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公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先容,《公民文学》一贯以来都非常重视对现实题材文学创作的挖掘。
新时期的重大医疗事宜是文学创作应该反响的主要工具。
陈言的报告文学作品《阻击埃博拉》(2019年第8期)讲述在非洲埃博拉残酷疫情之下,中国公民解放军军事医学院科学家陈薇少将及其团队积极参与抗击病毒、履行人性主义接济的真实故事。
中国科学家团队在十分艰巨的环境下履行医疗救助,挽救无数生命,是新时期的医者仁心精神在国际人性主义接济中的表示,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榜样担当。
杨义堂的报告文学《泰山做证》(2019年第10期)讲述在王兆俊、仲崇祜、程义亮、李志诚等浩瀚医疗事情者“舍个人、为大我”的不懈努力下,山东省先后消灭黑热病、丝虫病、疟疾三大寄生虫病的经由,突出了医疗科研事情者不逐名利、默默奉献的高尚精神。
《公民文学》2020年第3期推出由晋浩天、章正创作的非虚构作品《那些匆匆而过的英雄本来如此平常》,将目光锁定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医护职员、社区事情者、快递小哥、环卫工人、“专车”司机、防疫志愿者等平凡的英雄人物身上,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多重细节还原他们在前哨的真实进程,表明正是这些平凡而又非凡的英雄,谱写了武汉全民战“疫”的动人篇章。

“创刊至今,《当代》有969篇作品中包含了‘年夜夫’这一词汇。
在1979年创刊号上,刊发的纪实文学《她有多少孩子——记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写出了这位中国妇产科学先驱的高超医术和医者仁心。
”梳理《当代》近10年来刊发的医疗题材文学作品,《当代》主编孔令燕认为,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是着力塑造以年夜夫为紧张角色的文学作品。
比如高众的长篇小说《白衣江湖》(2014年第6期),写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年夜夫在术与德之间的困境与坚守。
第二类是环绕某种疾病而展开身体履历的阐述。
毕淑敏的长篇小说《血玲珑》(2001年第1期)呈现人类情绪与医学伦理的两难困境。
长江的纪实作品《你,“澳抗阳性”吗?》(2004年第2期)呼吁反抗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社会歧视,并鼓励患者积极追求美好人生。
任晓雯的《换肾记》(2018年第3期)以器官移植“换肾”事宜写尽家庭关系的暧昧与冲突,将“疾病”从伟大隐喻中抽离,还原为当代日常生活履历,并以此作为人性、关系、情绪的“实验石”。
第三类则摹写人在疾病之中的心灵状态和感想熏染。
史铁生的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2005年第6期)深入思考了生存的困苦与惶惑,追问活着的意义。
周大新的《安魂》(2012年第4期)详叙了儿子病痛之际的挣扎和父亲的痛楚无奈,作品对爱与痛有着透彻与复苏的表达。
第四类则涉及对前沿医学科学的讲述。
李春雷的《生在无人区》(2018年第4期)记录深圳的一群高科技人才如何破解生命的密码、用基因滋扰来疗救人类至今无法占领的病痛,表示了文学对医学前沿的关注和展现。

《十月》杂志曾刊发王蒙的《名医梁有志传奇》(1986年)、陈冲的《不自然的玄色》(1989年)、陈中华的《癌病房之怨》(2016年)等与医疗题材有关的小说。
《十月》主编陈东捷表示,近10年来,《十月》始终坚持对社会现实发展与演化的深度关注,以文学的办法处理社会题材,表达生命的繁芜体验和广阔的社会见闻。
医疗题材作品直接面对人的疾患,表现出人在生命处于非常态乃至极度状态下面临的磨练,能供应分外的履历形态。
乃至有时候,作家不得不在小说中直面死活问题。
例如,胡性能的小说《死活课》(2017年第5期)写殡仪馆事情者的故事,讲述小说主人公在死活之间的挣扎与见闻。
在“科技事情者纪事”的栏目中,2017年第1期刊发余泽民的《金刀大天使——记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专家来永强教授》。
作家用散文的笔调书写医者来永强事情日常的细节与心境。
这位“守护心脏的天使”救治了大量心外科疾病患者,面对高强度的事情、持续性的高压力,仍旧选择负重前行。
2019年第2期刊发马拉的纪实作品《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记天坛医院常务副院长王拥军》记录了年夜夫王拥军的职业发展经历、基层实践履历,以及勇攀医学科研高峰的业绩。

医疗干系题材作品是《北京文学》近些年来较为关注的领域之一。
《北京文学》主编杨晓升先容,近10年来,《北京文学》在中短篇小说之外,更多以非虚构的文体呈现出人类面对疾病的分外体验,也不雅观察着中国医护群体的整体发展情形,对医疗题材更重社会性的稽核。
从早期聚焦看病难、医患关系等社会议题,到关注分外患者群体、关爱边缘人群、医护职员业绩等故事,这些作品以实录精神展现出变迁的时期之中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生存与去世亡的抵牾、奉献与捐躯的决议等丰饶繁芜的命题。
例如,林遥的报告文学《天下屋脊上的北京门巴》(2016年第8期)记录了近20年来从北京前往西藏的7批近百名医护事情者在高寒之地救去世扶伤、守护生命的故事。
这些都城医务事情者将医者情怀留在高原之上,与藏族同胞建立了深厚友情,用勤奋和聪慧诠释着“苍生大医”的情怀。
方格子的《我在人间一百年——麻风病人口述实录》(2017年第6期)是对麻风病人这个分外生命群体生存现状的真实寻访,呼唤生命的肃静和社会的关爱。
胡启明的报告文学《一个异国护士的中国梦》(2016年第10期)讲述一位英国护士来到中国开设一家儿童临终关怀中央的故事。
作者用深情的笔墨记录下别样的生命告别办法。
《精神医院采访实录》(2018年第9期)是作家周芳以义工身份深入精神康复中央事情近一年,存心记录下医务事情者、精神病患者和病患者家属们的分外人生。

吟咏医者情怀 鼓舞抗疫士气

《天涯》杂志也刊发过不少医疗题材的作品。
《天涯》副主编林森说,医疗领域有很多的专业知识,一样平常作家难以进入。
《天涯》所刊发的干系题材作品,大都是由年夜夫、护士、患者及其家属写的,有一些是作家进行实地采访之后写的。
例如,《天涯》刊发过江苏金坛年夜夫于建新以“老于头”为笔名写下的多篇短篇小说。
这些作品后来结集为《和灵魂一起守夜》出版,个中有身体之疾、心灵之伤,有救去世扶伤的医者仁心,还有医院各个岗位中的平凡人如何抖擞出生命的光辉。
艾云的《寒冷的2006年夏天》(2014年第1期)写到了自己患病后在中医的救治下规复康健的过程。
周芳在《重症病房里的生与去世》(2017年第2期)中将目光聚焦“重症病房”这个上演人生百态的场所,在此创造人性的晦暗与光芒。
王萌萌的非虚构作品《沉重的飞行》(2019年第6期)讲述自己遭遇癌症的心途经程,直面生命的伤痕、灵魂的痛楚,用坚韧的耐力、无畏的心态,开始和顽疾作斗争。
此外,《天涯》还组织过一些关于身体疾病的谈论小辑。
身体的问题,不但和身体有关,而是牵扯到精神、意识,牵扯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从一个身体疾病的切口进入,可以映照到全体社会的诸多问题。
耿占春、东君、祝勇、狄金华等学者、作家,曾在《天涯》刊发过关于疾病、关于中医的思考文章。
像大家所熟知的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也是在《天涯》刊发的。
《天涯》对这个题材的持续性关注,实在源自于一个最基本的理念:我们所有的精神生活、社会活动,都牵系在“身体”这一根本之上。

近年来,《上海文学》非常关注记录疾病、书写真实心途经程与思考关怀的作品。
《上海文学》副主编崔欣先容说,这些作品大部分基于写作者自身的经历。
例如,“80后”女孩沈熹微的小说《深夜面条》(2015年第10期)以患者的医院见闻、病友的不雅观察为重点,在深奥深厚的痛楚之中探求点滴光亮,自有打动人的情怀。
张辛欣非虚构专栏“以歌当哭”(2018年第7期至2019年第10期)结合自己一家人的经历,描述美国医疗现状,戳穿美国医疗体系弊端。
彭小莲的中篇小说《入住癌病房》(2018年11期)源自作者的真实经历,是这位电影导演、编剧生前揭橥的末了一篇小说。
小小的空间成为各种人生风景的微缩,既显示着癌症病房里的情面冷暖,也包含病友间的关怀与鼓励,还有对医护事情者的致敬。
常小琥的中篇小说《永夜行》(2019年第3期)源自作者多年实地调研,将医院作为切片放在文学的显微镜下,写出了医疗体系中人与人之间不动声色的繁芜关系,也让人看到了医者守卫职业道德的光芒。

在疫情之下,越来越多的作家加入到干系题材的创作之中。
这是作家用文学之笔书写现实,用文学的光来温暖民气的有益路子。
相信会有更多的作家真实记录下这场疫情下的人间大爱,吟咏医者精神,鼓舞抗“疫”士气。
(康春华)

点击查看公民网贵州频道新冠肺炎疫谍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