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诗风朴实无华,措辞简练而不造作,情绪朴拙而不矫揉,作品多环绕山水田园和隐居生活,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孟浩然的诗作剔除了统统不必要、不折衷的身分,纯挚明净。
正如《唐诗杂论》中说:“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的孟浩然的诗。

1、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孟浩然十首经典古诗清新自然余味无穷多首被选入教科书

绿树村落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应邀到一位姓田的老朋友家做客,面对淳厚自然的田园风光有感而作。

这首田园诗,既描写出田舍宁静闲适的生活,也写出老朋友的情意,抒发了墨客对田园生活的神往之情。
全诗清新隽永,诗意醇厚,就像是一幅田园风光的中国画,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老朋友准备丰硕的饭菜,约请我到他田舍做客。
翠绿的树林环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模糊横斜。

推开窗户劈面是谷场菜园,与朋友把酒对饮,闲谈农务。
等到九九重阳节那一天,我还要来这里不雅观赏菊花品菊花酒。

2.夜归鹿门山歌

唐·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落,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40余岁在长安屡试不第,意气消沉,返回襄阳。
他怀着对先贤庞德公的敬仰,在鹿门山开辟一寓所。

这首写景抒怀诗,全诗洋洋洒洒,处处透露出隐士的闲适宁静和无拘无束,抒发了墨客的隐逸情怀。
墨客宁静的心境与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相得益彰,同时也隐寓着孤寂无亲的感情。

天色已近薄暮,山中寺庙传来钟声,渔梁渡口一片繁盛热闹繁荣,人们都在忙着争渡过河。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落走进,我亦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

皎洁的月辉煌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
我忽然到了庞公隐居之处。
岩穴中的石门和松林是那么清幽寂静,只有隐居的人在这里清闲地来去。

3.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涯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是孟浩然漫游吴越时,怀乡思归,写下的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怀诗。
全诗情绪是繁芜的。
墨客既倾慕田园生活,故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干事,以展宏图。

整首诗透露出作者长安碰钉子之后的惆怅迷茫和真切的思乡之情,格调深奥深厚蕴藉,毫无斧凿痕迹。

树叶飘落,大雁向南方飞去,北风呼啸,萧瑟的江水分外寒冷。
我家住在波折的襄水边,了望楚地,仿佛在茫茫的云海边。

客居他乡,思乡的眼泪已经流尽,遥望天边的归来孤帆。
想讯问迷失落的渡口又在何处,暮色苍茫,只有滔滔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不雅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范例的干谒诗,也是唐代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
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投赠当时的宰相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看重。

八月的洞庭湖险些与岸平,浩瀚的湖面与天空十全十美。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湖中波涛彭湃彷佛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时期的圣明天子。
坐在岸边不雅观望垂钓之人,心中不禁油然而生倾慕之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境界开阔,描述八百里洞庭湖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不雅观,取得撼民气魄效果,历来随处颂扬,成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5.岁暮归南山

唐·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鄙人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迈,青阳逼岁除。

永赍恨不寐,松月夜窗虚。

728年,四十岁的孟浩然应进士举落第了。
这次应试失落利,使他很懊丧,很苦闷,写下此诗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

我已不再在朝廷宫门前陈述已见,归隐到南山我那破旧的茅屋。
只因没有才能才使君主废弃不用,又因身体多病,老朋友也逐渐疏远。

白发逐渐增多,仿佛催人走向老去,岁暮已至,新春已经快要到来了。
心中常怀万千愁绪,使人夜不能寐,松影月光映照窗户,四下一片空寂。

“松月夜窗虚”,寓意双关,寒冷的冬夜,将清冷的光辉照进窗内,既反响出环境清冷、寂寥之感,也反响出墨客求仕不得后的愁苦心情,蕴藉委婉,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唐宋诗举要》评:结局意境深妙。

6.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荆州和东吴紧邻接壤,河道纵横水为乡。
您离开之时江面烟波浩渺,烟云弥漫。

傍晚时分,远行的小船将在哪里停泊?举目望向天涯,无限的思念令人肝肠寸断。

孟浩然朋侪杜晃要离开荆地到东吴,孟浩然为朋侪杜晃送行而写下此首送别诗。
这首诗堪称孟浩然七绝的佼佼者,写得很故意境。

此诗从写景入笔,通过渺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比拟,发出“日暮征帆何处泊”深情一问,充分表达了对好友的关怀和关心,也表示出墨客与朋侪之间的朴拙友情。

7.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
岘山是襄阳名胜,孟浩然大半生都居住岘山附近。
因求仕不遇,心情苦闷,墨客与朋友登上岘首山,凭吊羊公碑,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哀,写下这首名作,抒发感慨。
全诗借古抒怀,融写景、抒怀和说理于一炉,感情朴拙而深奥深厚。

世间的人鲁仲连是一直地变换着。
春去秋来,暑往寒来,光阴也在一直地流逝。
大好江山曾留下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来登攀了望。

江水退落,只见那鱼梁洲露出水面,云梦泽更加广袤无边。
晋人羊祜的纪念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在岘首山,想到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泪水不禁沾湿了衣襟。

8.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生平大部分韶光在家乡鹿门山隐居,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谋取功名,并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
该诗作于730年漫游吴越之时。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之思的诗,勾画出一幅隽永的秋江暮色水墨画,是唐代五绝中的名篇。
他形单影只,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致,羁旅的惆怅,家乡的思念,仕途的失落意,以及空想的破灭,千愁万绪涌上心头。

行船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茫茫暮色给游客新添了几分忧闷。

原野无边无涯,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澈,江中的月影和我那样亲近。

9.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落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了望,怀念故人故友的诗。
孟浩然住在砚山附近,因此登上砚山对面的兰山遥望张五,并写诗寓意。

登上这白云环抱的万山峰岭,白云为伴,心头升起一种超脱尘俗的喜悦。
我试着登上高山遥望远方,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淡淡的暮色,牵动了思友的愁绪,清爽的秋气引发了墨客的兴致。
在山上时时看见三三两两回村落的人们,他们在渡口的沙滩上,随心地安歇。

向远处眺望,江岸的林木伸向了天边,好似颗颗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弯弯曲曲,好似一轮弯月。
你什么时候才能载酒同来登高,于重阳佳节一起畅饮共醉。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这两句诗意境清幽高远,历来随处颂扬。
放眼向远处望去,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薄暮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彷佛蒙上了一层月色。
这首诗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既显示出屯子的安谧气氛,也表达了对朋侪的思念之情。

10.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有名的作品,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吟咏,仿佛在这短短二十个字,蕴含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它的魅力不在于华美的辞藻,而在于韵味无穷。
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夷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

春夜甜睡,不知道天已拂晓,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不知道花儿被打落了多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