熟时,肥肉都要去掉,汤也只留下一半,再加上清汤,等到甘味被笋吸入,而后觉得不到这种甘,只以为鲜到了极点,喝完齿颊留喷鼻香。
纵然大略吃个面,李渔也有不雅观点,他认为:“南人食切面,其油盐酱醋等作料,皆下于面汤之中,汤有味而面无味”。
南方的面,只重视浇头和面汤是不对的,要“调和诸物,尽归于面”,面得味道丰富,汤要清亮。
李渔的经典著作《闲情偶寄》,对戏曲、歌舞、衣饰、修容、园林、建筑、花卉、器玩、颐养、饮食之美,做了事无年夜小的描述,林语堂称之为,“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
李渔嗜花如命,曾将四季中的水仙、莲花、秋海棠、冬腊梅比作自己的四条命:“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蜡梅为命。”
熟年春天,李渔没有富余钱财过年,等到水仙花开的时候,家人说他要自己克制,一年不看水仙花也没什么的。
李渔却说:难道你们是要夺去我性命么?我宁肯少掉一年的寿命,也不想一个时令没有花的陪伴。况且我从他乡冒着大雪回到南京,便是为了看这水仙花。如果看不到,岂不是不如不回来南京,就呆在他乡过年算了?
家人劝不过他,就给了他玉饰去点换水仙花了。
李渔不仅爱花,也风雅地研究各种花卉竹木的栽种美学。在《闲情偶寄》中他这样论柳:
柳贵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姿,徒长无无益也。此树应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韶光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
李渔还潜心研究女孩子的扮装,提出“三分人才、七分妆饰”。琢磨了女孩子如何修炼“态”。“态”,便是气质。
4
从脱销书作家到出版家
李渔居家创作,紧张写剧本和小说。他对自己的作品有严格哀求:
首先是勤奋,每每十几天便成一剧,有时乃至边写边交付戏班排演。
更关键的是质量,他认为文艺的写作措辞要浅、对白要干净,得雅俗共赏。
只管居家写作,他却能放眼天下,体察民情,写到百姓的心里。
他的小说写得普通易懂,多写男女爱情,贴近生活,符合大众审美,一经面世,不是脱销,而是脱销。《凤求凰》《鹞子误》《无声戏》《十二楼》等深受人们的喜好。
李渔的小说和戏剧很快火遍全国,许多出版商排队在李渔家门口等着新作,末了乃至盗版专横獗。
他不得不告别西子湖,搬家到六朝古都南京。
他先是购得一处小院,名曰芥子园,取“芥子虽小,能纳须弥”之意。
为防止别人私自翻刻自己的著作,后来又成立了“芥子园书铺”,他大部分著作都在这里印刷发行,个中就包括流传至今的《闲情偶寄》。
他看到了出版行业的巨大商机,不仅出版自己的作品,而且还出版其他作者的脱销书。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由于李渔经营有方,又看重荣誉,“芥子园书铺”变成了清朝两百年间最具影响力书局之一。
他将《鹞子误》等十部小说改编成的合集《笠翁十种曲》,成了清朝戏剧界的圣经一样平常的必读科目。
此外,李渔特殊重视戏曲的舞台效果,说学做唱、唱念作打,每一个细节都不暗昧,他是中国第一代导演。
我们本日听到的昆曲、评弹、乃至后来的越剧京剧黄梅戏,都有着浓重的李渔烙印。
5
生活美学家
李渔成为脱销作家后,在南京待了二十年,著书、卖书之外,还组织了一个家庭戏班。
后来,李渔的学生、爱妾、也是他的戏班差错乔姬、王姬先后去世,真脾气的李渔悲痛万分,重回杭州。
康熙十九年的正月,李渔在杭州去世,安葬在杭州的西湖附近,当时的钱塘县令梁允植为他题了“湖上笠翁之墓”的墓碑。
这便是李渔,中国第一个职业作家、职业编剧家,居家办公三十年,人们把李渔称为“中国戏剧理论开山祖师”、“东方莎士比亚”。
他为后人留下了无穷的精神财富,齐白石、潘天寿看李渔的画谱起身,周作人看了李渔的《闲情偶寄》之后,以为“做君子君子太没意思了”。
他把生活过得活色生喷鼻香,鲜衣怒马一辈子,执着地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这份执着,源自于他对生活的朴拙热爱,对美的孜孜以求。
李渔是成功的生活美学家,他懂情趣,懂生活。
末了,用李渔刻在一座名为“且停亭”凉亭的对联来结尾: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
来者往者溪山寂静且停停。
《闲情偶寄》选录
1、人惟求旧,物惟求新。
出自《闲情偶寄·脱窠臼》。人还是故人故友好,物件还是新的好。
2、乐不在外而在心。
出自《闲情偶寄·颐养部·行乐》。快乐并不在于身体之外,而自傲与自己的内心。
3、作文之最乐者莫如填词,其最苦者亦莫如填词。
出自《闲情偶寄·词曲部·音律》。写文章最叫人快乐的,没有什么是比得上写剧本了;但最叫人痛楚的,也没有什么是比得上写剧本了。
4、有奇事,方有奇文,未有命题不佳,而能出其锦心、扬为绣口者也。
出自《闲情偶寄·词曲部·构造》。有奇事,才会有奇文,还从来没有过思想内容不好,却能写出好作品来的人。
5、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更加焉。
出自《闲情偶寄·脱窠臼》。新是对天下有所事物的美称。文章同其它事物比较,尤其应该哀求异创新。
6、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衣贵夏凉冬燠,房舍亦然。
出自《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人不能没有住所,就像是身体不能没有衣服。好的衣服是夏天穿着风凉、冬天穿着暖和,住所也是这样。
7、善传者以之成事,不善传者以之偾事。
出自《闲情偶寄·练习部·教白》。长于传话的人,能够成事,不会传话的人,会将事情弄错。
8、虽然,山民善跋,程度易近善涉,术疏则巧者亦拙,业久则粗者亦精。
出自《闲情偶寄·练习部·授曲》。虽然住在山中的人擅于走路,住在水边的人长于拍浮,但是一旦技能生疏了,即便机动的人,也会变得十分笨拙,如果能够时常练习,即便是粗鄙的人,也会变成风雅的人。
9、世间奇事无多,常事为多;物理易尽,人情难尽。
出自《闲情偶寄·词曲部·构造》。世上奇异的事情是不多的,平常的事情却很多;道理是随意马虎讲光的,世态人情却难以讲得光。
10、善咏物者,妙在即景生情。
出自《闲情偶寄·词采第二》。长于描写景物的,妙在能让读者为景物所触动而生发感情。意思是不能为写景而写景,要景中带情,化情为景。
11、传奇之为道也,愈纤愈密,愈巧愈精。
出自《闲情偶寄·词曲部·宾白》。写传奇剧本的原则是,越是纤细就会变得越严密,越是风雅,便会越妙。
12、填词一道,文人之末技也,然能抑而为此,犹觉愈于驰马试剑,纵酒呼卢。
出自《闲情偶寄·构造·引言》。填词这件事情,对付一个文人来说,只不过是雕虫小技。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够深刻的去做,中比那些不务正业的纨绔子弟,要好得多。
13、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而后鬼神效灵,予以生花之笔,撰为倒峡之词,使大家赞颂,百世流芬。
出自《闲情偶寄·词曲部·构造》。大凡写传世文章的,先要有可以传世的思想,然后把鬼神冲动了,送给他一支生花之笔,写出滔滔的文词来,使得大家赞颂、百世流芳。
14、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栽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出自《闲情偶寄·芙蕖》。芙蕖具有百花的长处,而且能够撤除百花的短处。难道还有比栽种芙蕖,对人们更有益的花吗
15、人以杨花喻命薄之人,不知其命之厚也。
出自《闲情偶寄·栽种部·众卉》。人们用杨花来比喻薄命的人,却不知道杨花的命是厚的。
16、笔墨之最豪宕,最风雅,作之最健人脾胃者,莫过填词一种。
出自《闲情偶寄·词曲部·宾白》。笔墨当中最豪迈、最风雅的,写起来最能够健壮人的脾胃的,莫过于戏剧了。
来源:鉴茶院、山水闲庭
本期编辑:曼曼
清明,二十位墨客的同题诗
瘟疫肆虐时,莎士比亚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