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授教化目标】

1、理解诗歌形象的含义;

2、节制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技巧;

3、诗歌形象鉴赏练习

鉴赏诗歌形象公开课教案

【传授教化重难点】

1.找出诗词写了什么形象;

2.鉴赏诗词的详细方法和步骤

【传授教化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诗歌形象的含义和分类

⑴古诗词中的形象,便是墨客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详细可感的人物、事物或画面。
形象可以是抒怀主体即人物形象,包括①客不雅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②主不雅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怀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也包含墨客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和蔼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

理解此含义时应把稳:准确地把握形象所蕴含的诗人情感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
例如,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涯流”中的“孤帆”“远影”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朋侪直到“远影”消尽,而自己仍旧依依不舍的深奥深厚和留恋。
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离愁别绪、伤别情怀等等。

二、技巧点拨:

(一)景物形象(景物形象包括景象和物象两个方面)

1、景象。

诗中的景象一样平常有:景物描写(时令、季候、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役、佃猎、离去等);色彩描写等。
“统统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每每是墨客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
因此我们可遵照“概括景象(意境)特点、描摹诗歌图景、阐发作者思想”的思路进行剖析鉴赏。
【来源:21·世纪·教诲·网】

①鉴赏的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

②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21·世纪教诲网

【提问办法】:(1)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什么的意境?

(2)这首诗歌描述了一幅若何的画面?表达了墨客若何的感情?

【剖析步骤】:1.找出墨客描写景致的有关诗句,捉住紧张景物。
2.概括景致营造的氛围。
3.结合诗歌意境剖析作者情绪。

【答题步骤】1.描述诗歌中展示的图景画面。
捉住紧张的景物,用描写办法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虔诚原诗,二要想象合理,三要措辞幽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样平常用两个双音节的词语(孤寂生僻、宁静幽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冷、清新明丽等)概括,准确的表示景致的特点情调。

3.剖析作者借助景致抒发的情绪。
切忌空洞,要详细。
答出“为什么”或“如何表现的”。

例1: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致?表达了墨客若何的情绪?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马帘子挂起。

【剖析】作者看到之景有“海浪如云”“急雨欲来”,听到之声有“北风吹起”“雷声隆隆”,描述了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
而这统统是墨客在“西楼”“卧”着看到和听到的,由此可见墨客的心胸。
【来源:21cnjy.com】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狂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彭湃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劲气势。
从而表现了墨客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例2:读唐诗思考这首诗描述了若何的画面?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东风花草喷鼻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答案】此诗描述了一派俏丽的早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东风送来花草的馨喷鼻香。
泥融土湿,燕子正在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远洋在沙洲上静谁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充满活气的春景图。
表现了墨客结束奔波流落的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版权所有:21教诲】

2.物象。

物象,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详细描写工具,通过这种象征性的形象描写弯曲地表现墨客的思想感情、品质节操。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基本思路:提炼所描写的物象的特色的词语,凸现其自然属性,理解作者意在作甚,情为何端。
墨客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21教诲名师原创作品

例3:早梅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落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剖析解答: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光鲜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例4:小松(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剖析】该诗是范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抒怀和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节制主题。
先抓小松的特色,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形状特点,而且把其倔强不屈的性情、年夜胆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解答】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
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
小松初时不为人把稳,而终极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出生,一方面,反响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造诣大业”的不雅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实质。

三、练习设计

1.请从环境、生理描写等角度评析诗中的李凝形象。

题李凝幽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答案:李凝是一个过着清闲、宁静生活的隐士形象。
首联“少邻”“草径”“荒园”的环境描写,表现了李凝住所的荒僻,暗示其隐士身份。
颔联的以动衬静,颈联的归路所见,表现李凝住所的清幽,陪衬出李凝生活的清闲、宁静。
尾联的作者生理活动彰显主旨,表现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追求和神往。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喷鼻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致的什么特点?

(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墨客对春天的喜好之情。
你认为是这样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怀起到了什么浸染?试结合全诗简要剖析。
21cnjycom

参考答案:(1)妖冶动人,活气盎然。
(语意相同即可)

(2)不是。
全诗侧重表现墨客内心的愁思。
①景物描写是抒怀的根本和依据。
诗歌前两句,墨客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述,着意渲染春天的残酷风光;三、四句抒怀,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咏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之铺垫。
②用美好景致反衬内心的愁恨(乐景写哀),情绪表达婉曲深刻。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着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王安石变法失落败,被迫闲居江宁。
此诗写于他晚年闲居之时。
陂,池塘。

问:古人评价这首诗说:“安石遗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之中。
”情作简要剖析。

答案:墨客借助杏花形象,授予其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比拟,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形象而深奥深厚的表达了甘心为空想献身也不愿与世浮沉的悲壮感情。

第二课时

(二)人物形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每每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鉴赏的依据—人物(肖像、行动、措辞、神态、生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或是一个范例的细节。

基本思路:以人物(肖像、行动、措辞、神态、生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人物的身份、性情、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

提问办法:(1)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形象?

(2)这首诗歌中的“xx”表达了墨客若何的感情?

剖析步骤:1.找出墨客描写人物的有关诗句,剖析形象,识别性子。
2.概括描述形象特色。
3.结合诗歌主旨剖析形象的意义。

答题步骤:1.描述诗歌中人物的形象。
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色并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
3.归纳的形象寄托的作者(或抒发自己情怀,或借物自况)的情绪、空想、追求、品性等。

例1:诗中的陆鸿渐是若何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剖析。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宣布山中去,归来逐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剖析】从环境描写看,陆鸿渐的新居虽离城不远,但已很宁静,需沿着野外小径直到桑麻之中才能见到。
再加“篱边菊”的点缀,可看出是一个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
作者的动作(扣门)、生理(欲去问西家)及邻人的阐述(归来逐日斜),陪衬出陆鸿渐的洒脱疏放,也表现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神往。

【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
末了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阐述,侧面陪衬了陆鸿渐的洒脱疏放。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神往和追求。

例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剖析】前两句回顾当年的抗金前哨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方,意味分开前哨;“尘暗旧貂裘”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旧貂裘。
下片表达仇敌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感慨,“天山”代指抗金前哨,“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表达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慨。

【答案】全词塑造了一个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的抗金英雄形象。
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闲置不用,但仍肚量胸襟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哨。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身老未忘忧国,晚年之志不已的爱国精神,以及报国无门的感慨。

二、练习设计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1)从这首诗看,墨客处在若何的情状之中?这首诗表达了若何的思想感情?

阔别家乡,流落江南水上。
表达了流落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
(可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看出)

(2)古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答:①时序交替,触景伤情;②写景中蕴含哲理(海日生于残夜,旧年未去,江上春色已到)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去世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响出当时若何的社会环境。

战役频繁,时尚动荡,民不聊生。

(“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去世生,寄书长不达”)

(2)这首诗抒发了若何的思想感情?

答: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去世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本题不能作大略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21·cn·jy·com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纭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是扣住什么来写春景的?这样写表达了墨客若何的心情?

答:前两句诗扣住象征春色的“花”来写春景。
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所见的情景相比拟、映衬,透露出一片惜春之情。
(墨客看着雨后花落春残之景,惋惜而绝望)

(2)古人评价“却疑春色在邻家”为“神来之笔”,你认为这句诗“神”在何处?

答:这句诗由“蜂蝶纷纭过墙去”而来,它不仅写出蜂蝶追捉春色的神念,而且把“春色”写活了,彷佛春色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透露出墨客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心情。

三、鉴赏诗歌形象应把稳的问题

鉴赏诗歌形象,紧张应把稳两点:

1.理解传统的审美习气

准备参加高考,做好诗歌鉴赏题,应理解的传统审美习气,紧张有下列几点:(1)望月怀远。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上苍”词;(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4)折柳送别,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6)听梧桐而心凄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小雨,到薄暮,点点滴滴”。
等等。
www.21-cn-jy.com

2.从剖析景、情入手

墨客写诗,常用“寓情于景”、“即景生情”之法,读者读诗,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体味。
即透过墨客笔下详细可感的事物,探知墨客的内心和感情。

例: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从诗题和诗意看,墨客在秋日离开广陵(今扬州)北年夜将渡淮河北上或西行,亲故都留在了广陵。
到了渡口,天夜已晚,又不见渡船。
这时天正下着雨,他一人在河边徘徊,墨客的思绪正像淮河的波涛一样翻滚。
他把此时此地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了这一首五言律诗。

诗的首联描写暮色中空荡荡的淮河,墨客欲渡而无船可待,给人一种空旷孤寂之感。
接下去茫茫楚天挂起雨幕,东连至海,远处山寺传来悠长的钟声,孤寂变成了惨恻,羁旅之情更加深重。
颈联点出“离思”。
“独鸟下东南”,这雨幕上涌现的“鸟”是“独”的,可见是失落群的;一个“下”字,可见是归巢的;“东南”二字表明是飞向广陵方向去的。
墨客睹鸟而思己,“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油然而生,读者也不能不为之凄恻。

这样看来,本诗全用景物陪衬、离去之意,凄楚、落寞之情,如果不是细细探寻景物描写中隐含着的墨客的内心天下,鉴赏就有可能走上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