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陂”字读音。

“陂”有5个读音,稍有不慎就会读错用错。

①pō。
(1)陂陀.清代人叶燮《原诗》:“故即跌下陂陀,沙砾石确,使人褰裳委步,无可盘桓。
”(2)倾斜,不平坦。
(3)台阶。
(4)在古汉语里有时作“波”。
《前漢書·景十三王傳》有:“游雷陂”。
《集韻》《韻會》音滂禾切,音坡,不平也。
《集韻》逋禾切,音波。
《博雅》:“陂陁,衰也”。
《史記·五宗世家》:“邯鄲中諸使過客,以彭祖險陂,故莫留邯鄲。
”(5)在闽粤赣的一些客家地区也有读pō的。

②bēi 。
(1)用于名词,倾斜、地皮隆起处,形似山坡。
如:陂坡。
(2)池塘。
《礼记·月令》。
注:“畜水曰陂。
”《国语·周语》:“夫平凡之污,不能溉陂泽。
”(3)水利工程。
如:公元前七世纪末楚庄王时河南人孙叔敖所主持兴建之灌溉工程“雩娄之野。
”。
在今河南商城及其附近一带。
央视《中国影像方志·河南卷·叶县篇》,将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所筑叶县龙泉乡寨底村落“叶陂河”,读作“叶bēi河”。
再如《淮南子・人间训》和杜佑《通典》所载的安徽寿县南的古芍陂(4)湖泊。
《淮南子·说林》:“后又穿长安城,引内沣水注第中大陂以行船。
”(5)边际;阁下;彼泽(水聚拢的地方)之陂。
《诗·陈风·泽陂》:“故滨于东海之陂。
”《国语·越语》。
注:“崖也。
”腾雨师注《汉书·礼乐志》:“洒路陂(旁)”。
(6)旧地名.如:蔡陂县,隋开皇十六(596)年分长葛、许昌、鄢陵3县置,属洧州。
治所在今河南尉氏县西南。
富陂县,即富波县。
在今安徽阜南县东南王化镇附近。

礼陂黄陂陂河陂县读音何其乱

③pi(第四音),地名。
如:(1)湖北陂县、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
(2)江西礼陂县.(3)福建省莆田、木兰陂、泗华陂;莆田引水工程南安陂;太平陂,别号太和陂。

④pí(第三音):地名。
如:河南省潢川县辖伞陂镇。

⑤bi。
(1)在闽粤赣的客家地区一样平常读bi,比如:高陂、低陂、矮陂、新陂、黄陂、水陂、麻陂、牛陂、陂塘坝、官陂陂等。
(2)北方地名。
在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有“西陂”;西安市鄠邑区涝河西畔(秦汉上林苑、唐代游览胜地)渼陂湖;河南南阳社旗县陌陂乡(在河南,靠近湖北的豫鄂相临地区“陂”读“pí”;其他地方读“bi”)。

二、工具书对“陂”之误释、误注。

截至目前,《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均注有4音,即:bēi、pi 、pō、bi,《当代汉语词典》仅注有3音,比上述少了bi音。
《新华字典》已经出了第12版了,也是不尽如人意。
值得把稳的是,举例都很大略。
在汉语实践中,碰着一些地名总是让人无所适从。

遗憾的是,有的地方的地名类专业书本,不但没有给干系地名正音,而且涌现了误导。
福建龙岩有浩瀚带“陂”的地名,如:龙岩市新罗区的西陂镇(龙岩市政府行政中央所在地,堪称闽西第一镇,当地俗话说“无陂不成镇”),实际是读“bi”(逼)音,却注成了“bēi(悲)”音。
《闽西地名》(鹭江出版社1992年版),《广东省大埔县地名志》(广东舆图出版社1987年12月版),在先容高陂镇时,也都无一例外的注为“bēi(悲)”音。
永定区南部50公里的也有个高陂镇,从属广东省大埔县统领,当地的地名志《广东省大埔县地名志》注音也是“bēi(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