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夜半,23-1点,半夜,三更,丙夜
丑时,鸡鸣,1-3点,凌晨,四更,丁夜
寅时,平旦,3-5点,天刚亮,五更,戊夜
卯时,日出,5-7点,太阳升起
辰时,食时,7-9点,吃早饭
巳时,隅中,9-11点,临近中午
午时,日中,11-13点,太阳正中
未时,日昳,13-15点,太阳西斜
申时,晡时,15-17点,吃晚饭
酉时,日入,17-19点,太阳落下
戌时,薄暮,19-21点,天没全黑,一更,甲夜
亥时,人定,21-23点,安歇睡觉,二更,乙夜
古代以十二地支(子丑寅•亥)代表12个时辰,每个时辰是当代的2小时;汉朝时,根据天色对每个时辰命名,又将夜晚(19点-5点)分5个时段来打更报时,即五更,也称五夜(甲乙丙丁戊);宋朝后,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和正,把一天分为24小时,比如:子时是23点-1点,23点是子初,24点是子正。
朔日,月朔;胐日,初三;望日,十五和十六;既望,十六和十七;晦日,末了一天。
孟春,正月;仲春,仲春;季春,三月。夏秋冬同。
日:一个昼夜更替的周期,称太阳日即地球自转一周,且绕太阳公转1/365圈,五日为一侯,旬日为一旬
月:一个月相变革的周期,称朔望月,即玉轮绕地球公转一周,相对付太阳运动约29.53日,整年12个月约354日
一月可分三旬,即上旬,中旬,下旬,三月为一季
年:常日指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韶光,也是太阳中央自西向东沿黄道从春分点到春分点所需韶光,称太阳年或回归年,約365.24日,公历以平年365日,闰年366日(四年一闰,一百年不闰,四百年一闰),十九年为一章,四章为一蔀(76年),二十蔀为一纪,三纪为一元(冬至与月朔同日为章首,冬至在年初为蔀首)
历法
农历:回历⋯
阳历:古埃及历,儒略历,公历⋯
阴明阳历:太初历(汉朝),衣历••
农历:以12个朔望月为周期,约354天.
个中6个大月是30天,6个小月是29天,也称太农历或玉轮历
农历只参考玉轮周期,故与四季的变革没有规律结合
阳历:以太阳年为周期,共约365.24天,也称太阳历
公历是阳历个中一种,以耶稣出身那年为元年,1582年由格列高利十三世颁行,也称格里历;中国在民国开始利用.
公历以大月31天,小月30天,仲春28天(闰年29天)
阴阳历:将农历和阳历结合,采取农历的大月30日,小月29日(但大小月不固定),再结合二十四节气和置闰(十九年七闰)让均匀历年靠近太阳年
中国农历是阴阳历的个中一种
农历约354日,阳历约365.24日,相差约11日,积3年就多出约33日多点,故用十九年七闰来使均匀历年靠近太阳年,这便是农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