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成石经》 本文图片均由西安碑林博物馆供应

《大秦景教盛行中国碑》

“昭陵六骏”之“青骓”

沿着西安永宁门东侧的城墙溜达,行不多远,便会遇见一座绿树掩映、古朴典雅的庭院式古建筑群,它便是西安碑林博物馆。

名碑石经甲世界

西安碑林博物馆始建于1944年,是陕西最早创建的博物馆。
其源头可追溯到具有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为保藏唐《开成石经》《石台孝经》及颜真卿、柳宗元等人的书法名碑而兴建,崇宁二年(1103年)迁于现址。
经历代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终极建成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设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专题性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占地约3.5万平方米,形成了前有孔庙、中有碑林、西有陵墓石刻、东有佛教造像的“一轴两翼”式展陈格局,馆藏文物1万多件,个中国宝级文物19组134件。
这里藏品浩瀚,名碑如林,被誉为“东方文化的宝库”“书法艺术的渊薮”“汉唐石刻佳构的殿堂”“天下最古的石刻书库”。

千年文脉传承

走进西安碑林博物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西安孔庙旧址。
西安孔庙唐时在尚书省西隅国子监附近,宋代几经迁居,后随碑刻迁建于“府城之东南隅”,使孔庙、碑林、府学同在此地。
如今我们看到的多为明清建筑遗存,砖红的照壁、高大的太和元气坊、古朴的泮池、肃穆的棂星门、庄严的戟门,让人浮想孔庙昔日的恢弘壮丽。

迈过戟门,可以看到东西两侧各陈设着一件国宝级文物。
东侧是一口青铜大钟,因铸成于唐景云二年(711年),故得名景云钟。
西安碑林博物馆讲解员白雪松先容,中国目前有195件宝贵文物被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就有3件,景云钟便是个中一件。
景云钟重约6吨,高247厘米,口径呈新奇的六角弧形,从上到下分成3层18格,格内分别雕刻飞天、翔鹤、走狮、腾龙、朱雀等精美纹饰。
钟顶端饰有一只蹲兽“蒲牢”,相传为龙生九子之一,喜好音乐、长于嘶鸣。
钟身正面292字的骈体铭文,由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是李旦鲜有的传世字迹中的佳作。
景云钟最初悬挂于唐长安城景龙不雅观的钟楼上,历经千年沧桑,依然有着清亮憨实的金石之声。
“为保护景云钟,现在已不再敲击。
”白雪松说,“中心公民广播电台曾对景云钟进行录音,每年除夕之夜作为辞旧迎新的钟声播放。

与景云钟相对的是大夏石马,体态平均,雄浑健壮。
马前蹄中间刻有“大夏真兴六年(即424年)……大将军”字样。
大夏是东晋十六国期间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在陕北统万城建立的政权,存世仅24年。
据考证,大夏石马出土位置可能是赫连勃勃宗子赫连璝府衙遗址。
它是现存唯一有大夏纪年的文物,补充了这一期间文物史料的空缺。

沿着中轴线往北,来到碑林的标志性建筑碑亭。
碑亭红绿相间,双层飞檐,牌匾上“碑林”二字为清代名臣林则徐题写。
亭中矗立着西安碑林迎客第一碑——《石台孝经》。
《石台孝经》刻立于唐天宝四年(745年),碑身由4块青石组合而成,碑底有三层石台阶。
石台上的蔓草瑞兽、碑首四面的瑞兽浮雕、竹苞松茂的卷云花冠,彰显著盛唐碑刻艺术的精妙。
“这座石碑最为显贵之处在于它的笔墨。
”白雪松先容,碑文为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以隶书缮写的孝经,碑侧有唐玄宗作的行书批注,正面碑额由太子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篆书题写,融汇两代天子不同书体于一身。
《石台孝经》以其独特的形制、经典的内涵、精美的帝王书法,在古代碑刻中独树一帜,代价非凡。

名家书法林立

在碑亭之后,依序分布着碑林的七大展室,展出了碑林所藏的碑刻佳构。
西安碑林藏有汉代至民国碑刻、墓志4000余方,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期序列完全,韶光跨度达2000多年,展现了中国笔墨发展和书法演进的轨迹,映射出不同时期的艺术水平和精神追求。

“西安碑林是书法爱好者的圣地,这里集中了历史上诸多精彩书法家的传世名作,字体全、质量精、数量多。
由于大部分作品纸本已损毁或遗失落,只留碑刻,这些石碑更显宝贵,成为书法研究、临摹研习的范本。
”白雪松说。

东汉隶书《曹全碑》流宕俊美,是现存汉碑中最为秀美的珍品佳作。
魏晋南北朝期间的《广武将军碑》《邓太尉祠碑》《司马芳残碑》表示了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风格。
唐代名家作品最为丰富。
欧阳询《皇甫诞碑》、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碑》、柳公权《玄秘塔碑》、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家庙碑》等皆为楷书典范之作,张旭《肚痛帖》、怀素《草书千字文》让人一窥“颠张醉素”的纵逸豪放,李阳冰《三坟记碑》再现篆书风采。
唐往后的书法名家,如苏轼、米芾、赵佶、赵孟頫、祝允明、董其昌等亦有书迹留存。

“怀仁集王羲之《大唐三藏圣教序》是颇有特色的一件珍品。
”白雪松说,此碑将唐太宗李世民、佛学家玄奘、“书圣”王羲之联系在一起,因此被称为“三绝碑”。
碑文内容包括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法师翻译佛经撰写的序文、答敕,太子李治作的记、答词,玄奘法师谢表和所译的心经。
唐长安弘福寺僧人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精选出《大唐三藏圣教序》包含的字,有一些实在找不到的字便拆偏旁部首来组合,历时20多年集成此碑,再现了王羲之秀劲超逸的书风。

除了汇聚历代书法精粹,许多碑刻笔墨记载了典章经制、历史事宜、地理风貌等,具有主要的史料代价。

《开成石经》是现存最厚最重的一部石质图书。
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所刻的熹平石经起,中国历史上共有7次刻经,除清代乾隆石经因距今较近保存较好外,别的6次刻经里唯有唐开成二年(837年)刻成的石经至今仍保存无缺。
《开成石经》历时7年刻成,共114方,282面,65万余字,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等12部儒家经典和《五经笔墨》《九经字样》儒经字样文籍。
它被誉为“古本之终,今本之祖”,对研究经学史、政治史、书法史等有着极大的代价。

“《大秦景教盛行中国碑》是我们馆里国际有名度最高的碑。
”白雪松说,“大秦”是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景教”指基督教的一个派系。
此碑刻立于唐建中二年(781年),较为详尽地记述了景教的基本教义及其在中国近150年的传播史,是迄今能够看到的最早的中国基督教文献。
《大秦景教盛行中国碑》印证了东西方文化互换的历史,反响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气质,因其独特的历史代价,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的文物目录。

石刻佳构荟萃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不仅可以鉴赏名碑,还能看到形式多样的石刻艺术品。
博物馆中轴线左侧的石刻艺术室,匾额为陈毅元帅所题,室内陈设的紧张是陕西出土的汉代至明清陵墓石刻,有名中外的“昭陵六骏”便展示于此。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陵园内的石雕,以李世民开国征战时骑过的六匹骏马为原型,马像原本由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绘制。
每匹骏马浮雕均由整块巨石雕琢而成,刀法圆润,刻工风雅。
骏马姿态神色互异,有的踏出仪仗步伐,有的作奔驰状,有的身中数箭,生动表现出战马驰骋疆场的壮烈情景,传达出勇毅忠实、无往不前的精神气质。
据先容,“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拳毛騧”从前流失落外洋,馆内展示的是复制品。
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的“特勤骠”“青骓”“什伐赤”“白蹄乌”均被列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石刻艺术室中还有东汉双兽、汉画像石砖、唐李寿石椁及墓志、唐献陵犀牛石雕等佳构。
在一尊造型独特的石棺前,白雪松容身先容:“这尊石棺创造于目前保存最完全、规格等级最高的隋代墓葬——李静训墓。
李静训,字小孩,她拥有隋与北周两朝皇室血统,深受宠爱,却在9岁短命,皇室只能用隆重厚葬来寄托哀思。
”石棺呈面阔三间的殿堂式造型,雕刻逼真精细。
“隋代宫殿没有存世,李小孩石棺为研究隋代宫殿建筑形制供应了主要参考。
”白雪松说。

2010年建成的新石刻艺术馆以“长安佛韵”为主题,展出150余件北魏至宋代的石刻造像,表示了长安地区佛教造像的范例样式。
在这里,可以看到融佛道形象于一体的北魏造像碑,肃穆优雅的北周五佛,有着“东方维纳斯”美誉的唐代汉白玉菩萨残像等。
2011年,“长安佛韵”展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设展览佳构奖。

近年来,西安碑林博物馆不断探索活化馆藏资源、弘扬传统文化的新办法。
中华传统节日主题教诲活动让孩子们重温传统节俗,感想熏染文化熏陶。
线上展览、线上教诲课程、AR系列社教读本等一经推出就备受好评。
今年2月,西安碑林博物馆在“淘宝直播云春游”中人气爆棚,白雪松也因此“火出了圈”,成为文博领域的“顶流”主播。
目前,白雪松的“国宝名碑脱口秀”已进行约30场,总不雅观看量超过200万人次。
未来,西安碑林博物馆将在“互联网 文博”上持续发力,利用前辈技能、新颖形式传播中华精良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