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期间,以齐永明体为界,墨客开始把稳四声,这是格律诗的起源。
明显的征象便是对仗开始把稳平仄相对了。

一、汉朝以前的对仗

对仗也很早就涌如今我们的文学作品中,还是从诗经开始说:"昔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我们后来说的扇面对,这种对仗很像宋词里的对仗,平仄不是严格相对,例如苏轼的《沁园春·孤馆灯青》: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例如《易经》也有对仗,可以有重复字:"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到了汉朝《古诗十九首》中两组对仗:“迢迢牵牛星,皎皎天河女,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心裁。

都说诗分唐宋 那么魏晋南北朝诗歌 有明显的两极分类吗

同时汉代的赋体骈文应采取了大量的对仗, 贾谊《鵩鸟赋》: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二、齐永明体以前的对仗

到了两晋南北朝期间,墨客们对仗大概多,曹操:“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陶渊明:“豫章抗高门,重华固灵坟。
堕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
”谢灵运是个对仗狂魔,整首诗险些都是对仗,《登江中孤屿》: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三、早期对仗的特点

总结这以前的对仗,与近体诗的差异是:可以有重复字,由于墨客们还不知道四声,因此平仄不相对,有个别平仄相对的也是无意巧合,例如《世说新语排调》记载的一个故事:

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
张令共语。
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
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
”荀答曰:“日下荀鸣鹤。

“云间陆士龙”对“日下荀鸣鹤。
“是完备近体诗的平仄相对,平平仄仄平对仄仄平平仄。
1、沈约与四声

到了永明体期间,沈约等人创造了四声的差异,开始有了平仄的观点。
本日的普通话有1234声,1、2声为平,3为上声、4为去声。
例如妈、麻平声,马、骂仄声;

四、齐永明体往后的平仄相对

这时候的平仄引入了对仗,奠定了唐朝近体诗对仗的规则,上联仄收,下联平收,高下联平仄要相对,避免重复字。
下面这首《铜雀妓》是南朝梁墨客何逊的作品,完备是近体诗的对仗了:

秋风木叶落。
萧瑟管弦清。
望陵歌对酒。
向帐舞空城。
寂寂檐宇旷。
飘飘帷幔轻。
曲终相顾起。
日暮松柏声。

前二联都是平平中仄仄,对中仄仄平平;第三联是仄仄平平仄对平平中仄平;第四联不对仗。

五、南北朝涌现了标准的格律诗

梁武帝萧衍就写出了标准的近体绝句,他的儿子梁简文帝写出了标准的五律,略微年轻一点的墨客阴铿写出了标准的五言排律。

附,简文帝萧纲的五律《登板桥咏洲中独鹤诗》:

远雾旦氛氲,单飞才可分。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 

孤惊宿屿浦,羁唳下江濆。
平平仄仄仄 平仄仄平平 

意惑东西水,心迷四面云。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谁知独辛劳,江上念离群。
平平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

结束语

其余,这个期间,以五言诗为主,逐渐涌现了一些写七言诗的作者,为唐朝七言的发展起到打下了一定根本。

魏晋那边那北朝以齐永明体分野,前后诗体的不同。
南北朝后期,讲究格律的诗比例乃至高过唐朝,只是很多诗看重四腔调和,但是不知道粘连的规则。

虽然梁武帝父子和阴铿等人都有粘连无误的格律诗,但是这种规则的确定涌如今初唐,并且被唐高宋时期的科举采纳,运用到了进士科的考试中。

魏晋南北朝主要的变革,涌如今齐永明期间。
征象便是格律诗的出身。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