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作为玄门基本教义的主要构成之一,被玄门视为主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玄门视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以是该当说玄门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玄门。

《道德经》分高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全的哲学著作。
@泽光书院 操持用81天韶光,对《道德经》中的81章,每天一章节进行解析和译文,希望能帮助大家学习理解《道德经》。

第42章 或损或益

【原文】

道生一①,生平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④。
人之所恶⑤,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去世,吾将以为教父。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导读及解析收藏版

【注释】

①一:按老子学说,“一”即道。

②二:这里指对立统一的“阴”和“阳”。

③三:有两种说法:一是指阳阳交合产生的第三者“和气”;二是指阴阳相合所形成的一个均调和谐的状态。

④冲气:空虚的气。

⑤恶:厌恶。

【译文】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又赋有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天下万物都是在这种状态中产生的。
万物都背阴而旭日,并且在阴阳二气的相互激荡中天生新的和谐体。
人们最厌恶的便是“孤”、“寡”、“不毂”,但是王公却用来称呼自己。
以是世上的事物,如果减损它有时反而会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有时反而会得到减损。
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去这样教导别人。
自逞霸道的人将不得好去世,我将把它当作教人道理的宗旨。

【解析】

这一章内容上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老子提出了“宇宙天生论”’即“道生一'生平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从道家的思想上讲,“一”为虚无之气,“二”为阴阳。
一、二合而为“三’‘而生出了“万物”。
后一部分讲的是道的起用之法,即用弱、用柔。

“道生一,生平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这一章中,老子阐释了大道的衍生规律,即大道生出了一,生平出了二,二生出了三,三生出了万物。
本章所阐释的大道衍生规律,与第一章里所说的大道生出了妙一、妙生平出了二、二生出了三、三衍生出了宇宙万物的意思是相同的。
由此可以推断出一个结论:万物都在道中。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始终是处在天地之间的,天为阳而地为阴,老子在这里把阴阳理论和道德结合在一起。
道是混沌未开、十全十美的,而阴和阳是对立统一的。
阴阳是对立的,正因如此,我们才可以把阴阳糅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团“和气”。
景象阳而地气阴,万物生于天地之间,一定带有阴阳二气。
万物之以是生,是由于阴阳相合而天生的和气所致。
正是有了和气,才使万物得以安宁和生生不息。

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之分,各种生物也都有雌雄之别,也便是我们所说的阴阳。
雄性具有阳刚之气,雌性则具有阴柔之气,阳刚和阴柔是万物的特色,也是万物得以延续的根本。
阳和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独立又不可分割,阴阳中和而天生和气。
以是,不管是王侯公卿还是平民百姓,只有为人和气,才算是有道德的人。
如果肆意妄为,坏事做尽.就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也就不会拥有人格和肃静了。
正由于“和”是人和万物的特性,以是和气的人才合乎大道和大德,才能受到大道的推戴:反面蔼的人不合乎大道,他们不但不会得到大道的推戴,还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一样平常来说,人们都喜好风和日丽的景象,而厌恶风雨交加的景象,这就表现出了趋阳避阴的特色。
任何人都不喜好鳏寡孤独,不肯望被人摈弃。
然而王侯公卿常常称呼自己为“孤”、“寡”、“不榖”,实在这是自谦的说法,他们本身并没有分开“和气”,他们越是自谦,越能得到天下万民的推戴和尊敬,也便是损之有益。
我们爱说“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这里的和便是“和气”。
和气的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落,也不贪占小便宜,身边的痛楚和烦恼自然也就少了许多。
北宋政治家范仲淹曾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意思是说不要由于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落而或喜或悲,这是古人修身的博识境界。
以是,不管是不是处在人生的低谷,也不管是不是碰着诸多不快意的事情,我们都不可为一时的得失落而或喜或悲,而是要镇静、平稳、和气地面对统统。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经得住狂风骤雨的洗礼,终极见到俏丽的彩虹。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去世,吾将以为教父。
”老子在综合万物的时候提炼出了宇宙的真理,他针对事物各种弊病,开出一条万应妙方,这一“妙方”自然是“和气”,因此他得出结论:强暴逞凶的人不得好去世。
这也成为老子教诲众人的紧张教条。

王弼《道德经注》

万物万形,其归一也。
何由致一?由于无也。
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
从无之有,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
故万物之生,吾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

百姓有心,异国殊风,而王侯得一者主焉。
以一为主,一何可舍?愈多愈远,损则近之。
损之至尽,乃得其极。
既谓之一,犹乃至三,况本不一,而道可近乎?损之而益,岂虚言也。

万物都有各自的形态,但它们的根本都是一。
怎么能求得一呢?通过无。
由无到一,一等同于无吗?已经给它命名为一了,那还是无法言说的非存在物吗?可以言说并有了一这个名字,那么不同于一的作为二如何呢?有了一和二,它们两个相互浸染就有了三。
从无到有,道的数目只有这些,比三再多的就和道没什么关系了。
以是我知道万物发展变革的主导。
虽然万物的形态多种多样,但是支配、影响它们的力量只有一个。

就像百姓有各自的想法,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尚,但都归得道的君主来统治。
以一为根本,这个一怎么可以舍弃呢?见到的、认识的事物越多,就越阔别根本,反而越是减少感官打仗的和心思不雅观想的事物,却能靠近根本。
减少到没有就能达到无为的极致。
既然叫一,又发展为三,何况他们的本始不一致,如何才能靠近道呢?减少反而是增加,是千真万确的。

我之教人,非强使从之也,而用夫自然。
举其至理,顺之必吉,违之必凶。
故人相教,违之自取其凶也。
亦如我之教人,勿违之也。
强梁则必不得其去世。
人相教为强梁,则必如我之教人不当为强梁也。
举其强梁不得其去世以教邪,若云顺吾教之必吉也。
故得其违教之徒,适可以为教父也。

我教导别人,不是强制别人服从,而是利用自然规律,屈服自然本性。
以精确根本的道理来教导,屈服肯定吉利,违背一定碰着灾害。
别人以恶劣的后果来告诫人们不要违背,我也是这样教导,以此见告人们不要违背。
强暴凶暴的人一定不会去世得安详。
别人教导要做强势有力的人,和我教导别人不要做强势有力的人是一样的。
举强暴凶暴的人去世得不安详的例子来教导别人,便是见告别人如果不作强暴凶暴的人就能安然吉利。
以是那些强暴凶暴,违背我的教导的人,正可以做反面教材。

苏辙《老子解》

夫道非一非二,及其与物为偶,道一而物不一,故以一名道。
然而道则非一也,一与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因此往,而万物生。
物虽有万不同,而莫不负阴抱阳。
“冲气以为和”者,盖物生于三,而三生于一,理之自然也。
世之人不知万物之所自生,莫不贱寡小而贵重大,然王公之尊,而自称孤、寡、不榖,古之达者盖已知之矣。

世以柔弱为损,强梁为益,不知其非也。
故将使天下之教者,皆以此教之曰:不见强梁者之不得其去世乎?强梁,妄之极也,人知强梁不免于去世,则知妄之不可为;妄之不可为,而后可与语道矣。
故曰“吾将以为教父”。

道不是一、二这样的数量词,等到它与详细事物比较较,道是唯一的而事物是不唯一的,以是用一来为道命名,以使道差异于万物。
但是道还不局限为一,一加一即是二,二加一即是三,如此发展就天生了万物。
万物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它们的构造都能划分为阴阳。
阴阳两气相互激荡而成新的动态和谐,事物产生于三,而三又来自于一,道理本来便是这样的。
众人不知道万物是如何自然形成的,都以少而小的事物为卑贱,以重而大的事物为崇高,然而像王侯那样尊贵的身份却自称孤、寡、不谷,可见古代通达的人已经对道有所理解了。

众人以为柔弱随意马虎受损,强暴随意马虎得益,而不知道这是缺点的。
以是想要教养天下的人,都如此教导说:你没见到强暴凶暴的人去世得都不安详吗?强暴凶暴的人,是狂妄到极致的人,人们知道强暴凶暴的人不免于去世亡,就可以知道不可以有企图;知道了不可以有企图,然后就可以跟他讲道了。
以是说我以这句话作为教导的开始。

欢迎关注@泽光书院 ,让思想充足生活。
阅读可以让人得到聪慧启示,让人滋养浩然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