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

王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落雁”之称,是汉元帝期间的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人。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落,景帝孙休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姊归北界为兴山县,喷鼻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次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
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昭君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
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明过人,琴棋字画,样样精通。
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喷鼻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

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
王昭君为南郡首选。
汉元帝下诏,命她择日进京。
王昭君父亲说,小女年纪尚小,难以从命。
无奈圣命难违。
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官船顺喷鼻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
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些马脚,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十首凭吊王昭君古诗抒发了不合幻想和感慨令人不胜唏嘘。

毛延寿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要乞降亲,以结永久之好。
汉元帝进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年夜方应诏。
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满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仙颜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落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公民的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联络和蔼,国泰民安,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
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牙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
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曲,按照匈奴“父去世,妻其后母”的风尚,嫁给呼韩邪的宗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
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去世,昭君自此寡居。
一年后,33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后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
后人称之为“青冢”。

昭君出塞

王昭君诗词

《怨词》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
忧心恻伤。

这首诗题解为王嫱有感而作,内容阐述了远嫁事宜的始末,是昭君悲怨的总括。
既有渴望入宫的空想,也有无从得宠的幽怨,更有远嫁的悲苦,还有思念故土的煎熬。

她的外面让南飞的大雁,忘却了摆动翅膀,跌落地下,故而被称为落雁。
她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从外面、气质、品质、魅力这四方面来说,王昭君被称为最美人,那是当之无愧。

昭君故里

昭君当选入宫后,有位名叫毛延寿的画工,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他礼物,他就画得美一点,反之画得丑一点。
但王昭君却不愿意做送他礼物这么世俗的事。
这是一位最美人应有的骄傲,她那一份不与世俗的骄傲,足以让貂蝉却步。

她本是这个天下的最美人,但命运把这统统都扭曲了。
纵使如此,昭君凭着最美人那应有的勇气和洒脱,出塞了。
感到可惜的永久都不会是最美人,而是得不到她的君王。
昭君离开故土,北上了匈奴,除了一滴思乡的泪,什么也没留下。

昭君出塞后,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役,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
从此,使得汉匈两族联络和蔼,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兵戈之役”,匈奴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
由于昭君不是一个北上匈奴的,她带着中原所有的文化,所到之处,无不春暖花开。
她一个人影响着全体匈奴以及中原全公民的生活。
她让一个太平盛世,在这一片不宁静的天空中漫延开来。
这是西施、杨玉环这些“亡国女”不能与之比拟的。
以是历代名家多有凭吊昭君之作。

李白就有王昭君二首。

其一: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干瘪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去世留青冢使人嗟。

李白

其二: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汉朝宫女王昭君远嫁匈奴单于呼韩邪的故事,由于故事精彩、寓意丰富,自汉代以来就在民间广泛流传,不仅赢得了老百姓的喜好,也成为历朝历代文人墨客耐久不衰的一个创作题材。
千百年来,产生了许多动人的民间传说,而且以王昭君故事为题材创作的诗歌、小说、戏剧也多得数不清。
唐朝大墨客李白的《王昭君二首》,便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

  公元752、753年(唐天宝十一、二年)间,李白继幽州之行又有一次漠北之行,他离开幽州南下魏郡又沿太行北上,入河东道,至云中郡,而后北行至单于都护府凭吊昭君墓,写下《王昭君二首》。
由于对付昭君出塞,李白满怀惋惜之情,以是诗歌通篇都弥漫着一种伤怀、伤感的气氛。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用一个“月”字,来陪衬昭君远嫁匈奴的伤感主题:中原汉家的玉轮,那光华跟随着远嫁匈奴的昭君。
然而她一踏上通往玉门关的路,就犹如去了天涯,永不回归。
“月”在这里既代表家乡的玉轮,也代表故乡、故国。
然而一个小小的玉门关,竟会把这统统无情阻隔。
回望家乡那轮圆月,就要在面前永久消逝,这种生离去世别的觉得,不能不让人平添几分惆怅。

  接着墨客又以“月”字发出忧伤的慨叹:汉家的玉轮到了来日诰日又会从东海升起,但昭君西嫁,却是一去不返。
这种别离,让墨客既感到无奈,又感到无望,以是更加重了忧伤的思绪。
墨客又提到了燕支山,在墨客看来,匈奴那里的燕支山,终年冰凉,不生草木,只有落雪作花,以是墨客想象,昭君嫁到匈奴,就连曾经倾国倾城的仙颜,也干瘪朽迈,埋没在黄沙滚滚的塞外。
而造成这统统的罪魁,却是汉代后宫的画师,昭君她生前没有黄金送给后宫的画师,去世后也只留下一座青冢,令后人凭吊,扼腕嗟叹。

  关于“枉图画”,有一个传说,昭君曾作为掖庭待诏,当选入汉元帝的后宫。
当时其他宫女为了早日博得恩宠,都用黄金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希望把自己画美,被皇上选中。
独占王昭君自恃貌美,不愿行贿,以是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
昭君便被贬入冷宫三年,无缘面君。
把昭君所谓的“悲剧”和宫廷画师相联系,只管有些牵强,却更能加深悲哀的主题。

  第二首诗写昭君拂净了马鞍,流着眼泪上马向西而去.。
“今日”还是汉朝的宫里人,“明朝”便是匈奴单于的妻妾了。
按照丁启阵师长西席的说法,当墨客到写第二首时,彷佛情无以堪,只能勉强完成一首五言绝句,不同于第一首的五联十句。

昭君出塞的故事,历来都被人写作多种主题。
李白的这两首诗只管走的是悲悯伤情路线,读来仍旧让人伤怀、冲动。

与李白齐名的诗弟杜甫岂能甘于李白之后,也做怀古诗加以凭吊。
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作者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落、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付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怀怀。
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三首。

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成长明妃尚有村落。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薄暮。

画图省识东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夜月 一作:月夜)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墨客借咏昭君村落、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墨客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颂了昭君虽去世,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墨客自己出生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昭君故里

  “群山万壑赴荆门,成长明妃尚有村落”。
诗的发轫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落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落,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喷鼻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阵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落。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落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成长英雄起句,此未为互助。
”意思是这样气候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成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落上是不适宜,不折衷的。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意见。
他说:“发轫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地灵人杰,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震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震天动地”,以是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候来陪衬她。
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
”也与这个意思相靠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薄暮。
”前两句写昭君村落,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
墨客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生平的悲剧。
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他乡。
”但是,仔细地对照,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
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说得很对。
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
读者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去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
而下句写昭君去世葬塞外,墨客用青冢、薄暮这两个最大略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在日常的措辞里,薄暮两字都是指韶光,而在这里,它彷佛更紧张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薄暮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统统,消化统统,但是,独占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
这句诗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画图省识东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出生家国之情。
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
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备交给画工们来摆布。
省识,是略识之意。
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便是根本不识昭君,以是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
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久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成长她的父母之邦。
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这里写昭君惦记的是江南江北,而不是长安的汉宫,特殊动人。
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由提炼,化身成为芬芳缟素的梅花,想象更是柔美。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
据汉代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立时所鼓也。
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
”晋代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立时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
其送明君亦必尔也。
”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常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青冢

  前面已经反复解释,昭君的“怨恨”只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紧张的,还是一个远嫁他乡的女子永久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前面提到,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成长英雄”的地方,用在“成长明妃”的小村落庄就不适当,正是由于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
吴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震天动地”,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震天动地”,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
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青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墨客便是要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她。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出生家国之情的。
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阔别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兵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旧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恰好借昭君当年惦记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惦记故乡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
后来诸家,总不能及。
”这个评语说出了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薄暮”、“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古人评论此诗,说“此诗风骚摇荡,杜诗之极有韵致者”。
诗以记叙昭君的遗事始,以凭吊昭君怨恨终,确实是“风骚摇荡”。

白居易的《昭君怨》:

   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

只得当年备宫掖,何曾专夜奉帏屏。

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

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图画。

白居易

还是在白居易笔下,怨恨归怨恨,王昭君还是无时无刻不在愿望着遣她和亲的汉元帝将她召回。
《王昭君》里作者这样为昭君代言: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费力干瘪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白居易的两首诗对后代影响很大,但是,不论是怨还是盼,他彷佛都在从天子宠幸的圈子里为王昭君探求着人生的幸福。
如果留在天子身边能够得到幸福的话,王昭君远嫁胡虏的行为还会那么毅然决然吗?

宋代王安石也有写王昭君的名作《明妃曲》,从更深的社会背景上看待王昭君的悲剧。
是啊,古今帝王玩弄然后摈弃女子,昭君走与不走,会有更好的命运吗?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东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图画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熟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落意无南北。

可是,据史籍记载,王昭君出塞和亲是志愿的。
既然是志愿,彷佛就不应该以远嫁为悲了。
元代墨客虞集在《题昭君出塞图》一诗中这样说:

   天下为家百不忧,玉颜锦帐度春秋。

如何一段琵琶曲,青草离离永未休。

不知道历史深处的真实的王昭君看了这样的诗往后会是什么感想熏染。

还是那位王安石,在他的《明妃曲》第二首里,更是提出了“人生贵在相知心”的不雅观念,不知道当年的王昭君,是不是和匈奴单于有过“相知”的重逢,但是我想她该会为作者对男女感情的理解掬一把清泪的吧?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无语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植拔东风手,弹着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顾。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家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安石

这是这位卓越政治家的进步思想,虽然他由于这首诗而饱受了年夜骂。
实际上王昭君的志愿和亲和她的悲苦并不抵牾。
当仁不让地挺身而出,大概真的出自国家的须要,大概只是改变自身处境的须要。
但是比较于寂寞宫中的漫漫永夜,昭君的选择实在还是一种无奈之举,是一种奋力抗争的自我解脱。
命运并没有给予她更多的垂青,除了远行途中的困难,思念家乡的悲苦,夫去世嫁子的悲惨遭遇,她没有得到什么。
大概只有昭君自己才能真正明白,她曾经经历了什么。
由于从古到今,王昭君身上附着了太多的的文化意蕴,王昭君已经成为墨客们表达自己的政治或者文化不雅观点的工具。

欧阳修

有些墨客感叹国力衰弱,保护不了百姓才酿成王昭君的悲剧。
欧阳修的又一首《和明妃曲》便是个中的上乘之作。

  汉宫有佳人,

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

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

一失落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

于事竟何益。

线人所及尚如此,

万里安能制戎狄。

汉计诚已拙,

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

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

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

莫怨东风当自嗟。

  作为天子,受画师蒙蔽,致使宫中佳丽落于敌手,自己身边的事尚且如此,哪里还谈得上抵抗外来侵略,御敌于万里之外?一个人的悲剧透露了一个王朝的悲剧。

有批评的就有赞颂的,有人就认为和亲是王朝兴盛时的一种民族政策,唐朝和清朝是也。
以是昭君出塞和亲,和国家衰落无关,和民族屈辱无关,而是民族友好和解的假话。
在他们眼里,反对和亲只是理学思想酱缸里熏染出来的狭隘的民族自傲生理的表示。

张仲素燕子楼诗

唐人张仲素的《王昭君》便是个中的代表作品:

  仙娥令下嫁,骄子自同和。

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似仙女般俏丽的昭君出嫁给“天之骄子”, 汉朝与匈奴和好了, 他们把刀枪剑戟这些战役兵器为农具,用于耕牧,使生产得到了发展,塞上牛羊成群,一片繁荣景象。
这首诗,艺术地反响和歌颂了昭君和亲的历史事实及其产生的积极浸染。

历史学家翦伯赞说:“王昭君已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宅兆,而是一座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在这里,早已化为历史尘埃的王昭君被彻底异化了。

昭君出塞

诗狼鄙人,也作两首吊昭君诗,共诗友一喷。

其一:

倾国不肯贿画师,天子遗恨未早识。

出塞虽使胡尘断,千载孤寂有谁知。

其二:

塞上秋高北风吹,雁阵横空寂寞回。

青冢一堆掩荒草,红颜千古轻峨眉。

君国无情终须恨,琵琶有声总是悲。

喷鼻香溪流尽昭妃泪,胡月依旧照秭归。

其三:

入宫非本愿,出塞自请缨。

青冢千古恨,黄沙一抔情。

羌笛咽胡月,琵琶凄晓星。

不惟毛延寿,哪得万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