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老大,这些天背诗词背得挺辛劳。我在阁下笑话她拉垮,她不爽,说你来背一下试试。话赶话就杠上了,我势成骑虎,只好答应也来背一篇试试。老大给我选的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原文是这样的: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仲春,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天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高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这篇文章,笔墨加标点不敷200字,但我足足朗读了37遍,差不多写完两个“讀”字,方才背过。默写则到第三遍时方才完备对。
按:“讀”字读书法,乃丰子恺师长西席当年读书所用。一个“讀”字22画,每读一遍写一笔,诵读遍数必须足够写全一个“讀”字方罢。
这次背诵,给我的觉得是,背过的觉得非常好,但不常背书的脑筋挺不习气,效率不高。
首先,在诵读的过程中,开始前10遍,每遍都很生疏,读背面脑里根本留不下印象。后来,当读到20遍前后的时候,大脑开始对整篇文章有个图形印象了。试着默写,创造忘却句子“湖中人鸟声俱绝”,怎么也想不起来;“余拏一小舟”忘却“一”了;“湖上影子”不愿定是“湖上”还是“湖中”;“到亭上”写成“到亭中”;“有两人铺毡对坐”写成“见两人铺毡对坐”;“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写成“余强饮三大白而去”;“问其姓氏”写成“问其姓名”等。
寻思自己默写出错的地方,正是自己以为作者的笔墨有可更换之处。写毕再细读,以己字换读,确实不如张岱的好,这大概便是我跟张岱炼字能力天差地别的地方。何况,张岱是创作,而我只是读他的文章,心里以为字有可改之处而已,真天悬地隔!
其次,通过这次背诵,我创造,当一个人理解能力越强,其强记能力就越低。这大概便是清人所言“十五岁之前,物欲未染”而心纯净专注吧。只是,当世事通达的年事,再来把玩诵读,乃至于背诵,那种感想熏染,就更加的回味无穷。一则是足够懂得文义以及文下之意,二则背诵之后,时时于心中咀嚼,所得更深愈甚。
上面讲的是早上背的情形。到得晚上,我再试图背,就又忘却了好几句。忘却的句子包括“余拏一小舟”、“高下一白”、“与余舟一芥”、“拉余同饮”以及“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背错的地方,包括“天与云与山与水”背成“天与云与地”、“有两人铺毡对坐”背成“有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背成“一童子煮酒正沸”。略有沮丧,感慨自己影象力是如此之差了。
最近,有很多新高一的家长和我联系,说录取后,老师都推举孩子读《古文不雅观止》,哀求理顺文义后读熟。我很诧异,怎么会有那么多学校都这样推举呢?我之前只记得几年前在朋友圈看到人大附中的新高一是这么推举的。这里面有什么道理吗?为什么我们新初三的老师,哀求的却是把初中三年来要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散文都背完呢?
我猜想,这还是和中考、高考的不同性子有关。中考虽有部分选拔性,但紧张还是卒业考试,以是考题设置上,中考语文有9分的课内文言文默写。而高考的目的紧张是选拔,以是,文言文部分完备是考课外的。从2022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看,文言文散文部分有三份试卷出的是《战国策》的题,一份试卷出的是《史记》的题,以是,除了真正提高文言文的能力外,没有其他捷径可走了。
新高一的孩子,大都超过15周岁了,理解能力大幅提高,同时,影象力也还很好。这个时候,如果拿到一篇文言文,自己先把原文读顺口了,然后不看注释,先行解读一遍,标记自己没弄明白的地方。之后,再对照详细表明,理顺文义,尤其是自己有疑问的地方。文通义顺之后,像我这般,把原文至少读个22遍,读完一个“讀”字的笔画数,孩子们背出来是不成问题的。少数长文,如“报任安书”这样的,完备可以多读几遍。
当上述步骤都完成之后,末了再来一遍对译,便是只看原文,不加字,不减字,非必要不调度字序,用笔写下逐字逐句的译文,则这篇文章就真正读进孩子们的脑筋里了。
唯一的问题是,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有效率地实行这些操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