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古汉语中,有不少字是多音字,有的字多音同义,例如:看、听;有的是多音异义:中、吹等字。
如果利用这些多音异议的字,一定要把稳平仄的不同,否则很随意马虎犯出律的大忌。

很多的字不仅有两种发音,我们在康熙字典中常常看到一个字平上去入四声都有。
例如“不”这个字,大家不才图中可以看到平上去入都占全了:方鳩切,音浮;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
;甫救切,缶去聲;分物切,與弗同;芳無切。
與柎通。

一样平常讲究平仄的情形都是用在格律诗中,因此老街在这里仅仅就诗韵来磋商一下“不”的平仄不同。

不在古诗里有三种发音学会了这些别在读诗的时刻闹笑话

一、不 平声的意义

不,这个字在平水韵等分属两个韵部,“平声十一尤”和“入声五物”,平水韵中特殊注明:不[与有韵\"大众否\"大众通],以是也属于上声“二十五有”。
这是多音异议的不同韵部里的字。

1、十一尤

不,在平声里属于下平十一尤: 不,意义上与有韵\"大众否\"大众通。
但是发音是平声,方鳩切,音浮。
这个意思是说,反面否的意思一样,但是否是仄声,因此用到平声时,就用“不”来代替。

这种用法在古诗中不少,例如[唐] 李白的《秋浦歌》

秋浦长似秋,冷落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押韵十一尤,秋、愁、楼、流、不、州。
《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都记录为:方鳩切,音浮。

又如:浣溪沙 [宋] 韩淲,也是押平声韵:

闲里相看两鬓秋。
酒能沾醉雨能幽。
吾庐何幸得翁留。

世路尽教终易与,山林佳话恐难酬。
人来人去亦知不。

人来人去亦知不,结尾意思和歌里唱的一样 , 你知道不知道?

2、汉朝的平声读音

汉乐府《陌上桑》中“不”的发音也是平声,但是明显和平水韵的“上平七虞”中的字一起押韵。

使君谢罗敷: 宁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 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康熙字典中关于这个字的读音彷佛也拿不准:彷佛该当读作“吾”?原话是这样说的: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
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
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
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二、不 仄声的两种发音

在康熙字典记录中,根据宋朝的广韵、集韵等官方韵布告载,不,上去入都有。
下面把常见的上声和去声举几个例子。

1、入声

根据平水韵来看,不,在“入声五物”韵部,表示否定的副词利用,相称于英文的NO、NOT。
这也是最常见的用法。

石灰吟[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点火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明净在人间。

2、上声

不,当作平声时与意义上与有韵\"大众否\公众通,同时发音“上”声时,也和“否”相通。
“《韻會》俯九切,音缶。
與可否之否通”。
可见“不”当作“否”利用时,平仄两用都可以。

在古诗词中,这种用法常常把“不”放在末了一个字。

[宋] 辛弃疾《鹧鸪天》

一夜清霜变鬓丝。
怕愁刚把酒禁持。
美男今夜相思不,想见频将翠枕移。

真个恨,未多时。
也应喷鼻香雪减些儿。
菱花照面须频记,曾道偏宜浅画眉。

美男今夜相思不?意思是“相思否?”这种用法非常多见。

三、当代汉语中,不的两种发音

当代汉语中,“不”的后面如果是去声的话,发音会是平声,例如杜甫“不尽长江滚滚来”,王安石“遥知不是雪”,辛弃疾“不恨古人吾不见”,白居易“不言不笑愁杀人”,秦不雅观“独自悲惨人不问”。

除了上面这种情形,无论后面跟的是生平、二声、三声,不,都是去声,便是普通话的四声。
例如张若虚“不知乘月几人归”,陆游“不来东舍即西家”,秦韬玉”不把双眉斗画长。

结语

古汉语中,“不”常用的便是通“否”有平上两声,用作否定的意思是入声。
大家不要把当代汉语和古诗韵的平仄搞混了,在诗词里表示否定的”不“依旧是仄声。

特殊是用网络检测诗词格律的时候,多音字如果意义不同平仄是不同的,但是网络软件目前检测不出来,还是须要靠自己的知识来辨别。

@老街味道

诗词创作不可不知 “平仄”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