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日趋强大,我们的中国文化变得更加“强势”,国民文化自傲,国风、国学也变得越来越生动。
当然,教科书的改编也是神助攻。
孩子刚上一年级就有高年级宝妈善意提醒:“后面诗词、古文很多,提前积累一些,以免后面背起来吃力。
”说到背古诗词,大家小时候是否和我一样,很是反感。
那时候,总以为墨客不好好说话,一件明明能好好说的事偏不好好说,在诗词中寻不到逻辑,实在难背。

妈妈打头阵,创造诗词的美与内涵

都说言传不如身教,既然孩子要提前积累古诗词,那妈妈肯定得打好头阵。
说来也奇怪,再读古诗词,却有了截然不同的感悟,每读一首诗脑海中就会显现一幅画卷,其实俏丽。
有“草长莺飞仲春天,拂堤杨柳醉东风”的自然之美;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灵之美;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洒脱之美;也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之美……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如此俏丽的画面当然要和自家孩子分享,让孩子脑中也显现这一幅幅诗配画,感想熏染诗词的美,在美好中潜移默化地感想熏染里面的代价不雅观。
比如“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傲,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关心和同情心,比如怎么判断人生代价?李白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原写的辞赋到本日还像日月一样高悬,可是楚王造的那些台榭宫殿现在已经没了,他见告孩子你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代价。

故事让古诗词更接地气

陪孩子读古诗词感想沾染诗词的美与趣

孩子喜好美景,更喜好故事。
于是找了一本《给孩子的古诗故事》,诗词,无非是墨客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想,诗中若没写故事,那写作背景也是一个故事,没有背景可寻,那墨客本身便是一则故事,俗称“八卦”,谁让墨客也是人呢!
诗仙李白写黄鹤楼写不过崔颢,很不服气,于是写了一首“克隆诗”《登金陵凤凰台》;贺知章宴客忘带钱,为李白“金龟换酒”;苏轼喜好美食,冒死吃河豚,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才华横溢的杜甫也曾名落孙山,心情低落……在这本书中墨客并不各个天赋异禀或者勤奋刻苦,不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他们是和我们一样通俗俗通的人,也有各种各样不那么美好的经历,考试不及格、遭遇战乱、心情低落。
墨客离我们这么近,以至于读他们的诗词时亲切许多,也轻松不少。

陪孩子读古诗词,希望他不要被背诵捆绑,能真正感想熏染到诗词的美与趣,轻松的认识每一首诗,就像当年我们看武侠、读言情一样清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