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玄宗李隆基,在蜀地硬生生的被他儿子的3000护卫兵,护送回长安。
说是护送,那是好听的说法,更贴切的说法是押送。
显然,虽然已经失落去无上权位,并高达73岁的垂垂老矣的李隆基,但对他的儿子唐肃宗仍旧具有很大的威慑力,这不得不让他的儿子备有十足的戒备之心,直接派兵将他从蜀地护送回长安,以期在眼皮底下可以牢牢的盯住,不让他有还击的可能。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唐玄宗李隆基都具有传奇色彩,他的人生犹如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就如绝壁峭壁一样,直落直下,在山巅时候风光无限,在峭壁之下险些尸骨粉碎。
当年,年仅26岁的李隆基果断发动唐隆政变,然后又在和姑姑太平公主的权力斗争中取得完备胜利,从此成了唐朝帝国主宰。
承接武则天的辉煌,唐玄宗李隆基将大唐帝国推向了繁荣的极致,在世界上真正的显示了大唐盛世的辉煌。上个月中亚五国到访时候,在西安演出的灯光盛世可以让我们轻微感想熏染一下一个小小的味道。
唐玄宗李隆基对内大力发展经济,对边防战士极度放权,武力值达到高峰,那时候已经不须要像他先祖一样靠和亲稳定国防,一时之间,经济繁荣和国防稳定,便是盛世的一个写照。
但是繁荣的背后,涌现了骄奢淫逸的情形。为了知足一己之欢,李隆基竟然设计将太子儿子处决,将他拥有绝世貌美的妃子杨玉环打劫过来,给予万千宠爱。究竟,海内经济贫富差距扩大,平民怨声载道。
而边防将军极度的放权,又造成了边防膨胀的野心,边防部队 异动频繁,安史之乱涌现。
李隆基的大唐帝国就如昙花一现般,迅速凋零。无奈之下,李隆基 在扬国忠安排下,只带着杨贵妃姊妹和部分后宫、宦官、子孙及亲信,在禁军的护卫下神不知鬼不觉地逃离了长安城,进入蜀地。
李隆基这次逃出长安城,确实做得很暗藏,很秘密,很多百官都不知道,第2天还在还是上朝。等到上朝才创造,这个皇宫的主人已经不见了,已经溜之大吉。李隆基这次出走的保密程度,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记载。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这天,百官犹有入朝者,至宫门,犹闻漏声,三卫立仗俨然。
唐玄宗这一次出走,目的是川蜀之地,史称“玄宗幸蜀”。“幸”是必须给帝王留个别面,你总不可能说“玄宗潜逃蜀地”,对不对?假如这样说,你让大唐天子的脸往哪搁?是不是啊?
但不管是“幸”还是“潜逃”,实际上唐玄宗逃难的实际情状是惨不忍睹,非常艰巨。
李隆基,连粗糠野菜都吃不饱,最美味的也便是吃一块饼。这还是宰相士兵他们从老百姓手中半买半打劫回来的,这种状况史料有记载。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日向中,上犹未食,杨国忠自市胡饼以献。
“民争献粝饭,杂以麦豆,皇孙辈争以手掬食之,须臾而尽,犹未能饱。”
都说司马光,刚毅刚烈不阿,我以为不完备是,实际上他还是给皇上留了很大很大的面子,你想想前面写“幸蜀”,而不是“潜逃蜀地”。现在逃难途中又说,公民争相拿出自己家里的粮草献给皇上唐玄宗,“民争献粝饭”实际上呀,老百姓都穷的叮当响,哪还会真的想着把东西拿出来给天子吃呢,不可能的嘛。而且真的争先抢后拿出东西来献给皇上,那怎么可能,那些皇子皇孙们抢一样的直接用手抓来吃,一下就吃完了,可还吃不饱呢?
有诗为证
“宫人干瘪下雕鞍,手摘园瓜供帝渴。更无羯鼓打梁州,铃语郎当听未休。剑门直上一千里,风尘澒洞天颜愁”。
“入蜀”是杨国忠的发起,他之以是选择此处,只由于四川是他长期经营的根据地。他身兼剑南节度使一职,最安全的归属无过于此。他只要回到大本营,至少表面上可保唐玄宗做一方之主,而自己则仍可安然把持权位,当一个把持朝政的权臣,作为一个隐形的皇上,就跟当年的曹操一样。
但同行人中,太子李亨的神色可就不太好看了。
这一年,他的父亲唐玄宗已经七十二岁,当了四十五年的太平天子。而李亨自己,已经四十六岁。这时候的太子李亨的心情,我估计现在刚刚登基没多久的英国国王就最能理解了,“我等到花儿也谢了”。
李亨今年已经46岁了,已经靠近50岁,这个知定命的年事,他在想啊,这时候随着老父亲进入四川。自己能不能拼得过这个长命百岁的老头目呢,说不定哪天都比他早翘翘呢。这是一方面,第二方面,还有来自其他兄弟的竞争,个中最紧张的威胁便是,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琩,而这个寿王李琩最大的支持者,这便是杨国忠。
蜀地,是唐玄宗的世外桃源,是杨国忠的老窝,却是太子李亨休咎未卜的虎穴和陷阱。谁知道到了那里,还有多少莫测的风险在等待着他呢?谁又能担保他依然能牢牢地守住他的太子之位呢?
李亨越往前走,心情越是忐忑。无论如何,他必须有动作,不然他的命可能很危险,说不定连老命都保不住了。
好在,他在长安的时候就和护卫军的首领头子,陈玄礼关系很好,而陈玄礼跟杨国东又有抵牾。于是他暗中和护卫军首领头子,陈玄礼达成了共识,兵变。
在马嵬驿,李亨郑重地选定了这一主要的人生决议,也较好地履行了自己的操持。
由于唐玄宗李隆基匆忙出逃,所带部队特殊少,只有陈玄礼这一个部队。 以是太子李亨和护卫军首领头子陈玄礼一达成共识,就轻而易举的将怒火一齐倾注在杨国忠、杨贵妃等人身上,当众处去世了这几只替罪羔羊。但陈玄礼,一贯护卫着李隆基,对他 忠心耿耿,在陈玄礼和高力士的力保下,唐玄宗李隆基没有被害。
事已至此,本来一同入蜀的帝国核心环绕不同的主人分裂成了两路。陈玄礼、高力士等人力保唐玄宗无恙,按照原操持西行。而太子派的推戴者,则攫取了更多的物资,决定北上迎战安史叛军。
太子李亨一到了灵武,便迫不及待地登基,是为唐肃宗,改国号为至德,并遥尊唐玄宗为上皇天帝。于是,唐玄宗李隆基,在蜀地硬生生的被他儿子升级为太上皇。
但唐玄宗李隆基,他人生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被动过,他从来都是主动的,现在被升级,他绝对不甘心,毕竟四十多年太平天子的号召力,非同一般。比起匆匆登基的天子,前太子李亨,现在的唐肃宗,天下州县、庶民百姓恐怕更拥护唐玄宗多一点。
更何况马嵬驿一事,虽号称是诛杀乱臣,但毕竟理亏在李亨。以是他齐心专心设计着怎么东山再起,好好整顿这胆大包天、兵变夺权的孽子。南方永王李璘正是在唐玄宗的授权之下,另树一支旗帜,打算掌握广阔的南方,达到和肃宗分治对抗的目的。
但命运的安排,还是将权力交给了李亨,也便是唐肃宗,他先后灭了叛乱的边防将军,安史之乱结束,然后又灭了南方的永王李璘,进入长安。
击败永王,是为了让唐玄宗灰心去世心;夺回长安,是为了赢得军心民心。长安,那是宗庙所在地。夺回这一圣地,唐肃宗既可以向祖宗表明他无愧于当李唐的继续人,又可以向天下臣民表明自己是他们值得依赖的社稷主。
至此,唐肃宗李亨,剩下的便是如何防止太上皇,自己的父亲李隆基,复辟的事情。把李隆基接回长安,放在自己眼皮底下监视。就成为了,唐肃宗李亨的选择,于是,涌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