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用白描的手腕写诗,其风格正如净水芙蓉,未曾有一丝雕琢。唐代墨客王建,他的诗词风格正是如此。
一个人的文章风格,离不开生活的打磨,也有性情的印记。生平坎坷、生活穷苦的王建,一贯生活在社会底层,对付百姓生活的疾苦,理解得更为透彻。他的诗,每每用浅近的措辞,表达对百姓的同情,抒发内心的感想熏染。
王建的诗,充满生活气息,接地气,却又韵味悠长。众所周知的新嫁娘词: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朴素的笔墨,普通易懂。诗中的深意,蕴含个中。
你看,他没有正面描写新家娘的形象和性情,读者却会心一笑。一个聪慧可人、乖巧伶俐的新嫁娘跃然纸上。生活处处有诗意,墨客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创造了它,并记录下来,给人启迪。生活从不短缺美,而是短缺创造美的眼睛。
十三年来,王建一贯从军走马、颠沛流离。不惑之年后,才谋了县丞、司马一类的官职,他的别称王司马,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原由。晚年的他,居住在洛阳,终日为衣食烦忧。仕途失落意、生活艰巨的王建,对百姓抱有深深的同情,对世事有更深刻的领悟。他的诗词,别具一格,清新自然、别有韵味。
王建在中秋夜写的这首七绝,最为奇妙,也最有代表性,我们一起看一下。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唐代〕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庭地白树栖鸦”,墨客开门见山地描述出中秋夜的景致。王建的诗词,信手拈来,朴实无华。月色如水,月光照在庭院,地面上仿佛铺上一层白色的霜雪,散发着光芒。院子中的树上,栖息着几只鸦鹊,此刻早已入眠。
这一句诗,视觉效果与听觉效果的联合利用,让整首诗更为立体。栖息在树上的鸦鹊不可能看到,而是听到。闻其声知其有。《红楼梦》里,王熙凤的出场,便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地白,形象地写出月光照在庭院里的状态。读到此处,总会想起李白的那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树栖鸦,生动地渲染了中秋月夜的宁静。在诗词创作中,委婉蕴藉地衬托用法,让整首词更加唯美诗意。古代诗词和绘画中,明月、鸦鹊、大雁,常常涌现,代表深奥深厚唯美的意境。曹操曾在诗中写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不知道苏轼的灵感,是否出自这里?苏轼笔下的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甘心在沙洲上承受着寒冷。所不同的是,曹操笔下的乌鹊带着几分落寞和无奈,何处才是居住之处呢?苏轼笔下的大雁,带着几分孤傲。
辛弃疾在《西江月》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夏日的夜晚,月光照在树梢上,在枝头栖息的喜鹊,不知因何受惊,飞去远方,晚风清凉,蝉鸣阵阵。辛弃疾笔下的玉轮,让我们看到了宁静温馨的村落庄景致。
咏月的诗词很多,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通篇描写月色、感悟人生,整首诗均为经典名句。张若虚的咏月诗,是一座难以超出的高峰。
而王建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由于他没有化用。模拟古人的名句,而是另辟路子,以小见大,以情制胜。
王建的写作手腕,与王维有异曲同工之妙。王维没有正面描写自己在重阳节思念故乡的亲人,却反其道而行之,想象着,远方的兄弟,登高望远,祈福许愿、身上插满茱萸的时候,才创造少了王维。
王建没有感慨人生,没有直抒胸臆,乃至没有正面描写玉轮。他没有写自己的思乡情,却委婉地说,中秋夜,连绵不绝的相思会落在谁家呢?
疑问的办法,最随意马虎让人共情。每个读者都会遐想到自己,月光会落在谁家?可曾会落在自己远方的家?一个落字,是全诗的精髓,犹如贾岛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甚为奇妙、无与伦比。
他笔下的玉轮,被拟人化,温婉动人、善解人意的玉轮,携带天下游子的深情,穿越时空,把皎洁的月光送到千里之外,送到你的故乡,送到心中所念之人的窗前。
我们再来看一下,那些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汲取灵感的经典名句。张若虚感慨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崔颢感叹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千载代替一片,空代替去,有了不一样的意境。
张若虚深情地说,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九龄延用了海上明月,升华了主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天下人铭记。
张若虚对月感怀,追古思今: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的疑问,是谁在江畔最先见到了玉轮,江面上的玉轮,从哪一年开始照耀岸上的行人?浪漫的李白仰天长叹,想直接向上天追问答案:上苍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深奥深厚的苏轼,委婉地讯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上苍?
豪迈的李白,感叹人生如流水,每个人都是历史长河中的匆匆过客。他见告我们共看明月皆如此,希望对酒当歌的金杯中,能够长久地留住月光。李白的那一份浪漫深入骨髓,随处可见。
敦厚的东坡,由己及人,宽慰天下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他说,世间的统统,都有遗憾,古今如此、大家一样。苏轼的情怀,让天下人动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佳构。在浩瀚咏月诗词中,王建的这首十五夜望月,自成一家, 别具一格。纵然与上面的名家经典比较,亦不落下风。
王建把秋思写到极致,意境深远,成为经典之作,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