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纪末,苏轼离开贬谪之地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第二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苏轼路子宿州,人们在宿州城外远足,游客如云,小雨如酥。是夜,城内元宵烟火不断,腾空而起。被贬多年的苏轼心情忧郁,齐心专心不再仕途,上书提请东归宜兴休养。获准东归宜兴后不久,苏轼忽受朝廷启用,上任山东登州。
下半年,苏轼刚到登州不久,被召回京,官升礼部郎中。苏轼回京后半月,又起任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再升任中书舍人。同年再升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一年内,苏轼经历了从被贬之人到重回中枢。
也正是在这一年,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春风得意的苏轼在汴京看到了诗僧惠崇所绘的画作《春江晚景》两幅。他大笔挥毫,写下了这两首传颂了千古的题画诗。《春江晚景》图虽失落传,而题诗却流传了下来。两首题画诗里,尤以第一首题诗为最,流传了千年。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度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