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田舍庭院的矮墙旁、屋檐下、竹篱上,一棵棵丝瓜悄没声息地爬了上来,绽放朵朵金灿灿的花儿,一茬接着一茬,赶趟儿似的。花间叶间显露出青绿色的丝瓜儿,逐渐膨大了、变长了,纷纭垂挂下来,在风里荡荡悠悠,宛若乡间荡秋千的孩子,仿佛能够听得见清亮亮的欢笑声呢。
丝瓜是葫芦科一年生攀援藤本植物,花是夏秋最亮眼的田舍花,瓜是暑期最平凡的田舍菜。丝瓜原产印度,唐末或宋初辗转传入我国,深受国人的喜好。北宋墨客君端有首《春日田园杂兴》云:“白粉墙头红杏花,竹枪篱下种丝瓜。”可见北宋初年已见农夫在杏花飘红的春日,于白粉墙头、竹篱茅舍旁点播丝瓜了。不过也有人认为,丝瓜是自明代起才引种而来,李时珍在《本草大纲》中说:“丝瓜,唐宋以前无闻,今南北皆有之,以为常蔬。”
不管什么期间传入的,国人对这种不择水土、易种易活的瓜蔬都十分喜好,清明前后,地头沟沿、边边角角甚而短墙草棚、木栅石栏旁,随意刨个坑、丢颗种儿,它就能绽芽吐叶蔓秧儿,泼泼辣辣爬满了墙头篱架。最美的莫过于一蓬蓬金灿灿的丝瓜花,院墙边、竹篱旁、屋檐下,开得红红火火、亮亮堂堂,把朴实的田舍小院映照得一片亮丽。宋元期间的墨客方凤咏道:
盈盈黄菊丛,栽培费时日。
依依五丝瓜,引蔓墙篱出。
于今想新花,于今长秋实。
花实岂时时,灌溉尚期密。
毋令根荄伤,委弃等藜蒺。
他写的是秋日的丝瓜花,一茬茬残酷的新花压旧花其实可爱,比起难于造就的盈盈黄菊泼辣多了,只是不要侵害它的根茎,不然丝瓜就等同于蒺藜一样的害草了。
丝瓜萦绕的村落庄风情,令墨客们情趣悠然。南宋文学家张镃在《漫兴》一诗中感慨道:
茆舍丝瓜弱蔓堆,漫陂鹎鸭去仍回。
开帘正恨诗情少,风卷野喷鼻香劈面来。
墨客溜达乡间,正愁诗情寡淡,冥思苦想无着,蓦然看见茅舍旁蔓延的一架丝瓜,坡岭上的白头翁、野鸭飞去飞回,这野景花喷鼻香不由让他诗兴盎然。南宋墨客杜汝能也为田舍清新的景致所迷倒,他在《咏丝瓜》中云:
寂寥篱户入泉声,不见山容亦自清。
数日雨晴秋草长,丝瓜沿上瓦墙生。
虽没有崇山峻岭,可田舍竹篱旁一弯淙淙流泉让墨客神清意爽,久雨初晴,瓦墙上摇荡的一只只丝瓜愈加青翠可爱。
古人不仅品赏黄艳艳的丝瓜花、翠绿绿的小丝瓜,还要学做农事,点瓜种豆,体味收成的喜悦。明代文人苏仲在《种蔬》一诗中提到了丝瓜,诗曰:
角豆穿篱石,丝瓜绕屋椽。
打畦分嫩韭,春雨翠呈鲜。
他在篱架旁种豆角,在屋檐下点丝瓜,还整田畦栽嫩韭,这瓜瓜豆豆一畦韭,在春雨中呈现缕缕清鲜,也醉了墨客的乡情。而元末明初的张以宁则是在思乡的梦里点种丝瓜的,他在《丝瓜》中咏叹:
黄花翠蔓子累累,写出西风雨一篱。
愁绝客怀浑怕见,老来万缕足秋思。
丝瓜花金黄,丝瓜儿鲜翠,秋风秋雨里爬满竹篱,这丝丝缕缕的秋思乡愁,让客居异域的游子不敢多觑几眼啊!
黄花褪束绿身长,白结丝包困晓霜。
虚瘦得来成一捻,刚偎人面染脂喷鼻香。
——宋.赵梅隐《咏丝瓜》
黄灿灿的丝瓜花可映人面可染脂喷鼻香,可赏心悦目,花褪之后结出长短不一、波折有致的丝瓜青绿肥嫩,更是田舍的消夏美食呢。可素炒可煲汤,可油淋可面炸,亦可作馅包包子,无论怎么吃,丝瓜的那份暗香爽滑软糯,总让人品之不尽。丝瓜药食兼备,还是一味中药材,它味甘、性凉,入肝、胃经,有清暑凉血、解毒通便、祛风化痰、润肌美容、通经络、行血脉、下乳汁、调理月经不顺等功效。在燠燠夏秋之季,素炒一盘清清爽爽的丝瓜,能干、清心、解暑热,确是一种可心可意的田舍菜。
到了老秋,架上未及采摘的丝瓜长得硕大无比,老丝瓜是不能吃了,去了表面黑黄的老皮,便是一大团白亮而柔韧的瓜络,正因如此才得名“丝瓜”。丝瓜络却有妙用,田舍常用作刷锅洗碗的炊具。而南宋大墨客陆游在《老学庵条记》里,记述了丝瓜络的别样之用,“用蜀中贡余纸先去墨,徐以丝瓜磨洗,余渍皆尽,而不损砚......”陆游是用丝瓜络当“瓜布”,磨墨涤纸,不仅“余渍皆尽”,而且“不损砚”。丝瓜络更大的益处是用作一味药材医病,其别称有天萝筋、丝瓜壳、丝瓜筋、丝瓜瓤、丝瓜布,中医认为,该品味甘性平,入肺、胃、肝经,为医用、食疗佳品,具有通经活络、清热化痰、利尿消肿、止血等功效。
可见,丝瓜于我们的益处多矣,花可赏,瓜可食,虅藤蔓蔓可慰乡愁,甚而多为人们废弃的丝瓜络还能医病——我们何尝不爱它、不醉心于这一架夏秋的小清新呢?
-作者-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玉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