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后由于常州发生灾荒,师长西席前往巡察,再次来到永乐乡,此时却创造文长老已经身患重病。
又过了一年旁边,墨客在返回杭州的途中去探望对方,却得知长老已经不幸圆寂。
师长西席深感悲痛,于是赋诗抒怀。
下面分享苏轼夜宿禅院,题留了一首七律,一唱三叹,结尾更显满腔深情。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北宋 苏轼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

苏轼在禅院题写的七律一唱三叹充满深情

三过门间老病去世,一弹指顷去来今。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

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开篇直抒胸臆,表达出师长西席的万分悲哀。
墨客能够多次前往寺院看望长老,解释他对这位同乡非常关心,彼此也一定有很多共同话语。
墨客年轻时就离开眉山,外出闯荡了多年。
如今难得遇见一位同乡,他本想与对方深入互换,却怎么也难以预见,高僧这么快就羽化仙游了。

鹤瘦,是指长老病重后身体干瘪;云归,委婉隧道出高僧已经圆寂。
作者用“初惊、旋觉”两个词语,表达出对世事无常的感触,也对高僧的不幸出生深感同情。
虽然生老病去世是人间间的常事,但是墨客根本没想到,他的同乡从生病到离世,竟然如此迅速。

接下来墨客连续抒写心中的悲慨,“三过门间老病去世,一弹指顷去来今。
”墨客三次来到寺院,分别见证了高僧从逐渐朽迈、卧床不起,直到末了病亡的过程,虽然时隔几年,却彷佛只是弹指一瞬,令人万分悲痛。
“去来今”,指过往、来世和今生。

佛家认为,生老病去世是人间间的四件悲苦之事。
苏轼只是在一个人的身上,就亲眼目睹了个中的三件事,实在让他印象深刻。
墨客也在极短的韶光内,感悟到阴阳两隔的无奈。

悲哀之余,师长西席开始抒发心中的愁情,“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
”苏轼伤心地说,我常常亲眼目睹生存和去世亡,此时虽然并未落泪,但是同乡的不幸拜别,其实让我感到极其悲愁。

生活便是这样,人们每天都会耳闻目睹很多不幸之事,但是由于与自身关系不大,大家只是略微感慨一下,很快就会将其淡忘。
可是如果是自己的亲友涌现了不幸之事,一定非常关心,情绪上也会更加投入,以是就以为一韶光很难接管。

苏轼面对一些灾情时,纵然常常瞥见很多令人悲痛之事,但也不会每次都会赋诗感慨。
同乡的遭遇一定让师长西席感到了一种震荡,以是末了两句尤其耐人咀嚼,“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墨客在此化用典故,唐代绅士李源无意仕途,就隐居于惠林寺,却有幸结识了高僧圆泽。
他们相见恨晚,结成至交好友。
后来大师预知自己大限将至,于是便对李才子说,希望我们13年后还会在杭州灵隐寺相见。

苏轼将文长老比作圆泽,表达了一种缘分未尽的深情,也委婉地抒写了自己的崇敬之意。
葛洪是东晋著名的羽士,曾在杭州郊野的山区修炼。
墨客说这位高人已经在溪畔等待良久了,暗指自己已经萌生了归隐之心。

纵览苏轼的这首七律,情绪朴拙,措辞朴实,却显得一唱三叹,耐人寻味。
作者首先表达出自己对同乡不幸遭遇的悲痛之情,然后感慨光阴似箭、物是人非。

颈联尤见深奥深厚的情思,墨客虽然见多识广,依然悲慨大师过早离世,让他觉得归乡无期。
末了两句则抒写了对宦途沉浮的厌倦之意,显出作者的满腔深情,以及对世事无常的遗憾。
全文抑扬有致、笔力千钧,令人感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