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唐代浪漫主义墨客的代表人物,李白向来有“诗仙”之称,同时,他又是“酒仙”。
除此之外,李白身上还有一股“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侠气。
自古剑侠不可分,在李白的诗作中,我们看到他头束高冠、腰佩长剑的“诗侠”形象,也看到了他对剑的偏爱。
李白与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无论他小有造诣,还是颠沛流离,他的剑都陪他一起经历。
李白在继续中国传统剑文化的同时,又将自己洒脱不羁的个性和年夜方冲动大方的笔法注入剑中,授予了“剑”更为深厚、浪漫、旷达的内涵。
本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白笔下最经典的七首剑诗,感想熏染“剑仙”李白的万丈豪情!
李白非常钟情剑术。
从前曾拜于匡山大明寺和尚门下学习剑术,青年期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而后又“学剑来山东”;成年之后更是“高冠佩雄剑”“腰带横龙泉”。
强烈的建功报国之志和自傲豪迈的人格特点,使李白诗中的剑,成为功业梦想的承载物。
在诗歌的天下里,他成为了手持宝剑、气吞山河的王者:
《古风》(节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发白马》(节选)
将军发白马,旌节度黄河。
……
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
冷落万里外,垦植五原多。
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
诗中描述了一位大胆无畏的边关将军形象,将军手持倚天长剑,所向披靡,奋勇当先。一把“倚天剑”一扫大漠,剑气所过之处,墨客建功立业的年夜志也显露无疑。
酬赠崔五郎中(节选)
海岳尚可倾,吐诺终不移。
是时霜飙寒,逸兴临华池。
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
公元734年秋日,李白游洛阳时,初遇崔宗之,两人倾杯执掌,无话不谈,诗酒定交。
李白在这首诗中展现了雷霆万钧的气势,描述出了崔五郎中风骚不羁的舞剑之姿,军中的苦闷残酷被优雅风骚所取代,李太白的积极向上,乐不雅观豪迈,尽显个中。
《扶风豪士歌》(节选)
抚长剑,一扬眉,净水白石何离离。
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李白避难东吴,碰着了同样避难的扶风豪士,两人举杯畅饮,酒过三巡之后,又情不自禁的吟歌舞剑。
身处困难之中,却仍能畅饮舞剑,如此苦中作乐,不丢脸出李太白的乐不雅观旷达。手舞长剑,脱帽嬉笑,活画出墨客率真的天性。
李白凭借才名走上仕途,也曾风云一时。但却仅仅在庙堂中待诏三年轻就被赐金放还。人生的落差如此巨大,李白空有一腔济世抱负却无处施展,心中苦闷至极。此时,“剑”就成了他抒发失落意落魄之情的一种意象。
《留别王司马嵩》(节选)
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
西来何所为,孤剑托知音。
墨客心中的那柄长剑和残酷现实的碰撞,使其愤懑不已;
权贵不能理解和赏识他,使他痛楚万分,以是,他只能以孤剑为知音,将一腔苦处,说与长剑听。
《独漉篇》(节选)
雄剑挂壁,时时龙鸣。
不断犀象,锈涩苔生。
安史之乱之际,李白看着挂在壁间的宝剑,多么希望它能犹如古帝颛顼的“曳影剑”一样,当四面八方有仇敌进攻之时,便震响呼号,腾空飞击。
令墨客伤怀的是,剑已生锈,却至今未有一吐巨芒的机会。这宝剑的命运,不正象征着墨客自身的境遇吗?
《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荡。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去世侠骨喷鼻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剑仙”李白的压卷之作,当属这首《侠客行》。
李白在这首诗中描述了贰心目中最完美的侠士:
他们的形象青春英武,佩戴缦胡缨,手中弯刀胜雪,银鞍白马,飒沓流星。
他们的武功无人能敌,十步即可杀一人,行千里而一直留。
他们重承诺、轻死活,他们如朱亥、侯嬴般立下千秋功业,威名远扬。
个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纵去世侠骨喷鼻香,不惭世上英”都是随处颂扬的名句,侠气纵横,难怪金庸师长西席据此写出了著名的武侠小说《侠客行》。
实在,这七首诗歌中表示的剑侠精神,便是李白人生代价不雅观的折射,这些创新且具灵性的剑侠诗歌,不愧为中华文化中的宝贝。
末了辛劳您点下“关注”,方便谈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逐日更新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