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是不可多得的全才。他才思敏捷,从小便有过人的天赋,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他的画,比诗文更有名,和沈周、文征明、仇英一起,被称为吴门四家。
唐寅在科举考试中考取解元,这一喜讯给他的人生带来了转机。未曾想,他却由于科考舞弊案件受到连累,辛劳取得的功名,瞬间子虚乌有。仕途的坎坷,生活的失落意,让他对人生有了新的意见。
他曾写过一首桃花庵,写出他空想中的生活。苏州郊野的桃林中,建有几间新草屋,那里便是他的温馨家园。
唐寅 〔明代〕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神仙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花前花後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去世花酒间。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奔波我得闲。众人笑我忒疯颠,我咲众人看不穿。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庵,意为草屋。坞,意为中间低洼,四周阵势高的地方。桃花坞,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由于才子唐寅而名满天下。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神仙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开篇四句叙事,简洁明了。唐寅开门见山,见告读者桃花庵的位置,点出自己是桃花庵的主人,自称桃花仙。墨客隐居于桃花坞的生活是若何的呢?你看,他忙时种桃树,空隙时折桃枝换酒钱。如此浪漫诗意的生活,真让人倾慕。
乐不雅观洒脱、热爱生活的唐寅,住在郊野的草屋内,却给人一种人间瑶池的觉得。他比天上的神仙还要自由快乐。阔别鼓噪的人群,回归大自然的唐寅,以隐士的身份涌如今诗中,会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拭目以待。跟随才子的笔墨,神游明朝的苏州,穿越到风景如画的桃林,一睹当年的风采。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花前花後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此四句生动形象地写出唐寅的隐居生活状态。爱桃花,爱饮酒的才子,对生活的激情亲切有增无减。
墨客复苏的时候,一个人坐在桃花树下,默默地看着枝头的桃花。风吹过,飘落几朵花瓣,喷鼻香气飘出很远。喝醉的时候,墨客随意躺在桃花树下,善解人意的阳光,照在他身上,仿佛轻盈的棉被,给他温暖。
无数花瓣,害怕他寂寞,悄悄地落下来,落在他的脸上,栖息在他的衣衫里。带着桃花喷鼻香的梦,最喷鼻香甜。他每天沉醉个中,从不孤单。桃花开了又落,春去秋又来,花前花后,都有墨客的身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陪伴他的,唯有这漫山遍野的桃花。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去世花酒间。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躬意为服从、屈从。墨客不愿意鞠躬车马前,不肯在王侯将相面前低头,更不愿服从于权势。这正是唐寅的风骨。为此,他甘心过清贫的生活,与桃花为心腹,以美酒为伴,哪怕老去世在桃花树下,也无怨无悔。
众人都倾慕富朱紫家,住在高楼大厦,鲜衣美食,日常活动常有人伺候。绫罗绸缎司空见惯,山珍海味成了家常便饭。出行有华美的马车,骏马奔驰在繁华的街道上,道路两旁的人纷纭投来倾慕的目光。富朱紫家的马车,所到之处,尘土飞扬,马儿奔跑得飞快,转眼便没有了踪迹。
可是,墨客却不倾慕。比起荣华富贵,他更渴望自由。官场繁芜,伤神劳心。公务的繁杂,势必日日操心劳累。他们的生活,哪里比得上自己酒盏花枝的诗意?他的生活,是多少人梦里的桃源?苏州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奔波我得闲”。这四句诗,墨客用辩证的不雅观点看待贫富。在平凡人眼里,富贵之人高高在上,其地位之高,与贫贱者比较,好比天地之间的差距,遥不可及。
同样,贫贱者的清闲,与车马内富贵者的劳累,也形成了光鲜的比拟。有钱难买一身闲,隐居的唐寅,有凡人难以企及的境界。试问,天下还能有谁像他这样洒脱呢?不为俸禄折腰,安于清贫。
豁达的唐寅,从不端着文人的架子。他拿得起,放得下,在他看来,诗画是他辛劳创作出来的,以此换取生活费,天经地义。不清高,正是他的名贵之处。早在1499年,二十九岁的唐寅,就曾在一首诗中,表明自己的心志。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种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不法钱。短短二十几个字,却是他真实的心声。
那一年,唐寅在科举考试中一举取得解元,但是却受到连累,被革去功名。后来,虽然冤案得以平反,朝廷却只给他安排了浙江小吏的官职。孤傲自傲、年轻气盛的唐寅,岂肯屈就?深以为耻的他,推掉官职,成为一介布衣。
回到家中的唐寅,并未得到家人的安慰,而是持续遭受冷遇。在他三十岁那年,夫妻关系越来越紧张,面对妻子的责备和埋怨,想到往后的生活会越来越难,万不得已,唐寅休妻,给妻子自由。
任何朝代,没有物质根本的支撑,都寸步难行。以唐寅的才华,他本可以轻松过上富贵的生活,但他一身傲骨,不肯服从,宁肯卖画度日。三十岁的唐寅科考失落意,不肯屈就小吏,心情万分忧郁,回到家里,等待他的不是妻子的抚慰和鼓励,而是无休止的求全谴责。万不得已,他只好休妻,还妻子自由,不再跟自己过苦日子。
妻子走后,接连遭受打击的唐寅,一个人外出旅行,游览山河,放松心情,广结天下好友。表面的天下很精彩,但究竟不是久留之地。三十二岁的唐寅,回到了故乡。家中,等待他的,不是温暖的问候和关怀,而是弟弟一家的冷眼。万不得已,三十三岁的唐寅只好与弟弟分家,从此,他孤单地行走在人间间,内心却无比复苏。
“众人笑我忒疯颠,我咲众人看不穿。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后面四句诗,既是对全诗的概括总结,也是他的人生态度。社会上很多人嘲笑他疯癫,从来都很复苏的唐寅,却对这些不公正的评价一笑了之。他笑天下人,看不透世间百态,看不穿人情光滑油滑,更看不懂他的心。
五陵豪杰墓,指汉代的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这五个汉代天子的陵墓,均建在长安。曾经风光无限、气吞山河,一呼百应的帝王,如今的墓前,无花无酒,谁还记得他们曾经存在过呢?多年前,那些富贵之人聚拢的地方,如今都成为了耕地。
真实的唐寅,绝不是影视剧里那样的荒诞、无厘头。虽然他和徐文长同时被视为狂生,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他所处的时期。他是一匹千里马,却未曾碰着伯乐。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全才,才华却被扼杀。
唐伯虎点秋喷鼻香的故事,只是后人的杜撰,真实的唐寅,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几百年来,唐寅的形象,一贯被误解,很多人以为他玩世不恭,只知道游山玩水,流连于青楼,狂傲落拓不羁。
谁也未曾想过,真实的唐寅,内心像月光一样纯洁通亮,性情像桃花一样,自始至终对生活充满激情亲切,他的生活一贯是充满诗意的。在当时的时期,众人追求富贵安逸,他却能抛下这统统,在苏州郊野自建一所精神家园,是多么的难能名贵。
唐寅的这首桃花庵,以自述的办法娓娓道来,层层递进,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美妙绝伦的桃花坞风景图。桃花之美,从《诗经》的《桃夭》开始,历朝历代的墨客,写过无数诗篇,但是像唐寅这样钟爱桃花的墨客,却不多见。
唐寅内心的情绪,宛如山间流淌的清泉,溢满字里行间。自从陶渊明写过《桃花源记》之后,桃花便有了避世隐居的隐喻,聪明的唐寅,也不例外。他的诗中,他所居住的桃花坞,正是别人梦想中的桃源瑶池。
你看,他的笔下,桃花盛开时,花开烂漫满村落坞,风烟酷似桃源古。他深爱自己的草屋,深山中的小溪,把这些都写入诗中,草屋柴门无点尘,门前溪水绿粼粼。中间有甚堪图画,满坞桃花一醉人。
唐寅作为天才的画家,却不被当时的社会理解,天下之大,却容不下他。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坎坷生平,潦倒穷困,五十四岁时英年早逝,让人扼腕,令人嗟叹。他的悲剧,是时期的悲剧,是当时有志向、有骨气的读书人共同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