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市东南部人),间隔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诲家,孔子学说的继续者,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穷苦,曾受业于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孙子)的门人(门人指学习于某人的弟子)。

膝文公上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孟子原文 译文七

【原文】

膝文公为世子①,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
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成规②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公明仪③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膝,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书》曰:‘若药不瞑眩④,厥疾不愈⑤。
’”

【注释】

①世子:即太子。
“世”和“太”古音相同,古书常通用。
②成规:齐国的勇士。
③公明仪:人名,复姓公明,名仪,鲁国贤人,曾子学生.④瞑眩:眼睛昏花看不清楚。
⑤瘳(Chou):病愈。

【译文】

滕文公还是太子的时候,要到楚国去,经由家国时拜访了孟子。
孟子给他讲善良是人的本性的道理,话题不离尧舜。
太子从楚国回来,又来拜访孟子。
孟子说:“太子不相信我的话吗?道理都是同等的埃成脱对齐景公说:‘他是一个男子汉,我也是一个男子汉,我为什么怕他呢?’颜渊说:‘舜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有作为的人也会像他那样。
’公明仪说:‘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难道会欺骗我吗?’现在的滕国,如果把版图移多补少也有将近周遭五十里吧。
还可以管理成一个好国家。
《尚书》说‘如果药不能使人头昏眼花,那病是不会病愈的。
”’

【读解】

“道性善”和“称尧舜”是孟子思想中的两条纲,而这两方面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道性善”便是鼓吹“性善论”。
“性善”的正式说法,最早就见于这里。
以是,本章还有主要的思想史资料代价。
当然,从“性善”的内容来看,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孙五上》)的论述中就已经展开了。

“称尧舜”便是鼓吹唐尧虞舜的“王道”政治,也便是孟子口口声声所说的“仁政”。
所谓“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不忍人之心”的善良本性是“不忍人之政”的仁政的根本,二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以是,孟子“道性善”要“言必称尧舜”,这是非常清楚的了.

至于滕文公再次拜访时孟子所引述的那些话,不外乎鼓励他要有履行仁政的勇气罢了。
由于,古往今来,不论是圣贤还是普通人,本性都是善良的,圣贤良做到的,普通人经由努力也能做得到。
何况,滕国虽然小,但折算起来也有周遭五十里国土嘛,只假如履行仁政,还是可以管理成一个好的国家。

这便是孟子的苦心,无论大国小国,只假如有机会就捉住不放,捉住鼓吹自己的政治学说和治国方案。

言传身教的实例

【原文】

滕定公①薨②,世子谓然友③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④,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⑤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
亲丧,固所自尽(6)也。
曾子曰:“生,事之以礼;去世,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7)。
’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
三年之丧(8),齐疏之服(9),飦粥之食(10),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
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11)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12)曰:‘丧祭从先祖。
’曰:‘吾有所受之也。
’”

谓然友曰:“吾异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
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
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13),歠(14)粥,面深墨,登基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草尚之风,必偃(15)。
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16),未有命戒。
百官族人可,谓曰知。
及至葬,四方来不雅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注释】

①滕定公:滕文公的父亲。
②薨:去世。
古代称侯王去世叫“薨”,唐代往后用于指二品以上官员去世。
③然友:人名,太子的老师.④大故:重大的事件,指大丧、凶灾之类。
⑤之:至,到。
邹与滕相距只有四十余里,以是可以问后行事。
(6)自尽:尽自己最大的心力.(7)曾子曰:这几句话在《论语·为政》中是孔子对樊迟说的。
(8)三年之丧:指子女为父母、臣下为君主守孝三年。
(9)齐(zi)疏之服:用粗布做的缝边的丧服。
齐,指衣服缝边。
古代丧服叫做衰(CUT),不缝衣边的叫“斩衰”,缝衣边的叫“齐衰”。
(10)飦(zhan);稠粥。
粥:稀粥.这里是偏义复词,指稀粥。
(11)宗国:鲁、膝诸国的始封祖都是周文王的儿子,而周公封鲁,于行辈较长,以是别的姬姓诸首都以鲁为宗国。
(12)《志》:记国家世系等的一种书。
(13)冢宰:官名。
在君王居丧期间代理朝政.(14)靡(Chuo):饮。
(15)君子之德………必偃:这几句出自《论语·颜渊》篇孔子的话。
“尚”与“上”同;偃,倒下。
(16)五月居庐:居住在丧庐中五个月。

【译文】

滕定公去世了,太子对老师然友说:“上次在宋国的时候孟子和我谈了许多,我记在心里久久不忘。
本日不幸父亲去世,我想请您先去请教孟子,然后才办丧事。

然友便到邹国去向孟子请教。

孟子说:“好得很啊!
父母的丧事本来就该当尽心竭力。
曾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依照礼节安葬他们,依照礼节祭拜他们,就可以叫做孝了。
’诸侯的礼节,我未曾专门学过,但却也听说过。
三年的丧期,穿着粗布做的孝服,喝稀粥。
从天子一贯到老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这样的.”

然友返国报告了太子,太子便决定实施三年的丧礼。
滕国的父老官吏都不愿意。
他们说:“我们的宗国鲁国的历代君主没有这样实施过,我们自己的历代先人也没有这样实施过,到了您这一代便改变先人的做法,这是不应该的。
而且《志》上说过:‘丧礼祭祖一律依照先人的规矩。
’还说:‘道理就在于我们有所继续.’”

太子对然友说:‘我过去未曾做过什么学问,只喜好跑马舞剑。
现在父老官吏们都对我实施三年丧礼不满,恐怕我处理不好这件大事,请您再去替我问问孟子吧!

然友再次到邹国请教孟子。
孟子说:“要坚持这样做,不可以改变。
孔子说过:‘君王去世了,太子把统统政务都交给家事代理,自己每天喝稀粥。
神色深黑,就临孝子之位便哭泣,大小官吏没有谁敢不悲哀,这是由于太子亲自带头的缘故。
’在上位的人有什么喜好,下面的人一定就会喜好得更厉害。
领导人的德行是风,老百姓的德行是草。
草受风吹,一定随风倒。
以是,这件事完备取决于太子。

然友返国报告了太子。

太子说:“是啊,这件事确实取决于我。

于是太子在丧庐中住了五个月,没有颁布过任何命令和禁令。
大小官吏和同族的人都很附和,认为太子知礼。
等到下葬的那一天,四面八方的人都来不雅观看,太子脸庞的悲哀,哭泣的哀痛,使前来吊丧的人都非常满意。

【读解】

领导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孔子反复申说的一个话题,孟子也同样继续了孔子的思想。
他在本章里所说的“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革尚之风,必惬。
”正是孔子在《颜渊》里面说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修’的翻版。

由此可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孔子、孟子都非常重视的政治领导原则。
而本章正是这样一个言传身教的实例。
滕国的太子(也便是后来的桓文公)去世了父亲,由于他上一次在宋国听了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给他留下了很深刻很听得进去的印象,以是这一次遇事,他就托自己的老师去向孟子请教如何办丧事。
孟子的见地回来往后,太子发出了履行三年丧礼的命令,结果遭到了大家的反对,“虽令不从”。
太子于是又再次请老师去问计于孟子,这一次孟子讲了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道理,希望太子亲自带头这样做。
结果,丧事办得非常成功,大家都很满意,“不令而行”。

从这件事上,我们固然可以看到儒家对付丧礼的不雅观点,但对我们更有启示意义的,还是领导人以身作则的问题,正如我们在《论语·颜渊》的读解中所概括,这是一种“风吹草动”的统治术.风不吹,草怎么会动起来呢?反过来说,要草动,风就得不断地吹啊#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原文】

有为神农之言①者许行②,自楚之膝,踵③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④。

文公与之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⑤。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6),负耒耜而自宋之膝,日:“闻君行贤人之政,是亦贤人也,愿为贤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膝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谬矛(7)而治。
今也膝有仓禀府库,则是厉(9)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

曰:“冠。

曰:“奚冠?”

曰:“冠素。

曰:“自知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为爨,以铁耕乎(9)?”

曰:“然。
”“自为之与?”

曰:“否,以票易之。

“以票易械器者,不为厉熏陶;熏陶亦以其诚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熏陶,舍(10)皆取诸其宫中(11)而用之?作甚纷纭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但是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12)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13)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大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水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15)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济漯(16)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人,虽欲耕,得乎?

“后稷(17)教民稼穑,树艺(18)五谷;五谷熟而和颜悦色育。
人之内道也,餍饫、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贤人有忧之,使契(19)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放勋(20)曰:‘劳之来之(21),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得意之,又从而振德之。
’贤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22)为己忧。
夫以百亩之不易(23)为己忧者,农夫也。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
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君哉舜也!
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彼所谓豪杰之士也。
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去世而遂倍(24)之!
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925)将归,人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落声,然后归。
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
异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贤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
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陽以暴(26)之,差皜(27)乎不可尚已。
’今也南蛮鴃(28)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深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人于深谷者。
《鲁颂》曰:‘蛮夷是膺,荆舒是惩(29)。
’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30),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31)运市,莫之或欺。
布帛是非同,则贸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数(32),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子比而同之,是浊世界也。
巨屦小屦(33)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注释】

①神农之言:神农氏的学说。
神农是上古传说中的人物,常与伏羲氏、燧人氏一道被称为“三皇”。
神农氏紧张的功绩是教人从事农业生产,以是叫“神农”。
春秋战国期间诸子百家多托古圣贤之名而标榜自己的学说。
“田舍”就假托为“神农之言”。
②许行:田舍代表人物之一,平生不详。
③踵(zhong):至,到。
④廛:住房。
氓:移民。
⑤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穿粗麻衣,靠编草鞋,织草席谋生。
衣(yi),动词,穿;褐(he),粗麻短衣;屦(ju),草鞋。
(6)陈良:楚国的儒士。
陈相、陈辛:都是陈良的学生。
(7)饔矛:饔(yong):早餐;飧(Sun):晚餐。
(8)厉:病.(9)釜:金属制的锅;颐:用瓦做的茶饭器;爨(cuan):烧火做饭;铁:指用铁做的农具。
(11)舍:相称于方一言“啥”,即什么东西、统统东西的意思。
(12)宫中:家中。
古代住宅无论贵贱都可以叫“宫”,秦汉往后才专指帝王所居为宫。
(12)大人:这里指有地位的人,与下文“小人”相对。
(13)路:指奔波、劳累。
(15)敷:遍。
(16)瀹济漯:瀹济漯(yue):开导。
济漯(ta):济水和漯水。
(17)后稷:相传为周的开山祖师,名弃,尧帝时为农师。
(18)树艺:栽种。
(19)契(xie):人名,相传是殷的先人,姓子,尧帝时任司徒。
(20)放勋:尧的称号,放是大,勋是功劳,原来是史官的赞誉之辞,后来成为尧的称号。
(21)劳之来之:劳、来都读为去声,劝勉,慰劳。
(22)皋(gao)陶(yao):人名,相传为虞舜时的法律官。
(23)易:治。
(24)背:同“背”,背叛。
(25)治任:准备行李。
治,整治;任,包袱。
(26)秋陽以暴:秋陽,周历七八月相称于阴历五六月,以是这里所说的秋陽实际相称于本日的夏陽。
暴,同“曝”,晒。
普光(hao):光明洁白的样子。
(28)鴃(jue):伯劳鸟。
(29)蛮夷膺,荆舒是惩:引自《诗经·鲁颂·闷官》。
膺,击退;惩,抵御;戎秋是北方的异族;荆、舒是南方的异族。
(30)市贾不贰:贾通“价”;不贰,没有两样。
(31)五尺之重:古代尺寸短,五尺约相称于现在三尺多一点。
(32)倍数(xi):倍,一倍;糟,五倍。
后文的什、百、千、万都是指倍数。
(33)巨型小屦:粗糙的草鞋与精细的草鞋。

【译文】

有一个奉行神农氏学说,名叫许行的人从楚国到滕国听见滕文公说:“我这个从远方来的人听说您施行仁政,希望得到一所住处,成为您的百姓。

滕文公给了他住处。

许地的徒弟有几十个人,都穿着粗麻衣服,靠打草鞋织席子谋生。

陈良的徒弟陈相和他弟弟陈辛背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也进见滕文公说:听说您施行贤人的政治,那么,您也是贤人了,我们都乐意做贤人的百姓。

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备抛弃了自己以前所学的而改学许行的学说。

陈相有一天去拜访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君的确是个贤明的君主,不过,他还没有节制真正的治国之道。
贤人治国该当和老百姓一道耕种而食,一道亲自做饭。
现在滕国却有储藏粮食的仓库,存放财物的仓库,这是危害老百姓来奉养自己,怎么能够叫做贤明呢?”

孟子说:“许师长西席一定要自己种庄稼才用饭吗?”

陈翔回答说:“对。

“许师长西席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吗?”

回答说:“不,许师长西席只穿粗麻衣服。

“许师长西席戴帽了吗?”

回答说:“戴。

孟子问:“戴什么帽子呢?”

回答说:“戴白帽子。

孟子问:“他自己织的吗?”

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问:“许师长西席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回答说:“由于怕误了农活。

孟子问:“许师长西席用锅和甄子做饭,用铁器耕种吗?”

回答说:“是的。

“他自己做的吗?”

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的。

孟子于是说:“农夫用粮食换取锅、瓶和农具,不能说是危害了瓦匠铁匠。
那么,瓦匠和铁匠用锅、瓶和农具换取粮食,难道就能够说是危害了农夫吗?而且,许师长西席为什么不自己烧窑冶铁做成锅、矛和各种农具,什么东西都放在家里随时取用呢?为什么要一件一件地去和各种工匠交流呢?为什么许师长西席这样不怕麻烦呢?”

陈相回答说:“各种工匠的事情当然不是可以一边耕种一边同时干得了的。

“那么管理国家就偏偏可以一边耕种一边管理了吗?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
况且,每一个人所须要的生活资料都要靠各种工匠的产品才能齐备,如果都一定要自己亲手做成才能利用,那便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
以是说:有的人脑力劳动,有的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畅天下的原则。

“在尧那个时期,天下还未太平,大水成灾,四处泛滥;草木无限制成长,禽兽大量繁殖,谷物没有收成,飞禽起兽危害人类,到处都是它们的踪迹。
尧为此而非常担忧,选拔舜出来全面管理。
舜派益掌管用火烧,益便用烈火点火山野沼泽的草木,飞禽走兽于是四散而逃。
大禹疏通九条河道,管理济水、源水,引流入海;挖掘汝水、汉水,疏通淮水、泅水,引流进入长江。
这样中国才可以进行农业耕种。
当时,禹八年在外,三次经由自己的家门前都不进去,即便他想亲自种地,行吗?

“后稷教老百姓耕种收成,栽培五谷,五谷成熟了才能够养育百姓。
人之所以为人,吃饱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没有教养,那就和禽兽差不多。
贤人又为此而担忧,派其做司徒,用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伦常关系和道理来教诲百姓——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尧说道:‘慰劳他们,安抚他们,开导他们,纠正他们,赞助他们,保护他们,使他们创所,再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风致。
’圣人为老百姓考虑得如此之难道还有韶光来亲自耕种吗?

“尧把得不到舜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和陶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忧虑。
那些把耕种不好田地作为自己忧虑的,是农夫。
把钱财分给别人叫做惠,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叫做忠,为天下创造人才叫做仁。
以是把天下让给人随意马虎,为天下创造人才却很难。
孔子说:‘尧做天子真是伟大!
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够效法天,他的圣德无边无涯,老百姓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赞颂他!
舜也是了不得的天子!
虽然有了这样广阔的天下,自己却并不霸占它/尧和舜管理天下,难道不用心思吗?只不过用在种田种地上罢了。

“我只听说过用中原的统统来改变边远掉队地区的,没有听说过用边远掉队地区的统统来改变中原的。
陈良本来是楚国的人,喜好周公、孔子的学说,由南而北来到中原学习。
北方的学者还没有人能够超过他。
他可以称得上是豪杰之士了。
你们兄弟跟随他学习几十年,他一去世,你们就背叛了他!
以前孔子去世的时候,徒弟们都为他守孝三年,三年往后,大家才整顿行李准备回家。
临走的时候,都去向子贡见礼告别,相对而哭,泣不成声,然后才离开。
子贡又回到孔子的墓地重新筑屋,独自守墓三年,然后才离开。
后来,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有点像孔子,便想用尊敬孔子的礼来尊敬他,他们希望曾子也赞许。
曾子说:‘不可以.就像曾经用江汉的水洗濯过,又在夏天的太陽下曝晒过,洁白无暇。
我们的老师是没有谁还能够比较的。
’如今这个怪腔怪调的南方蛮干,说话诋毁先王的圣贤之道,你们却背叛自己的老师而向他学习,这和曾子的态度正好相反。
我只听说过从幽暗的山沟飞出来迁往高大的树木的,从没听说过从高大的树木飞下来迁往幽暗的山沟的。
《鲁颂》说:‘攻击北方的蛮夷,惩罚南方的荆舒。
’周公尚且要攻击楚国这样的南方蛮干,你们却去向他学习,这切实其实是越变越坏了诶”

陈相说:“如果屈服许师长西席的学说,市场价格就会统一,大家没有敲诈,便是丁宁一个小孩子去市场,也不会被欺骗。
布匹丝”绸的是非一样,价格也就一样;麻线丝绵的轻重一样,价格也就一样;五谷的多少一样,价格也就一样;鞋子的大小一样,价格也就一样。

孟子说:“各种东西的质量和价格不一样,这是很自然的,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乃至相差千倍万倍。
您想让它们完备一样,只是搅散天下罢了。
一双粗糙的鞋子与一双精细的鞋子价格完备一样,人们难道会赞许吗?屈服许师长西席的学说,是率领大家走向虚伪,怎么能够管理好国家呢?

【读解】

这一章笔墨很长,内容却并不算太繁芜。
既可以把它看作是主子对当时盛行的田舍学说的有力批驳,又可以把它看作是孟子对付社会分工问题的系统论述。

社会分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规律,也是文明的表现。
从理论上说,生产力的发展一定导致社会分工,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社会分工又将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也是一定的结果。
从实际情形来看,在原始社会中涌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在原始社会末期,又涌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更进一步,随着人类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分工也不可避免地涌现了。
而这种分工的涌现,就一定导致统治与被统治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乃至,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言以蔽之,也便是阶级抵牾和阶级对立的涌现。
这种分工和抵牾对立的涌现,从人类发展的总体上来看.’材的,不可转移的一定趋势,但从局部的阶段性的角度来看一是充满了尖锐斗争,充满了暴力和邪恶。
正是面对这种令人困惑的繁芜情形,思想家们提出了各自的不雅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许行的田舍学说便是这些各种各样不雅观点中的一种。
他把各种社会问题的涌现都归咎于社会分工,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及格而治”是办理社会抵牾的最佳办法。
他不仅从理论上这样认为,而且还身体力行地进行实践,率领弟子“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他的这种不雅观点和做法怪异而新鲜,吸引了不少人,就连一向奉行儒家学说的陈相兄弟也从宋国赶来滕国,成为许行的徒弟。
陈相兄弟不仅背叛了师门,而且还公然去拜访孟子,鼓吹自己新学到的田舍学说。

孟子当然不会容忍陈相兄弟的行为,也不能不对许行的学说展开批驳。
于是又使出了自己一向善于的推谬手腕,一问一答,把许行及其徒弟的做法推到了极其荒诞的程度,迫使陈相承认“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实际上就承认了社会分工的合理性。
孟子这才展开自己的正面论述。
首先提出他那一段著名的论断:“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然后再“言必称尧舜”,以尧舜等古代圣王的业绩来论证社会分工的必要性。
末了,在批评了许行的不雅观点和做法往后,孟子展开了对付陈相兄弟背叛师门,抛弃儒学的行为的反攻。

情形非常清楚,孟子所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论断是讲的社会分工问题。
而且,《左传·襄公九年》知武子已经说过:“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
”以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在孟子的时期早已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征象,他不过是对这种征象加以概括,而在“或劳心,或劳力”的根本上进一步发挥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著名“公式”而已。

由此,一方面的确为后世的统治者供应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
孟子又作为统治阶级的代言人而在一定历史期间内被批倒批臭。
实在,我们在这里已经知道,孟子的原意倒不是论述统治与被统治的问题。
陰差陽错,这个毕生为“民”请命,呼吁当政者履行仁政的人倒成了统治阶级的代言人。

平心而论,关键是看你从什么角度去看问题。
如果从局部的阶段性的角度去看,许行的学说主见统治者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确也是有一定意义因而具有吸引力的。
可是,如果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和全程来看,他的不雅观点和做法就是非常荒诞而可笑的了,而且,越是进入文明发达的当代社会,就越是近乎寓言般可笑了。
我们本日有谁会想到要自己造一台电视机然后才来看,自己造一辆汽车然后才来开呢?那不被认为是疯子才怪。
同理,从总体和全程的角度来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也不是什么大逆不道,反动透顶的学说,而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征象概括。
如果我们还历史背景以真实,从孟子说这话的详细情形来理解,也便是从社会分工问题的角度来理解,那就没有什么可怪的了。

喜好请转发点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不雅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