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唐诗,就想起“唐诗三百首”,
这些诗经由千挑万选,是唐诗的顶峰,
也是唐代著名墨客们的代表作,
在中小学课程中被我们反复背诵、默写,
但也因熟习而变得陌生,
再有体悟也是很多年往后的事,
本日精选了25位唐代墨客不太著名的诗,
如果你没有读过,陌生感会带给你一类别致,
对这些墨客有新的认识。
王 勃
约650—676
年少成名,高才博学,诗文兼具辞藻雕琢和风骨内涵,以一篇《滕王阁序》名垂千古。虽然只有二十多年的短暂生平,却留下了质量非常高的墨客。
山 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总章二年(669)春,王勃由于写《檄英王鸡》一文,被斥逐出沛王府。同年五月,离开长安前往蜀地。这首诗大概是王勃被斥逐后在巴蜀作客期间所作。
从前两句来看,王勃可能正在长江边悲叹,遥望万里之外的故乡。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是在陪衬前两句思乡悲叹的感情,秋晚风高,每座山上都是黄叶飘零,犹如自己飘零的境遇。
松窗高士图轴 【元】王蒙
沈佺期
约656—713
沈佺期与宋之问是同年进士,一起成为宫廷文人。善于写七律,推动了七律格式的精密化。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沈佺期在仕途波澜中失落意,离开长安。虽“独游”而夜宿高岭,却力寻“高卧”的隐士之趣。山中玉轮挂在窗前,银河流淌进房门,春草银杏绿,豁亮清明的夜里杜鹃啼鸣,不禁勾起心中的失落意痛惜。在七盘岭上听到途经的褒城里的鸡鸣声,又该上路了,离长安越来越远。
湘江全景图 【清】张若澄
宋之问
约656—约713
家学渊源深厚,少年得志。尤擅五言律诗,使其格律更加完善。诗与沈佺期齐名,文辞华靡,多歌颂之作。多次被贬谪岭南,所写的一系列贬谪诗颇具影响力。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墨客在宫廷斗争中被牵连流放,经由大庾岭,十月的大雁南飞,听说飞到大庾岭就不再连续向南了,而墨客却仍要连续南行,不知何时才能北归。
看着前路,潮落的江水很沉着,山林瘴气不散,心中苦闷, 想到立时就要连续上路,再转头北望家乡的时候,看到的便是大庾岭的梅花了,故乡的亲朋,可曾聊寄梅花?
江楼夜月 【当代】张孝友
陈子昂
659—700
文武双全却不得志。善于五言古体,以朴素高雅的古风格调,彻底摆脱了辞藻堆砌的南朝诗风,走真情实感的写实路线。曾两次到边塞,所作的边塞诗开启了此类诗的先河。
登泽州城北楼宴
陈子昂
平生倦游者,不雅观化久无穷。
复来登此国,临望与君同。
坐见秦兵垒,遥闻赵将雄。
武安君何在,长平事已空。
且歌玄云曲,御酒舞薰风。
勿使青衿子,嗟尔白头翁。
这是墨客东征契丹路子长平沙场故地写下的诗。此前仕途上遭遇的打压排挤,令阵子昂郁郁难平。“倦游”点出了墨客怠倦的心境,他离开政治漩涡,不雅观察时境变革,登上城楼眺望长平古沙场。
秦兵赵将的气势仿佛历历在目,武安侯的大胜之师何在?长平的战斗已如过眼烟云。歌舞美酒醉熏风,别让年轻诗人笑话你们这些白头老翁。
挟弹游骑图 【元】赵雍
杜审言
约645—708
杜甫的祖父,精于五言格律诗。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占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曾在江阴任职,与晋陵的陆县丞是同郡邻县的僚友,这篇便是与朋侪的诗作唱和。早春出游,本该是一件高兴的事,但首联切入的感情确是宦游墨客苦闷不乐的感情。杜审言这时候入仕已久,却依然只能充任一些较小的官职,心中难免压抑。
“惊”物候焕新,是由于江南春天比中原来得早。日出云霞现,江边梅柳展露活气,黄莺在温暖的景象里啼鸣,妖冶的春光照耀在浮萍上。眼中所见是江南物候,心中却怀念中原故乡。忽闻陆丞的“古调”,更是勾起了墨客归思,首尾呼应。
西湖图卷 【南宋】李嵩
王昌龄
?—约756
后世公认的“”七绝圣手,以边塞诗和闺怨诗有名。他的边塞诗长于捕捉范例的场景,用最为切贴的典故、精练有力的措辞,把意境与情景融为一体。还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等理论,为后世诗歌写作贡献了独到的见地。
采莲曲二首
王昌龄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是一首活泼生动的乐府诗歌。采莲少女们欢声笑语,争弄莲舟,到浦口有花欢迎,采莲归去有江头的明月相送,像吴越楚国的美女从历史中穿越而来。
墨客描写的主角虽然是采莲少女,但全诗并没有让她们独自涌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荷叶、荷花丛中,若有若无,若隐若现,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
荷花、荷叶与少女相互映衬,人花难辨,采莲少女仿佛是荷塘的一部分。若她们稍有动作,便“乱入池中看不见”了,直到听到她们的歌声,才知其还在荷塘里。此番描写生动地把不雅观者和采莲图景联系在了一起,妙趣横生。
摹楼璹蚕织图 【元】程棨
张九龄
678—740
唐开元年间宰相,风姿翩翩。文学和政事都很有造诣,还提携了很多大墨客(比如王维)。诗风清淡素朴,是“清淡派”的首创者。他也是唐代唯一岭南出生的宰相,当时还十分荒凉的岭南,在他的积极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他的墨客,对后来明清“岭南诗派”的崛起也有着重要的启迪浸染。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方亲友的诗。首联第一句意境雄浑开阔,令人折服。海上升起一轮明月, 简介的表达,却有伟大的气候。首联第二局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颔联以“怨”字为中央,表现一对恋人相隔天涯,永夜漫漫,面对同一轮明月的相思之苦。
既不能入眠,灭烛披衣出门庭,竟以为月光还是太亮,夜深露重,沾湿了衣裳。若以满手月光相赠,也不堪表达心意,不如回去,在梦里相见。
陡壁丹台图 【清】江注
李 白
701—762
少年游侠,纵横江湖,饮酒交友,皆是当时名家。诗歌洒脱豪迈,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杜甫评价他的作品:“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因诗作《蜀道难》,被贺知章誉为“谪神仙”。后世尊为“诗仙”。
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
李白
陶公有逸兴,不与凡人俱。
筑台像半月,回向高城隅。
置酒望白云,商飙起寒梧。
秋山入远海,桑柘罗平芜。
水色渌且明,令人思镜湖。
终当过江去,爱此暂踟蹰。
这首诗是李白赐金还山回到山东单父(现单县)所作,当时杜甫高适与他一同来到这里,于台上置酒闲谈,白云寒梧,秋山远海,仿佛一幅格调高雅的古画,墨客心里明白,“终当过江去”,在此流连踟蹰,大概是由于珍惜吧。
远岫树石图 【元】倪瓒
杜 甫
712—770
肚量胸襟天下却时运不济,官职微末却不忘民生,被后人称为“诗圣”;诗作贯穿古今,沉郁抑扬,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格律完全,推进了唐诗格律的规范化。
独 坐
杜甫
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
江敛洲渚出,天虚景致清。
沧溟服衰谢,朱绂负平生。
仰羡薄暮鸟,投林羽翮轻。
前四句写独坐的秋天景色,后四句为感怀,刻画了一个孤独寂寥、无木可栖的墨客形象,“江敛洲渚出,天虚景致清。”化用《楚辞》“泬漻兮天高而气清,寂漻兮收潦而水清。”化用典故而不觉有隔,仿佛身临其境,这是诗圣在感想熏染力和措辞上的功夫。
秋江闲钓图 【明】沈周
王 维
约701—761
多才多艺、参禅信道的雅士。他不仅是位墨客,还是书法家、画家和音乐家,长于将不同的艺术门类交融贯通,诗中富有禅境、老庄的意趣,苏轼评价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青 溪
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此借颂扬名不见经传的青溪,来印证自己的素愿。以青溪之淡泊,喻自身之素愿安闲。全诗自然清淡素雅,写景抒怀皆轻轻松松,然而韵味却隽永醇厚。墨客笔下的青溪是繁盛热闹繁荣与沉郁的统一,活泼与安祥的揉合,幽深与素静的融和。吟来令人倾慕神往。
寒山拾得图 【元】因陀罗
寒 山
(生卒年不详)
唐代著名诗僧。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晒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他以桦树皮作帽,破衣木屐,喜与群童戏,言语无度,人莫能测。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墨客,曾经一度被众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众人接管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纭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寒山诗措辞明浅如话,有光鲜的乐府民歌风,内容除用形象演说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诗风幽冷,别具境界。这首《杳杳寒山道》很能代表他的风格。
这首诗写寒岩,丛高山深壑中的景致,末了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陪衬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腕之外,利用叠字是它的特点。
通过“杳杳”、“落落”、“啾啾”、“寂寂”、“淅淅”、“纷纭”、“朝朝”、“岁岁”八组叠字,增强了诗的音乐美,借助于音节的复沓,和谐贯串,一气盘旋,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来来往,连绵不断。
梨花鹦鹉图 【宋】佚名
约772—846
进士科考试列第四名,官至翰林学士。和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主见规复汉魏重民间采集诗歌的做法,学习汉、魏晋诗歌讽喻时势的精神,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以是他的诗歌崇尚直白普通的大口语,纵然是像《长恨歌》《琵琶行》这样的叙事长诗,也朗朗上口,雅俗共赏。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多少很多多少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的诗多以措辞浅近、意境显露著称,但这首《花非花》却颇有朦胧的味道。“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了一个不言而喻的条件:似花、似雾,即“似花非花,似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暗暗道出这可能是在描写梦,来时不知何夕,消逝的时候又像清晨的朝霞一样平常,烟消云散,再难寻觅,透露出细腻的伤感。有学者认为这可能和《真娘墓》《简简吟》类似,是悼亡之作。
溪山过雨图 【明】张复
元 稹
779—831
北魏宗室拓跋氏后裔,是一位资质聪颖、风骚倜傥的才子。年纪轻轻就得了科举明经第二,又成为高门半子,却由于弹劾贪官污吏,得罪了不少人。后来妻子不幸去世,元稹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写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样的千古名句。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和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有很深的友情。元和五年(810),元稹由于弹劾惩处不法官吏,与宦官刘士元产生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来又改授通州(今四川达州)司马。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上书请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在通州听到白居易被贬的,便写了这首诗。在一个残灯摇荡的夜晚,在贬谪之所,本来就身受病痛煎熬的元稹,听到好友受难,陡然一惊.
“垂死病中惊坐起”,措辞朴实而感情强烈。末了一句不再详细些惊诧的详细景况,转入写景,寒窗苦雨,以哀景抒哀情,给读者留下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百鸟朝凤(局部) 清 沈铨
韩 愈
768—824
“一代文宗”,倡导古文运动,苏轼赞其“文起八代之衰”,文章直言症结,敢言人所不敢言。诗风豪放雄浑,穷尽万象之怪诞奇崛。韩愈还大胆开拓“以文为诗”的道路,也是推动唐诗变革的一种考试测验,对宋诗有着深刻的影响。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落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这是一首写听琴的名作,作于元和十一年(816),与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并乘为“摹写声音至文”。诗分为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后八句写听者的感想熏染。墨客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伏变革之外,也暗暗寄托了自己几次上奏章阐发政事得失落却屡遭贬斥的失落落之意。
独鹤图 【北宋】赵佶
张 籍
约767—约830
跟随韩愈学习文章,是韩愈的“大弟子”。不过在诗歌上却与当时文坛另一派领袖白居易更为志趣相投,善写乐府,措辞夷易自然,多有新意。担当太常寺太祝的时候,因眼疾险些失落明,却仍坚持诗歌创作。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外子执戟明光里。
知君存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死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贞元年间张籍在和州(唐代河北道辖州)居丧,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欲征辟他为幕僚,张籍写下此诗,婉拒李师道。表面上看这是一首爱情诗,实际却借比喻表达了自己忠于朝廷的原则,言辞委婉而态度武断,李师道知其意恐怕也无可奈何。
摹顾恺之洛神赋图 【南宋】佚名
李 贺
790—816
破落的李唐宗室后裔,年少成名的诗歌鬼才。却由于要避开父亲名讳被阻挡在科举的大门之外,李贺识破社会现实之后写了很多讽刺时弊的诗歌。他的诗歌想象力丰富,常用奇险的笔法,意境华美,乃至诡异。由于体弱多病,他在诗歌中对鬼神的意象格外青睐,以“诗鬼”成为唐代墨客中最独特的墨客。
苏小小墓
李贺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关于苏小小墓,据传风雨之夜,或闻其上有歌吟之声。这首诗大约是李贺去南方寻求做官时所作的一首“鬼”诗。全诗由景起兴,通过凄迷的景象和丰富的遐想,刻画出了苏小小的幽灵形象。
《苏小小歌》中有“我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这样的对爱情的美好欲望,可惜她末了没能诗现西陵之约。诗中塑造的苏小小幽灵形象,依罕有墨客自己的影子。
赤壁胜游图 【明】文徵明
贾 岛
779—843
“苦吟”墨客,痴迷于字句的考虑琢磨,“考虑”的典故是诗坛一大佳话,其熬炼字句的态度对后世诗歌创作也有深刻的影响。得到韩愈的赏识之后,他还俗参加科举并中举,却依然无心仕途,只爱嬉戏作诗,生平贫乏。他的诗歌多倾向苦僻清瘦的风格,题材也较为狭窄,苏轼将他和孟郊的诗风形容为“郊寒岛瘦”,很有画面感。
剑 客
贾岛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
诗题一作《述剑》,这是抒写墨客自己兴利除弊的远大政管理想的一首诗。“十年磨一剑”,剑客花费了十年功夫来做准备事情,如今这句诗已经成为随处颂扬的俚语,比喻多年刻苦磨练,蓄势待发。这把剑闪着如霜一样平常的寒光,十分锋利,墨客却“未曾试”,跃跃欲试的心情跃然纸上。
花岛夕阳图 【清】恽寿平
柳宗元
773—819
年轻时满怀政治改造空想,是“永贞改造”的骨干之一。改造失落败后,长期被贬谪到山穷水险的偏远之地,诗歌在淡然之中蕴含着孤高傲岸的气度,思想丰富、感情充足。他的散文造诣也很高,讽喻时弊,富有哲理,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位列“唐宋八大家”。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在当时,柳州比柳宗元此前贬谪之所永州更为边远荒凉,他在永州时虽然郁郁在心,却也有孤芳自赏、超然物外的山水田园之志,被贬到柳州后,他精神上受到更严重的打击。这首诗便是在谪居柳州的时候写的,墨客把埋藏在心底的烦闷之情,不可遏制地倾吐出来。
不雅观雁图立轴 【明】陈济和
韦应物
约737—约791
出身高门士族,从前入宫做天子近卫,原来是个纨绔子弟,安史之乱后放下屠刀,爱好藏书、读书。长期在滁州、苏州等地做地方官,寄情于山水。他的五言绝句造诣最高,推崇陶渊明、谢灵运,写山水的诗句风格多是清淡淳厚,偶尔也有秾丽或壮美之语。
闻 雁
韦应物
故宅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刺史。这首《闻雁》大约便是他到滁州后不久写的。一个秋雨之夜,独坐高宅的墨客正在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可是暗夜秋雨,故宅更不知渺远到何方了。
透过表面淅淅沥沥的秋雨,竟能听到大雁飞来的雁鸣声。“雁”在古诗本来便是思归的象征,墨客写到“闻雁来”就结束了,没有再去描写“闻雁”后的感想熏染,由于思归之情已经表达出来了,蕴藉古澹的扫尾使得这首小诗的意境更加深奥深厚悠远。
枯荷鸂鶒 【元】张中
李商隐
约813—约858
出身贫寒,仕途坎坷。在旁边难堪、处处被排挤的田地中,他的诗歌显得讳莫如深:咏史诗借古讽今,批驳现实;爱情诗迷离晦涩,引得后人诸多预测。他的诗歌在华美的辞藻中充满真情实感,自成一派。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是一首抒写怀念交情的诗。首句写骆氏临水而筑,环植竹树,清幽绝尘,引起墨客清纯的怀友之情。次句即言对朋友(崔雍、崔兖)的怀念,仿佛这相思之情已经飞到远方,却受阻于高城重楼。
三、四句回到当下写夜宿骆氏亭的情景。这时候墨客又意外地创造雨打残荷的清韵,以此来安慰自己的相思寂寥,使得全诗有了另一重审美境界——对衰飒凄清之美的欣赏。
玉湖秋泛图 【清】费丹旭
杜 牧
803—853
其祖父杜佑是宰相、史学家,家学渊源深厚。杜牧的文学、史学功底踏实,年纪轻轻就写下了咏史名作《阿房宫赋》。他一方面继续了韩愈等人诗歌题材广泛、措辞矫健豪放的风格,不同于晚唐诗坛盛行的绮丽晦涩;另一方面看重辞采,形成了豪放与婉约并存相容的诗风。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这是杜牧在会昌二年到会昌四年间任黄州刺史时所作,是一首幽美的园林小诗,第一句就写了齐安郡后池的小景,池中菱叶、浮萍使得池中像铺了一层绿锦。夏日的黄莺在池边的蔷薇下嬉戏歌唱。
第三句园林之静,微雨轻打的描写,更使得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迷蒙的色彩。末了一句描写鸳鸯相对而戏水,把鸳鸯的“红衣”点入由绿萍、黄莺、蔷薇形成的黄绿背景中,色彩更加生动。
村落边杏花白镜心 【清】吴昌硕
温庭筠
?—866
出身于没落贵族之家,精通音律,文思敏捷,每入试,叉手构思,常“八叉手而成八韵”,外号“温八叉”。他为人落拓不羁,潦倒生平。诗词多为风月宴游、闺帏爱情之作,词的造诣更高,被尊为“花间词”鼻祖,也是宋代“婉约词”的源头。
碧涧驿晓思
温庭筠
喷鼻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这是一首描写旅宿旅愁的诗。墨客夜宿碧涧驿,孤身一人,只有喷鼻香灯为伴,方乍醒,却仿佛昨夜的残梦还在脑际萦绕。回过神来,知自己思念的“楚国”远隔天涯。三、四句又转回碧涧驿,月落时分,哀伤的布谷鸟也停歇下来,墨客忽然瞥见满庭盛开的山杏花,仿佛又唤起了淡淡的喜悦,但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
木石图 【北宋】苏轼
罗 隐
833—910
“十试不第”的科举失落败者,自编文集《谗书》,绝不留情地讽刺世风日下的社会。他的诗歌除了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愤懑以外,更有关怀天下的济世之心。唐亡后得到吴越王钱镠的赏识,为钱镠书写了诸多主要诏书。
自 遣
罗隐
得即高歌失落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目前有酒目前醉,嫡愁来嫡愁。
罗隐从前十举进士不第,诗意之下,作《自遣》以“自遣”。得则高歌欢唱,失落则万事俱休,这本来是人之常情,罗隐则劝大家不要“多愁多恨”,没多大意义。实际上也是在抚慰自己,不要在乎得失落。
河东君仿古真迹 【明】柳如是
皮日休
约838—约883
咸通八年(867)以进士末了一名的成绩及第,其貌不扬,才高八斗。黄巢叛逆时,跟随黄巢,成为“翰林学士”。黄巢败后不知所踪。他的咏史诗见地独到,继续了白居易的新乐府为时势发声的特点,与陆龟蒙唱和的山水诗又倾向韩愈奇险的风格。
汴河怀古(其二)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是一首以议论为主的咏史怀古诗。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征发大量百姓为役,耗费民脂民膏,很多人都把隋朝灭亡的缘故原由归咎于运河,皮日休认为,咎不在运河,相反,“至今千里赖通波”,这条水路贯通南北,实际上是造福后世的。
但隋炀帝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开凿运河,造豪华的龙舟,顺着运河南下贱玩,对百姓苛捐杂税,若非无此,其开凿运河的功绩也可以和大禹比一比。
荷花图 【清】孙师昌
陆龟蒙
?—约881
终生隐居的农学家、藏书家。诗歌多以描写吴中山水和田园生活为主,却也透露着对天下的关怀和在浊世中独善其身的无奈。他对农具、渔具和茶具颇有研究,所著《耒耜经》是极有代价的农具专书,同时也是论述江南水田的主要论著。
白 莲
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这是一首别处心裁的咏物诗。莲花多为赤色,与荷叶红绿相映,是一样平常人赏莲时所最乐见。可墨客偏偏选择歌咏白莲。在墨客笔下,白莲是人格化的。陆龟蒙在唐末浊世中,退隐江南水乡,独善其身,因此对同样不求艳压群芳、遗世独立的白莲自然情有独钟。白莲高洁的品质,也是墨客自己所追求的。
部分资料来源:《人间诗画》
本期编辑:Jw
+
+
+
+
进入“诗刊读者做事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