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方法古人用的很多。

比如王勃的“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比如李商隐的“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比如杜甫的“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宋朝诗人这首乡思情绪层层递进您也很随意马虎学会

比如王绩的“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相信您肯定看出了个中的秘密:用副词。

不错,正是“已”、“复”、“况”和“更”这些副词的利用,让感情更深了一层。

(注:并不是说,只有利用副词才能让感情递进;利用副词只是一种大略易学的方法)

就这么大略?

当然不是!

更主要的是,如何选取铺垫物。

本日宋朝墨客李gou的《乡思》非常有代表性,我们来看看墨客是如何选取铺垫物的。

人言落日是天涯,

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

碧山还被暮云遮。

这首诗很熟习吧,我们仔细读一读。

落日

1、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人们都说落日便是天涯,但是我瞥见了天涯,仍旧看不见家。

您看,“天涯”便是用来给“家”做铺垫的。

诗人为什么选择“天涯”来做铺垫呢?

由于“天涯”有两个特点:

(1)迢遥,到不了;

(2)人们常说“落日”便是“天涯”,以是它能看得见。

刚好,墨客心中的“家”也有两个特点:

(1)迢遥,回不去;

(2)看不见。

“天涯”和“家”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以是用“天涯”做铺垫,就有两个好处:

(1)共同点暗喻,隐含了“家”像“天涯”一样迢遥,墨客无法达到,心里很痛楚;

(2)不同点反衬,“天涯”尚可见,而“家”却见不到,墨客心里更加痛楚。

您看,“天涯”既产生了痛楚,也加深了痛楚,这个铺垫物是不是很奥妙?

关键在于,它和墨客的感情工具(家)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既可以用来比喻,又可以用来反衬。

这是选取铺垫物的方法之一。

那么如何让墨客的痛楚更深一层?

我们看下两句。

2、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本来就恼恨面前的青山阻挡了我的视线,这青山还被暮云所遮。

这两句便是用副词来做递进:“已”和“还”。

但是诗人为什么要选择“碧山”和“暮云”做铺垫呢?

您看,“碧山相阻隔”实在是承接上一句的。

诗人为什么看不见家乡?

墨客认为是被“碧山”阻挡了视线。

我们想一想,如果没有山阻挡,墨客能看到家乡么?

肯定不能!

由于家乡太远了,人又没有千里眼。

那么诗人为什么还要说“碧山相阻隔”呢?

由于墨客在心中把“家乡”和“天涯”又做了一次比拟。

天涯也很远,为什么能瞥见?

由于天涯没有东西来阻挡,以是才能看得见。

而家乡却有山阻挡。

山能够阻挡家乡,但无法阻挡落日天涯,这便是它们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以是墨客才把看不见家乡的“罪过”推给了山。

但“已恨碧山相阻隔”并没有再次加深墨客的感情,承接上一句,并为后一句做铺垫。

“碧山还被暮云遮”,只有青山阻隔,就已经很痛楚了,现在暮云又阻隔了一层,以是痛楚又加深一层。

诗人为什么写暮云遮?

这很好理解,墨客须要再加深一层痛楚,自然须要选取能把青山遮住的事物。

您看,墨客选取的“青山”和“暮云”都和上一个“铺垫物”有明显的逻辑关系。

这是选取铺垫物的方法之二。

我们来总结一下这首诗。

这首诗之以是感情很深,缘故原由就在于墨客采取了感情层层递进法。

这种方法的利用,除了合理地用副词外,关键在于选取铺垫物。

而选取铺垫物有两个比较好的方法:

(1)与墨客的感情工具(比如这首诗中的“家”),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2)与上一个“铺垫物”有明显的逻辑关系。

如果您也想考试测验感情层层递进的方法,不妨一试哦。

我是沉于古诗,如果您喜好,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至少一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