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霭中。

春来愁杀侬。

郎意浓,妾意浓。

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

七首别致的两岸青山诗词描述万般思绪道出人生百态

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霭中

“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霭中。
春来愁杀侬”,南有高峰,北也高峰,两峰之间,一片湖光锁在烟霭迷蒙之中。
春天来了,面对美好的湖光山色,愁绪万千种。
为什么忧闷呢?

“郎意浓,妾意浓。
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油壁车轻郎马骢”这一句中有个典故:《苏小小歌》云:“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以是,整句的意思是,郎的情意浓浓,妾也情意浓浓,妾坐油壁喷鼻香车,郎骑青骢宝马,还记得不,是在九里松初次相逢。

以南高峰和北高峰的烟霭来引出忧闷,实在是神来之笔:由于身处西湖,看到南高峰是一片雾霭沉沉;转头看北高峰,还是一片烟波迷茫。
这当然引起人们无尽的愁绪!

2. 《相思令·吴山青》,林逋

而宋代墨客林逋笔下的吴山越山,则不是由于雾霭引出愁绪,而是由于人在钱塘江上走,吴山越山相对送迎而引出的离愁别恨。
吴山和越山就像人一样送别我们,自然而然让我们想起分离。
他在《相思令·吴山青》中写到:

吴山青,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送迎,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争忍有离情”,青翠的吴山和越山耸立在钱塘江的北岸和南岸,两两相对,隔江呼应,却是不懂恋人分别的愁绪。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离去的人儿双双热泪盈眶,“罗带同心结未成”,两人相爱却没办法在一起。
“江边潮已平”,钱江潮过后水面已经规复沉着了,实际是指两个没办法在一起的人的心冷了。

词中的“吴山越山”,以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 ,以回旋往来来往、一唱三叹的节奏和清新幽美的措辞,托为一个女子声口,抒写了她因爱情生活受到毁坏,被迫与心上人在江边诀别的悲怀。

3. 《西湖竹枝歌九首其一》,杨维桢

还是写南高峰和北高峰,这回是写南北高峰的云雨,而云雨带来的愁绪,愈甚于雾霭带来的愁绪。
元代墨客杨维桢在《西湖竹枝歌九首其一》中写到:

劝郎莫上南高峰,劝郎莫上北高峰。

南高峰云北高雨,云雨相催愁杀侬。

南高峰云北高雨

劝你不要上那南边的高峰,劝你不要上那北边的高峰;南边的高峰上有浓浓的云朵,北边的高峰上有朦胧的小雨;那云和雨相互催生会使你更加忧闷。

这首诗将阴雨天对民气境的影响表现得淋漓尽致,至于有什么忧闷,诗中没有明说,但一个“郎”字,则暗示是情愁。
心里已经有了情愁,再加上北高峰阴雨景象的影响,那是愁上加愁了!

4. 《朝中措·吴山相对越山青》,吴文英

宋代著名词人吴文英,则将“吴山越山”的男女之情,扩展到朋友之情,借用“吴山越山”之青,是隐居的利益所,表达对朋侪的规劝,希望他能急流勇退。
他在《朝中措·吴山相对越山青》中写到:

吴山相对越山青。
湘水一春平。

粉字情深题叶,红波喷鼻香染浮萍。

朝云暮雨,玉壶尘世,金屋瑶京。

晚雨西陵潮讯,沙鸥不似身轻。

吴山相对越山青

“吴山相对越山青。
湘水一春平”,吴越两地紧相邻,山山对望可以互见对方山上的青碧。
词人感叹,长江自湘顺流而下,一江春水平铺东流入海,真是好一幅写意山水画卷啊!
并且那湘水也还是好友的故乡呢。

“粉字情深题叶,红波喷鼻香染浮萍”, “粉字”句化用“红叶题诗”典故,此言有一位痴情女,用象征情的粉赤色胭脂题了相思字在绿叶上面,并且将它投入水中希望送到爱人的手里,因此使水中的浮萍也熏染了胭脂的喷鼻香泽。
这表明赵梅壑家乡有一位女子恋着他。

“晚雨西陵潮讯,沙鸥不似身轻”,你看那晚雨正在敦促着西陵边的大潮加速急退,它似在敦促你也需尽早离开这繁华地,去过那自由清闲的隐居生活,所谓‘急流催勇退’是也。
这样你就可以无官一身轻,乃至可以与自由飞行的沙鸥媲美。

5. 《长相思》,汪元量

如果真正在吴山或越山隐居,也未必会“无官一身轻”,你身是隐了,但心呢?也隐了吗?特殊是国破家亡。
南宋末年的墨客汪元量在《长相思》就表达了这种愁绪:

吴山深。
越山深。

空谷佳人金玉音。
有谁知此心。

夜沈沈。
漏沈沈。

闲却梅花一曲琴。
月高松竹林。

吴山深。
越山深

“吴山深。
越山深”,当你真正隐居于此的时候,面对国破家亡,实在是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空谷佳人金玉音。
有谁知此心”,是一种“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渴望和无奈。

“夜沈沈。
漏沈沈”,心也沉沉。
“闲却梅花一曲琴”,一个“闲”字,字里行间,透露的是一种无力之感。
“月高松竹林”,是一种“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无奈。

宋亡,有太多文人雅士痛楚!

6. 《长相思·南高峰》,袁正真

词人袁正真,本为南宋宫女。
公元1276年,元军破临安,太后求和。
帝后三宫三千多人迁北上元都。
当时词人汪元量三次上书,求为羽士而返回江南。
在其辞别元都将要南行之际,南宋旧宫人为之饯行,并赋诗相送。
袁正真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全词为:

南高峰,北高峰,南北高峰云淡浓。

湖山图画中。

采芙容,小小红船西复东。

相思无路通。

南高峰,北高峰,南北高峰云淡浓

“南高峰,北高峰,南北高峰云淡浓”,愁也是时淡时浓。
“湖山图画中”,以“山”连及“湖”,再以“湖”字暗逗下片,上承下转,出乎自然。
以是有“采芙容,小小红船西复东”。
“相思无路通”,寻其所思,觅其所爱,东寻西觅而不可得。
令人陷入无限的伤怀和幽恨之中。
“无路通”三个字,使其陷深深地绝望之中。
对付“无望”和相思两情绪。
对付也曾是“昼夜思家归不得”的汪元量来说,不仅完备可以理解,而且定会唤起深深的同情和强烈的共鸣。

这里借“男女相思”之情,表达了家国之恨,故土之思!

7. 《长相思·吴山秋》,章丽贞

这首词也是宋代宫人之作,为章丽贞。
表达的也是国破家亡,身为囚徒的痛楚之情。
这首《长相思·吴山秋》表达了更为明显,毫无隐饰:

吴山秋。
越山秋。
吴越两山相对愁。

长江不尽流。

风飕飕。
雨飕飕。
万里归人空缺头。

南冠泣楚囚。

吴山秋。
越山秋。
吴越两山相对愁

“吴山秋。
越山秋。
吴越两山相对愁”,由“秋”入“愁”,是诗词的常用手腕,况且是“吴越两山相对愁”,真是愁上加愁!
“长江不尽流”,愁也不尽,这跟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多少很多多少愁,宛如彷佛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同等的。

“风飕飕。
雨飕飕”,真是“秋风秋雨愁煞人”,“万里归人空缺头”,只能白白的白头,归人仍在万里之外,仍不得归。
“南冠泣楚囚”,一群囚徒相互哭泣,徒增无奈!

中华民族再也不能重现“建康之耻”了,牢记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