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中国传统建筑,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亭者,停也,亦人所停集也。”(刘熙《释名》)据考证,亭的建筑始于西周,紧张是建在路旁的公家房舍,或是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以便乘客投宿,并设有亭吏。秦汉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十亭为一乡。汉高祖刘邦三四十岁时就在秦朝担当泗水亭长职务。亭长是秦朝官吏制度中最底层的吏,其职责紧张是卖力地方治安。后来亭的功能演化为供行人安歇、乘凉、避雨或眺望不雅观景之用,亭则专指没有门窗、四面开敞、有顶无墙的建筑,与其原义不同。江南乃至还有充分利用空间、结合走廊或建筑墙壁设置的嵌入式“半亭”。亭,按功能有街亭、市亭、都亭、旗亭、邮亭等之分,其顶部造型有六角、八角、圆形等。
古代名亭很多,譬如兰亭、沧浪亭、陶然亭、放鹤亭、醉翁亭、湖心亭、爱晚亭等。而我们郯城,也有这么一座有名古今、彪炳史册的亭子,那便是坐落于城北的倾盖亭。倾盖亭附近还有问官祠等建筑,它们都和孔子有关。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永夜。”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生平都致力于宣扬仁政、主见礼乐治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人物,位列“天下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中国和天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左传》记载,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秋,郯子到鲁国朝拜述职,受到鲁昭公的盛宴接待。席间,鲁大夫叔孙昭子问起远古帝王少昊氏以鸟名官之事,郯子侃侃而谈,对其高祖少昊独创的“鸟官”制度如数家珍,满座官员都佩服其学识渊博。27岁的孔子当时在鲁国担当底层小吏,听说这件事后,立即“见于郯子而学之”,当面向郯子请教。今存曲阜孔庙《述圣图》内有插图《学于郯子》,描述的便是这件事。后来,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其古文名篇《师说》论述“贤人无常师”时,就例举了“孔子师郯子”等人。2500多年来,孔子“问官于郯子”的历史典故一贯为人们所器重,尤其为郯城公民所津津乐道。
公元前497年秋,鲁国郊祭大典(新的一年开始时,古代君王在郊野举行的敬拜天地仪式)之后,孔子没有分到祭肉(按照“周礼”规定,郊祭后要把祭肉分给大夫),这表明孔子当时已被解聘。他认为自己留在鲁国不可能再有什么作为了,就决意离开去游学。于是, 从55岁开始,已近花甲之年的孔子带着子贡、子路等一干亲近弟子,离开父母之邦,从曲阜出发,先后用了13年韶光漫游列国。他们从鲁国出发,大致到了卫、曹、宋、齐、郑、陈、蔡等国家。其间,孔子赶赴郯国,在城北十里路途中巧遇晋国学者程子。
据史籍记载,程子,名本,字子华,后世称“子华子”,晋国人,与孔子同时期。其祖父便是大义救孤、保住了赵氏一脉的程婴——著名的“程婴救赵”、赵氏孤儿故事的主人公。当时,晋顷公失落政,权臣赵简子杀掉了贤大夫窦犊和舜华。孔子当时在卫国,正想渡过黄河到晋国去,听说此事后,就创作了琴曲《临河操》来哀悼他们。赵简子派人持重金以执圭之礼去请出仕,程子不肯服从就职,赵简子大怒,就以武力相威胁,程本不得不离晋赴齐。在齐国,齐相晏婴十分赏识程子的贤良,聘请他到家里设馆施教。赵简子卒,赵襄子立,程子年迈归晋。程子聚徒著书,名闻于诸侯,是一位儒道兼备的大学者。其所著的《子华子》一书,共二十四篇,主见以“动”养生,对稍后的庄周学派很有启示。
最早记载“程孔倾盖”的不是《论语》,而是《孔子家语》。《孔子家语·致思》中说:“孔子之郯,遭程子于涂,倾盖而语,终日甚亲。”翻译成口语便是:有一天,孔子坐着马车到郯国去,在郯城北面十里与程子重逢,非常高兴;于是,孔、程二人停车俯身交谈,十分投契,相见恨晚,以至于两车上的伞盖都倾斜着牢牢靠在一起了。《孔丛子·杂训第六》中也记载此事,不过比较简单。
一圣一贤,两位大学者切磋互换了差不多一整天,不觉天色将晚。末了,孔子让子路拿出十匹“束帛”(捆为一束的五匹帛,古代用作聘问、赠送的礼物)赠给程师长西席。子路有眼不识泰山,心中老大不宁愿,就发牢骚说:“我听说,作为士人,没有居中的先容人,是不轻易与人相见的。这就和民间嫁女一样,没有媒介之人,君子不会与来历不明的女子成婚的。”孔子并没有板起面孔来训诫,而是引用《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开导子路:“由啊,《诗经》上不是说嘛:‘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重逢相遇,适我愿兮。’(‘有位俏丽姑娘,眉目流盼传情。有缘今日相遇,令我一见爱慕!
’)本日我们很幸运,能在路上碰着程子这样天下有名的贤士,此时不赠物惜别,恐怕终生也不会再见到他了。人生得一心腹足矣,夫复何求!
喜悦心情溢于言表。古礼:古人初次相见,必备见面礼(所谓“持贽礼”),“大者玉帛,小者禽鸟”,否则为失落礼,传出去是要被众人笑话的。司马贞《索隐》引《志林》曰:“倾盖者,道行相遇,軿车对语,两盖相切,小欹之,故曰倾。”孔子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入则笃行,出则交贤”的主见。刘向的《说苑》中也收录了这个故事。
这便是“程孔倾盖”“程孔交盖”这一千古佳话之由来。后人沿用这个典故,用来指初次相逢或相交。大文豪苏轼在给好友的送别诗中就曾这样表白心迹:“结交不在久,倾盖如平生。”后世将这两个和孔子有关的故事连起来,合成了一个典故——“问官倾盖”。后世郯城当地的人们为纪念孔、程二位圣贤,先后建筑了问官祠、倾盖亭。
古倾盖亭始建于何年?其初为何造型?可惜的是岁久亭坏,史乘无考。据清康熙《郯城县志》记载,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知县颜若愚在白马河北岸重修了倾盖亭,时任太医院医士官的郯城籍人蒋劝捐资,并写了《重修倾盖亭记》,刻石纪念此事;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知县黄六鸿又“重为鼎新”,建筑大门一间、亭一间、祠三间,祠后又殿三间,祀不雅观音大士;东西草房各三间,为僧人主持之地;另有庙田200余亩,聘请专职僧人主持管理、修葺等事务。
据清代道光年间李承衔撰写的《自怡轩楹联剩话》:“郯城有倾盖亭,乃孔子遇子华子、命子路赠以束帛处。门口有二碑,一篆书‘倾盖亭’三字,明万历某年建;一重修碑,康熙某年建。亭凡十余级,一望荒僻,毫无意味。有联云:‘圣贤兰臭合,宇宙草亭留。’亭屡经捻匪来往而获无恙,圣灵呵护,非有时也。而此联殊不见佳。”据此可知,倾盖亭当是青石台阶、木榫构造、茅草苫顶的简陋亭子。
据明嘉靖《山东通志》、清嘉庆《大清一统志》:“倾盖桥在郯城县北十里铺,跨白马河水,倾盖亭旧建于此。”明朝正德年间,问官祠被迁于县城内北门里。可见,这里有一个建筑群:倾盖桥、倾盖亭和问官祠。至迟在清末,祠和亭均毁于战乱。
郯城县地处鲁苏交界,为山东南大门,是齐鲁大地与江淮地区之间交往的主要交通要道。倾盖亭是齐鲁文假名胜之一,历代特殊是明清期间的文人墨客、王侯将相,驱车或骑驴行走在京福东路官道郯城段,或住宿在李家庄、郯城和红花埠三处驿站,都会留下一些和倾盖亭等古迹有关的吟咏佳作。下面仅列举有代表性的几首:
役夫见程生赞
〔南朝·梁〕庾信
程生役夫,一遇相知。
薄言倾盖,桑阴遂移。
清扬共美,贤圣同羁。
陈诗难别,赠绢伤离。
好事近
郯城北倾盖亭下作
〔清〕陈维崧
落日古郯城,一望秃碑苍黑。
怪底蜗黄虿紫,更苔痕斜织。
我来怀古对西风,歇马小亭侧。
惆怅共谁倾盖,只野花相识。
倾盖亭
〔清〕顾嗣立
道义相知一见亲,何须管鲍与雷陈。
亭边冠盖纷纭过,车笠论心复几人?
过倾盖亭
〔清〕李重华
倾盖亭前驻马鞍,郯城风雨又漫漫。
交情重逢成千古,剩有人间行路难。
由于倾盖故事广为人知,它也频繁地涌现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古代有个针言——“倾盖如故,白首如新“,出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意思是感情的厚薄是不能以韶光是非来衡量的:有的人,相交已久,乃至共度生平,四目相对时却宛如初识,可谓谬托心腹;有的人,初次见面,乃至缘悭一壁,却一见如故,好似神交已久、相交百年。西汉期间,邹阳受人诬陷,被梁孝王关入去世囚大牢,他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信表明忠心,列举了荆轲、卞和、李斯等人的业绩,说“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如果双方缺少理解、沟通,纵然交往一辈子,到老了还是像刚认识一样。梁孝王读后深受冲动,开释了他。
由此,我又想到清代谢振定关于交情的一段名言。谢振定(1753~1809),号芗泉,湖南湘村落夫,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中进士,身正派行,嫉恶如仇,后考选江南道监察御史。嘉庆初期,和珅主掌权柄,势焰熏天,其家奴常常乘和珅的车子外出,横冲直闯,耀武扬威,人们都纷纭躲避。这一幕恰好被谢御史碰着,他非常生气,命令士兵将这个仆众从车上拖下来,施以鞭刑,并说:“这辆车怎么能够再让宰相去乘坐呢!
”然后令人将他坐的车子也烧掉了,人们拍手称快,称他为“烧车谢御史”。谢振定后被削职,直到和珅被诛杀后,才规复郎官职务。谢振定跟《啸亭杂录》一书的作者昭梿是好朋友,并曾多次劝诫昭梿,要把稳改正性情上的浮薄轻妄、浮躁冒进等毛病。昭梿认为谢振定的话语正派、中肯、毫无保留,以是,一贯视他为至交、畏友。关于朋友之间的交往,谢振定的见地很深,他曾对昭梿说:“君子之交,可疏可厚,不可倾盖之间顿称莫逆,其交必不久也。”(见清 昭梿《啸亭杂录·谢芗泉》)
明代绅士苏浚在《鸡鸣偶记》一书中,曾将朋友分成四类:“道义相砥,过失落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去世生可信,密友;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的确,在生命中,真正的交情如水一样平常,相互滋润津润着对方。患难之交须要韶光的沉淀,也一定经得起韶光的磨练。以道义和学问相交,共同发展,方可地久天长。
为“显学无止境之意,彰见贤思齐之风”,2008年6月,郯城县公民政府在白马河南岸与205国道交汇处,重修了双亭并立的仿古建筑倾盖亭。亭东树立一碑,碑上镌刻有时任郯城县副县长韩明林师长西席所作的《重修倾盖亭记》。还在国道东侧,建筑了“十里”长亭,使此处成为郯城又一地标新景不雅观。郯城有名墨客、作家夏政平师长西席有感而发,挥毫写下了新世纪版的《倾盖亭记》,并赋诗一首:
常见白溪秋月明,问官郯地孔程逢。
圣贤佳话千秋事,尚有巍峨倾盖亭。
(乔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