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栏梨花》写于苏轼四十一岁时,而就在前一年冬天,苏轼调离密州,前往徐州履新,这年春天,正是梨花烂漫的时节,苏轼外出游赏,因感春光易逝,好景不再,继而生出人生短暂,世事浮云的感慨,于是写下这首七言绝句,寄给自己的接任者密州知州孔宗翰。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苏轼七绝名诗两首东栏梨花美中有惆怅望湖楼醉书令人神清气爽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首句写春景,以柳青衬托梨白,极具鲜活感,“梨花淡白柳深青”,淡白的梨花,青青的杨柳,这样的比拟,煞是清爽,很有春天的活力,也让人脑海中呈现出了一幅美好的春景图,接着第二句“柳絮飞时花满城”,柳絮满城纷纭,“蒙蒙乱扑行人面”,春意之浓,便更加突出了,同时也给人蒙上了一层低沉的觉得。

如果说“淡白”二字描述了梨花的形态,那么诗的第三句苏轼便授予了梨花以神韵,“惆怅东栏一株雪”,苏轼站在东栏阁下欣赏梨花,一阵风吹过,梨花落满词人身上,如洁白的雪一样平常。
你看这句一出,人与梨花,已然不分,梨树仿佛一株雪树,词人也成为一个“雪人”了。
洁白总是能让人想到纯洁、高尚,雪的精神授予在梨花身上,这就给梨花以高洁的精神内涵,让人感到梨花的美好不仅在形更在神。

而末端一句,却溘然迁移转变,平添了不少惆怅,苏轼说“人生看得几清明”,这样美好的清明景象,人这生平中,能看到过几次呢?当时苏轼已经年过四十,本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而且苏轼一向以乐不雅观著称,现在却有这样低沉的感慨,可想而知,苏轼当时的心境是不佳的,这样低沉惆怅的诗,在苏轼的作品中,也是少见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宋神宗熙宁五年,苏轼在杭州担当通判之职,杭州西湖一年四季的美景中,险些都有苏轼的身影,这年六月二十七日,苏轼游览西湖,心情甚佳,不觉在望湖楼上饮酒至醉,溘然大雨倾盆,继而雨散云收,天清气爽,苏轼捉住这一奇特的景象,一边欣赏雨中的湖光山色,一边挥墨泼毫,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首二句写大雨溘然而至,“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乌云骤然来临,大雨顷刻而至,夏天的雨总是这样,倏忽而来,让人措不及防,苏轼在望湖楼上,欣赏这大雨突至的景象,看到雨珠洒落在船中,犹如珠玉一样平常,跳来跳去,带给人生动顽皮的觉得,极具意境美感。
“黑云翻墨”与“白雨跳珠”,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冲击,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让人感到这雨的可爱。

接着两句,写大雨倏忽而去,继而云淡天清,景致更胜雨前,“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夏天的雨,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一阵强风吹过,骤雨便变成了晴天,这种转换之快,让人应接不暇,而雨过之后的景致,变得更加俏丽了!
尤其是天空澄澈,湖水清凉,天水一色,相互映衬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景致。
一霎时的景象转变后,景致更加清爽俏丽,让人面前陡然通亮,境界大开,具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苏轼这首诗,无疑是有时起兴而作,但信手拈来、随笔挥洒之下,就能布局出这样美好的意境,天、水、雨、山,和谐统一,可见苏轼的艺术成绩,是多么出神入化,令人佩服!

苏轼这两首,都是即景之作,也都是写美好的景致,末端两句,也都是千古流传的名句,但两者所表现的感情,却险些截然相反,《东栏梨花》突出了梨花之高洁精神,但却以惆怅低沉的“人生看得几清明”结尾,可见苏轼当时的心境也是低沉的;而《望湖楼醉书》却用轻快通亮的语调,写出了夏日雨后的美好景致,结尾境界开阔,极有韵味,苏轼当时的心情无疑也是通亮畅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