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为龙城战
据统计,《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多达两千余首。这个中有30多首为王昌龄所创作。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其二》:“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长风金煽惑,白露铁衣湿。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龙城”,故址在今辽宁朝阳市。泛指辽西边塞。
踏着秋草,将士们手挽弓箭策马奔驰。由于突厥军队正在侵扰边疆,以是防守边关的兵将才赶赴龙城参战。荒原上的决斗苦战,直到日落还在激烈地进行。战斗结束,将士们奉命留下来驻守南庭。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弥漫在边关。他们翘首南望,期盼早日回到家乡。飞蓬随风飘转,秋雁结队飞过。天空中乌云搜集,全体原野笼罩在纷纭大雪之中。战士们思归情切,禁不住对着刀环独立哭泣。这首诗通过描写冷漠的秋天景色和残酷的战役场面,表达边塞征战将士的思乡之苦,读来惨恻动听。
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四》诗云:“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功绩多被黜,兵马亦寻分。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诗中“黄龙”,是古城名,即龙城,故址在今辽宁朝阳市。诗的大意是,边关呈现一片悲戚的气氛,由于刚刚埋葬了像霍去病一样大胆,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的边陲将领。他的部下都来哀悼,他的阵亡震撼了北方边塞。将军离世,部下功绩被废,他们不久将被调到辽西去防守边塞,悲愤的士兵只能仰天痛哭。此诗通过写效去世疆场将军的葬礼,反响有功难赏、英雄堕泪的不公正征象,对有功将士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读来令人扼腕嗟叹。全诗笔力雄浑,格调悲壮。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陕西西安)人(一说太原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二十二年(734年)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县尉。二十七年(739年),因事被贬谪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任江宁县丞。天宝七年(748年)受谤毁被贬为龙标县尉。安史之乱,还归乡里,约公元757年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卒年约60岁。王昌龄是唐朝火出圈的边塞墨客,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全唐诗》编其诗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