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非吹也,言而有言

此言之意为,言者之言不是虚无的,漫无目的的,所言之言皆有其言之所指,乃“言有宗”,即便随意脱口之言,亦有其宗。

措辞,是人类独占的,用以表达思想情绪,通报信息。

齐物论3 言非吹也言而有言 此言之意为

措辞是丰富而繁芜的,就表达思想而言,经文中列举了如下特色

1,“所言者,特未定也”

措辞所表达的内容是不愿定的,禁绝确的。

比如,苹果好吃,是什么方面好吃?水份多,多少为多呢?很脆,什么叫脆?“特未定也”,是什么未定?“言者有言”,有什么言?言之什么?

再比如,飞机时速3马赫,这因此地球为参照系,如果以太阳为参照呢?仍“特未定也”。

因此,措辞所表达的都是观点性的,有条件的,且相对的。
知物愈多表达愈清晰。

2,“果而有言邪?”

万物,真的能用措辞来表达吗?

比如,物之“道”与“名”,物之“物,象,精”,物之“是”与“非”,能用措辞表达吗?能理解吗?

比如,什么是“道”?道德经多角度多层次的予以描述,然而,不同的人,仍各有不同的理解。

又比如,什么是“是”?“是”,是事物自然而天生,而存在,而展现的,人可以感知的客不雅观事实。
那么,“是”的观点这样描述精确吗?什么是“自然”状态?具备哪些条件才是“自然”状态?且具备唯一性吗?

因此,理论上,物之属性用措辞描述是很困难的,这是“物”难以尽知所致。
以此而有“道不可言”的说法。

3,“其未尝有言邪?”

这与“果有言邪?”是一正一反之问。

难道我们不是一贯都在用措辞进行表达吗?

难道由于措辞之不敷,就否认措辞呢?就能作出物不可言,道不可言的结论呢?

4,其以为异于kou音,亦有辩乎?

当然,如果没有很好的表达,或表达得很含糊,那么,如此之言与婴鸟之鸣,呀呀之语就没有什么差异了,这不是自以为的问题。

言下之意是,言必须有“真君”,必须有其“宗”,必须言而清晰,且能言则言,该言则言,不作无谓虚无空洞之言。
此乃“知者不言”,“美言可以市尊”。

5,其无辩乎?

然而,再怎么讲,也不能说两者没有差异,纵然其之所言,不达其言,最少能知其讲的是谁,讲的是人事还是物事。
而婴儿之啼能听出是饿?是尿屎?是有恙?

以上即齐物之论措辞,以反问的办法,论措辞能否用以描述物之属性,是否可以表述思想。

事实上,措辞的功能是十分强大的,比如道德经,充分利用汉语的特质,以喻,比,类,借等形式,尽显汉字意境,汉语语境,汉语语式,有字表之意,篇章之意,言下言外之意,一词多解,一语多关,神奇的将道德经化为万物之一物,以道言道,乃自古及今独一无二。

以下连续论措辞的其它特点

1,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

是否以“道”之看不见摸不着,而疑惑道之真伪?

是否因措辞是观点性的表达办法,而不很精确,就疑惑措辞之“用”?

言下之意,道是永恒的,措辞虽有不敷,但仍是可以实现表达功能的。

2,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

是否事物已成过往,就认为道也随之消去而不存在?

是否事物就如所说的那样,再没有其他的样子了?

言下之意是,“道”不随事物的存在而存在,“道”是永恒的。
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被已言之言所束缚,迷信经典与威信,或固执己见,因循守旧。

3,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道,不在大张旗鼓,宏图伟业之中,而在一点一滴,微不足道的小事之中。
此乃“天地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乃“万物为一”。

言,所表达的内涵,不仅仅在于措辞自身,更多的是言下之意,意外之意。

汉语最大的特点是语境,乃“意中之意”,其次是语气语调,乃“言中之言”,“弦外之音”,再次是与肢体措辞的有机领悟,一眼神一手势,乃“不言之言”。

因此,不能勾留于字表之意,而被表面所迷惑。
其言外之意是,物之认知不能被表面征象所迷惑,须透过征象看实质,乃“为腹不为目”,“诚全以归之”。

鉴于措辞的诸多是非虚实的特点特性,以措辞而明“是非”是不足的,且措辞自身亦是“是非”。
因此,明辨“是非彼此”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莫若以明”,乃“以明”而明之不明。

其次明辩“是非”的有效方法是,“否定之否定”,即“以其所非”而“非其所是”,以“反”而“正”,以“不是”而“是”。

比如,回嘴“饮酒不影响康健”的命题,则以饮酒所致的危害之“非”,而否定其“饮酒无害”之“是”。
不能边大口饮酒,边大谈不能饮酒,乃“以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再比如,“是马非马”,以马之分外之质之性为“是”,凡“不是”其“是”,则“非马”也。

综上便是齐物之论“言”,而言其特点特性,深刻的诠释了“知者不言”,“大辩不言”,“道不可言”,“不言而言”之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