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什么是格律诗?

“格律”在很多人的眼里只是一个词汇,实在不然,它最大略的理解是格式和韵律。
而对付它的存在,有人知道也有人不知道,还有人想当然的以为写古风就好不须要什么格律。

实在也不然,写古风可以不须要严谨的格式,但是必须要有韵律。
而“韵”最大略的理解是韵脚,也便是押韵,不管是律诗还是古风,押韵是必不可少的。
而“律”则是律动,是抑扬抑扬的乐动感,也便是层次分明的美感,这一点也很好的诠释了“文不喜平”的观点。

“永明体”的涌现,以清新流畅的风格纠正了晋以来诗的措辞过于艰涩的弊病,对格律诗的形成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经初唐的定型再到成熟以至盛唐的顶峰,在格律上不断完善,这才让我们这些习者有章可循。

在诗词的初期至盛期,诗词的外扬形式并不是本日的诵读,而是吟唱。
当然,吟唱今已少见,乃至濒临“灭绝”,这一点绝不夸年夜。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音乐是须要有乐谱的,实在诗词也是,而不同的无非曲直谱和格律。
由此可见欲习古风,律是必不可少的。
至于想要有更进一步的升华,也不过是“格律”齐修,不仅要认识格律、节制格律,还要做到在利用时也能游刃有余。

一丝浅绣说格律给热爱古典诗词的你系列一

实在格式和韵律并不难节制,尤其是格式。
不管是绝、律还是词牌,这些格式百度上都有,无非是花些功夫。

对付习者而言,有了格式和韵律做基石,就算是完成了“格律诗”的雏形。

第二课:如何写好格律诗?

第一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格律诗,也知道了“格律”存在的意义。
现在就来说一说:如何才能写好格律诗。

其实在很多人看来,格律的存在,在某些时候即是笔墨的枷锁。
由于某些时候的某种情绪的溘然来临,把笔墨草草而就,并认为当时笔墨的排列便是“心声”,但是为了迎合“格律”,又不得不改动笔墨的排列顺序,而改动之后就会创造失落去了“初心”,润色的痕迹也比较重。
这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尤其对初学者,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我也遇见过,如何尽可能的避免笔墨被“绑架”。
现在就说一说码笔墨时的态度:不要让情绪“先入为主”要试着让情绪契合格律,让格律融于情绪,这样在感不雅观上才能达到“净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格律诗,并不是把笔墨按照格式码在一起,而是要把格式上的笔墨营造出想要表达的情绪、意境。
所谓情绪,无非是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这些是笔墨可以表达出来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常见的“打油”的较多,与其称作诗,还不如称作“顺口溜”更贴切。
这就解释了问题的根本,便是这些笔墨的排列,只能达到“表象”没有深意,也便是太浅不耐咀嚼。

要想写好一首好的格律诗,除了前面提到的情绪和格律的契合以外,还要在起承转合高下工夫。
写景或写物,起句总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可以以所见、所思、所想入笔,可以平,也可以奇,还可以险。
建议初学者用平,奇、险虽好,碍于“度”不随意马虎节制,正所谓“曲高和寡”。

现在来说承句,承,要自然、要顺势、要从容,要做好起句的后盾和支柱。
不能天上一句地上一句,让人不知所云。
若起句见景,承句就要细化景致。
可以由远及近,也可以由近及远,还可以由隐到现……若起句写物,承句就要突出物的特点。
就像画,先勾勒出轮廓再素描。

再来说转句,转,一定要荡开,要浓墨重彩,就像给简笔画图上颜色,要色彩分明。
不能拖泥带水,也不能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收不回来。
好比过山车,有冲击吗,有,但是要在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末了说结句,我认为好的结句便是“眼睛”,古语云:“画龙点睛”不外呼是这个道理。
结句,或是小家碧玉,或是大家闺秀,真实的情绪总要在结句上流露出来,我把这个称作“诗眼”。
当然“诗眼”也不拘在一首诗的什么位置,只要有,便是好诗,但是对付初学者,就写绝句而言,想要在前三句埋下诗眼,不是件随意马虎的事,以是在结句高下工夫就显得尤为主要。

末了以五言绝句为例,附拙作一首。

小寒夜逢雪

小寒惊白雪,

梅竹斗精神。

生就本无为,

只教天地新。

第三课:咏物绝句之起句

在第二节课,笼统的理解了格律诗的起承转合,这节课就详细的说一说绝句之起句。
关于起句,写景、咏物的入手腕各不相同,有陈铺的也有拟人的。

先说一说咏物的,要说咏物的绝句,我喜好贺知章的《咏柳》,这首诗在小学的教材上就有,也是我们比较熟习的。
《咏柳》的起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便是以拟人法入手。
一个“妆”字,作者就把柳树拟人化了,彷佛一个精细的女子,纵使千娇百媚,也离不开一个“妆”字。

看似很平的起句,因一个“妆”字反而显得凹凸有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景象也是个十足的美人而不但是一棵柳树。

同样是咏物,我还喜好王冕的《墨梅》。
首句:吾家洗砚池头树,起的很平,却不是铺陈,而因此“洗砚”二字开门见山的形式细化了墨梅的渊源,突出了作者的个性,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李峤的《风》,也是我喜好的。
首句:解落三秋叶,没有铺陈,单刀直入,“解落”一词直接以风的特点拾笔,本是难以捕捉的自然气候,却被作者植入了灵魂。

从以上的绝句我们可以看出,要想作品不被俗流淹没,在首句就不要流于俗套。
陈铺也好拟人也好,首先要有精气神,哪怕是在一个词或一个字上用“心”,都有可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末了以七言绝句为例,附拙作一首。

《柳》

醉倚东风弄晚晴,

引来莺啭二三声。

销魂犹是灞桥上,

一曲相思万里程。

第四课:承句的浸染

不管是律诗还是绝句,承句的“好坏”都会直接影响整首诗。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若承句太低,就托不起来起句。
若承句太高,首句就随意马虎落白。
这一点在第二课的时候提到过。
其次:承句,要顺势,像溪水一样源源不断,缠绵且流动;要刚柔并济,要能托得起首句引得出下文,像缰绳一样,要有束缚,有逻辑。
反之,或高或低都会显其突兀,诗文就会天马行空。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东风。

这首七言绝句的承句,因此流水的办法,缓且柔,顺势而为,这种层层递进的手腕,既是铺陈也是埋伏。

第五课:如何写好转句

我们常见的转句有以下几种类型:景转物,景转情,情转景,情转物,近转远,明转暗,朦胧转清晰,今转昔,忆或幻转实,不分远近虚实一笔荡开等等。

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便是景转情的手腕。
以杨柳的颜色,把又是一年春归人未归的哀怨表达的淋漓尽致,更进一步陪衬出了盛景伤情的画面。

我们比较熟习的另一首:

志南的《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以情转景,以情入景,通过“我”与自然的相融,表达了墨客对生活的激情亲切。

还有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上苍。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以近向远,其妙处在于:远,而目可及。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的第二年,作者回到草堂后而作。
经由动乱,规复昔日的沉着,此时的心情就像这春景一样是明快的。

韩愈的《早春呈部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就属于转句荡开的手腕,是今人多用的手腕,也是最常见的手腕。

第六课:结句该若何写

个人认为:结句乃点睛之笔,这一点在第二课也提到过。
就像第上节课讲过的“绝胜烟柳满皇都”不管前面铺陈的若何好,转的若何妙,都是为了这一句做伏笔,都是为了能更有效的衬托出“皇都”的奇景。
整首诗也因此句到达了高潮。

我们现在常见的一些当代作品,平淡无奇的多,能把读者带入诗境的少之又少。
无非是由于结句的力度不足,托不起全诗。
也便是伏笔太轻,诗眼不明。
我们知道:一首绝句,或七言或五言,都是经由无限的压缩,每一个字都要像文臣武将一样,要落到实处,不能虚置。
如果前面没有伏笔,也没有警句,就要考虑在结句上出诗眼,反之必将流于俗。
这一点第二节课也提到过。

在结句能干的古人作品也有很多,个中这两首是我比较喜好的。

元稹的《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王冕的《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第七课:如何写好绝句

通过以上几个课时的分享,大概我们能按照七言或五言的绝句格式把笔墨码出来,但是能不能称作绝句,是不是首合格律的绝句,还不好说。
要写好一首合格律的绝句,除了格式以外还须要有太多必要的成分组成。
尤其是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合掌、倒装、四平头、平腰、三平尾、孤平、三仄尾(失落替)、尾平、撞韵、挤韵、诗家语等等。

姜白石云:不知诗病,何由能诗;不不雅观诗法,何由知病?

(一):合掌,多指起句和承句或转和结句,高下句的意思重叠,也有涌如今一个句子中的。
在许多习作中这样的问题也是常见的。
比如:冰轮、玉轮,大雁、飞鸿,类似的还有太多,为了平仄需求,又以为难以取舍,以是就堆在一句中,或是堆在高下句中,这就叫做合掌。
凡涌现此类瑕疵作品的作者都是非常“

(二):倒装,有的在整句,有的在字或词,古人虽有前例,但是古诗里涌现的倒装都是合乎逻辑的。
而我们常见的习作并非如此,有的作者是出于虚假的目的,有的作者是为合“格律”而又词穷,若是后者还有情可原,建议前者在虚假之前先要推敲如此倒装是否合乎情理,别到头来只是“东施效颦”。

含有倒装句的古诗杜甫的《日暮》我比较喜好。

牛羊下来久, 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宅。

石泉流暗壁, 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 何须花烬繁。

个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这两句词序故意错置,如按句型顺序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
“意思是,清冷的月色照满山川,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晶莹欲滴。
意境是多么凄清而清洁!
给人以凄凉、烦闷之感。
词序的错置,不仅使音调更为铿锵和谐,而且突出了“石泉”与“草露”,使“流暗壁”和“滴秋根”所表现的诗意更加奇逸、浓郁。
从凄寂幽邃的夜景中,模糊地流露出一种迟暮之感。
还有杜甫的《暮春陪李尚书、李中丞过郑监湖亭泛舟》

海内文章伯,湖边意绪多。

玉尊移晚兴,桂楫带酣歌。

春日繁鱼鸟,江天足芰荷。

郑庄来宾地,衰白远来过。

“春日繁鱼鸟,江天足芰荷”此句是装句。

正序应为:春日鱼鸟繁,江天芰荷足。
再有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景象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个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也是倒装句。

(三)四平头,以五、七言绝句论,指每句的第二个字的属性,都是名词、副词、动词等等,皆为四平头。
比如:月、花、天、地 将这四个字分别用于第一、二、三、四句的第二个字,是四平头。
以五、七言律诗论,将上面的四个字分别用于颔联和颈联的第二个字亦是四平头。
平腰,如上,不同的是同属性的字分别用于中间位置。

(四)三平尾,这一点颠覆了新学者的不雅观念。
为什么这么说?大多数老师为了方便,在讲格式的时候都会讲二四六分明,一三五不论,以是才有了三平头的泛滥。
事实证明:二四六可以定格,但是一三五的五不可以不论,要因势而为。
例如:中平中仄中平平,第五个字在格式里虽然是“中”字,但是不能可平可仄,而必须是仄,否则便是三平尾。
再者:中仄中平中仄平,第三个字或第五个字必须定一个,否则便是孤平。
还有可能涌现的一种,是在转句上的,也便是白脚位置:中仄中平中仄仄,第五个字必须定为平,反之则为三仄尾,亦称(失落替)。

(五)尾平,指韵脚,且押平韵的韵脚。
如押平韵,无非是阴平和阳平,为了调和格律,阴阳互补最佳,若都押阴平或都押阳平皆是三平尾。
比如:东、风、空 分别用于同一首作品的韵脚便是三平尾。

(六)撞韵,在转句,(不用押韵的句脚也便是白脚,绝句的第三句)尾字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这便是撞韵。
挤韵,在韵脚用同声或同韵母不同声的字。
比如:花和华,家和加,情和清,明和鸣等等。
把这些同声或同韵母的字分别用于同一首作品的韵脚,便是挤韵。
古人有此类作品,然多是“活韵”。
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东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脚处的“岸”与韵脚“间、山、还”都为安(an)韵,撞了韵。
但作者在第四句用“照我还”,把诗句做成“活韵”了,肃清了“撞韵”之伤。
实在这首诗不但撞韵,还挤韵。
诗中“江南岸”便是范例的挤韵。
然作者在白脚用“岸”字,由于“岸”字是浅意开口音字,以是这首诗也让人觉得不到撞韵、挤韵的伤。
由此可以看出,写诗涌现撞韵或挤韵,不是大略地说许可或不许可的。
要看作者有无博识的笔墨功底和驾驭能力,是否能把“去世韵”做成“活韵”!

(七)诗家语,诗家语是墨客“借用”一样平常措辞组成的诗的言说办法,措辞一经进入这个模式会发生质变。

(1.)蕴藉

诗至宋朝,墨客们便开始故意识的去总结归纳诗歌创作的履历。
最初的“诗家语”便是由王安石提出来的。
沿袭至今诗家语已形成了两个观点:古人,教你若何创作,而当代人则须要若何读懂一首古诗。
在“墨客和诗”泛滥的本日,有太多是“附庸风雅”的,这些所谓的“墨客”还没有理解“陈”就急着“出新”,下笔晦涩,且持故作博识的姿态。

首先,诗家语是蕴藉的,例如岑参的

《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

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

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期。

东谿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不说家里怪我还山迟,却说杜陵叟怪我,还是遥传,由此可见诗家语的蕴藉。
钟惺认为,唐墨客岑参的这首诗利用了文学家的夸年夜手腕,实乃惊人之笔,千年来只有作者和谭元春懂得。
钟惺批:‘此诗千百年来唯作者与谭子知之……”谭元春批:“不曰家书,而曰山有信,便是下六句杜陵叟寄来信矣,针线如此。
”可见此言非虚,若非通过谭元春的批语,我们读这首诗,就会有些含糊,感到序言不搭后语,不知在说什么。
末四句将杜陵叟寄来信写在自己别诗中,人不知,以为岑公自道也。
忆汝之“汝”字,指杜陵叟谓岑公。
粗心人看不出,以为“汝”是指他的弟弟。

(2.)精练

诗哀求精练。
可以省去的话就不必说,阐述可以有跳动。
以此诗为例,不说写信的人怪他迟迟不回来,而借杜陵叟的口来怪他迟迟不回来。
且是借用“遥传”两字表达出来的。
杜陵叟为什么要怪他“还山迟”呢?有两个意思,一是:耕种时该回来务农了。
二是:孤独,由于他不回来,杜陵叟只好“独向潭上酌,无上林下棋”。
这句可以理解为他的家住在高冠潭边,常常一起钓鱼、饮酒、下棋,他不回来,杜陵叟就少了伴,也不想到高冠潭边的树林里去了,只在东溪的家门外躺着,对着水鸟发呆。
用极其极其简练的笔墨讲述一个富有色彩的故事,这就“诗家语”。

(3.)细腻、突出形象

例如“东溪忆汝处”,重在忆,是惦记,接着“闲卧对鸬鹚”,不说惦记得很,却说对鸬鹚躺着时的无聊心情。
溪上酌、林下棋,与现状形成光鲜的比拟,以此陪衬出更深的惦记。
想到了无人可以在林下下棋;只好独向溪上酌,无人对饮;乃至连独饮的兴趣都没有了,只好对鸬鹚躺着,这种越是孤独越是惦记的情怀,就这样一层层的递进清晰的刻画出来。

(4.)审美

和其他文学品种比较,诗的措辞最具特点:有灵魂、有弹性。
“常语易,奇语难,此乃诗之初关。
奇语易,常语难,此乃诗之重关。
”这一点也诠释了“美”的意义。
初学者,常难堪觅奇句而脑,却不知“美感”并不在奇。
熟谙此道者,不倚奇据险,而是求于“天然去雕饰”。

美感:墨客内心的诗、纸上的诗、读者内心的诗 经由这三关,融于这三关,便有了可以驾驭诗的能力。

(图文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