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

鹅 鹅 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鹅》是一首家喻户晓、童叟皆知的古诗,它的光鲜特点是普通易懂、朗朗上口。
我们先从作者骆宾王谈起,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是唐朝初期最精彩的墨客之一。
骆宾王毫无疑问姓骆,传说是西周开国名臣姜子牙的后代,名字宾王则取自《易经》“不雅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寓意可以做国家栋梁、辅佐朝政,事后证明骆宾王也确实才华轶群。

是你我皆知的咏鹅吗和小学生一路重温一下

《咏鹅》这首诗是骆宾王7岁时创作,可以说是神通。
在古代,聪明睿智、才思敏捷、年少有为的神童不少,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孔融让梨时才4岁,司马光砸缸时7岁,王荣识李也只有7岁,项橐只有7岁,却当了孔子的老师等。
《咏鹅》这首诗与我们平常见到的诗歌不太一样,它的第一句只有三个字,其他句则是五个字,不是很对仗、工致,由于它是古体诗,我们现在见到的字数整洁的绝句等多是近体诗。

传说骆宾王小时候与小朋友一起嬉戏,在池塘里看到远远游来一只鹅,然后是第二只,第三只,小鹅和鹅爸爸、鹅妈妈一家三口在一起拍浮、嬉戏。
小鹅叫了一声“鹅”,鹅妈妈附和了一声“鹅”,鹅爸爸也赶紧喊了一声“鹅”,切实其实便是鹅家族的吉祥三宝。
小伙伴们很高兴,就即性创做以鹅为主题的诗歌。
一个小朋友摸摸下巴,摇头晃脑地说“岸边一群鹅,扑通跳下河;若问有几只,白白一大坨”,小伙伴们听了笑的手舞足蹈。
又有一小孩装模作样的念到“天上一只鹅,地上一只鹅;鹅飞鹅打鹅碰鹅,我最爱吃肥鹅鹅”。
小伙们笑的眼泪直流,在地上打滚。
骆宾王则很负责地不雅观察,思考了一会,逐步说道“鹅 鹅 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鹅脖子很长,喊叫的时候脖子波折,鸡鸣叫时则直着脖子。
白毛对应着绿水,用了一个动词“浮”;红掌对应着清波,用了一个“拨”字。
这些解释骆宾王不雅观察很仔细,用词也非常适可而止,非常有才华。

骆宾王的才华最能被证明的还有一点。
唐朝中期武则天称帝,骆宾王投身反抗武则天的行列,撰写了讨武檄文,文章气势伟大、文辞幽美,对武则天极尽讽刺挖苦。
但当武则天读到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大为讴歌。
知道文章是骆宾王所写,竟然说失落去这样的人才是宰相的差错,可见骆宾王的才华是全球公认的。
自古才子多薄命,骆宾王也不例外,《资治通鉴》说骆宾王兵败被杀,也有传说他末了出家当了和尚,总之一代才子从此偃旗息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