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76
作品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喷鼻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参考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喷鼻香气里,人们评论辩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田鸡的叫声,彷佛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习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地皮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影象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面前。
解读剖析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期经由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这一带不仅风景幽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常常来此游览。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致描述得令人悠然憧憬。接下来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想熏染,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面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下阕开头,词人利用对仗手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迢遥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村落庄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附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喷鼻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表示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 / END /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打开一往网易云音乐官方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