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便是农历的一月,也便是元月,听说早在夏朝就启用了。
古代的天子都要在一月举行大的庆典,因此取名为正月。
而且这个“正”字由于避讳,不能同秦始皇秦嬴政的字同音,以是只能读“征”的字音。

又由于正月是一年的开头,因此有很多讲究。
紧张是要讲吉利,要有禁忌,如果乱说乱动,可能就会导致一年都不顺利。
还有最紧张的,便是正月来了,春天也就到了。

古人愿望着正月,也是愿望春天的到来。
特殊是墨客们更是情有独钟,他们为春节,为元宵节,为正月,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写了无数的诗歌。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五首七言绝句。

《辛酉正月十一日,东园桃李盛开》杨万里

不雅赏五首正月的诗歌须信今春春事早江乡开岁有奔雷

千万重山见复遮,两三点雨直还斜。

行穿锦巷入雪巷,看尽桃花到李花。

杨万里正月十一日看到东园里的桃花李花开放了,因而有所感悟写了这首诗。
由于春雨蒙蒙,雨雾中远处的崇山峻岭忽隐忽现。
东风时有时无,吹得雨丝也是时直时斜。

作者对春色很有兴致,在桃李花丛中穿行欣赏。
走过桃红的“锦巷”和李白的“雪巷”,这个比喻可以说是适可而止。
但是宋朝时正月桃李就着花了,是不是那一年景象要来得早一些呢?

《凤城新年辞》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这是清朝墨客查慎行的诗歌,虽然写的是女子在春节前忙着赶做针线,但是也是为了春节时穿着和装饰,更是为了正月不再动用剪刀。
古人认为剪刀是凶器,属于禁忌之物,正月利用不是好的兆头。

诗中女子裁剪缝制的“彩胜”和“闹蛾”,这两样东西一是自己和家人可以佩戴,二是也可以作为新年礼物赠送给朋友。
它们都是用丝绸或金银彩箔绣制而成的头饰喷鼻香囊之类,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的春节和正月是很隆重的。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罗隐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唐朝墨客罗隐这首诗写的是正月立春,这个节气恰好是初七。
诗的首句用了七个数字,这是用慢镜头故意突出正月月朔到初七这个新年的节日气氛。

从本日开始冬去春来,万物复苏萌芽吐叶,大雁也从南方归来。
河里的冰凌也开始融化,鱼儿高兴地跃出了水面。
墨客不雅观察细致入微,立春之后春的气息真的是迎面而来。

《正月十五夜灯》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唐朝墨客张祜的这首诗写的是正月十五京城里的元宵节,这种热闹和民间不同,显得十分的持重高雅。
京城里解除了宵禁,千门万户灯火辉煌。

皇宫里有大型的文艺演出,宫女们行列步队整洁,长袖善舞。
那些诗词通过曲谱演唱出来,歌声婉转动听,恐怕连天上的神仙也能够领略到人间元宵夜的美好。

《癸丑正月二日》陆游

菊丛抽绿满枯荄,绕舍梅花已遍开。

须信今春春事早,江乡开岁有奔雷。

陆游这首诗写于正月初二,此时正是冬春之交,寒冷还没有完备过去,因此只有捉住菊花的枯萎和梅花的盛开,通过一送一迎来表达早春的气息。

诗的三四两句动静搭配,虚实结合,表现了对春天的渴望和赞颂之情。
相信今年的春天一定会来得更早,春光会更加妖冶。
到时春雷在天空滚动,那将是一个活气勃勃万紫千红的春天。

从上面五首诗歌绝句看来,墨客虽然角度不同,但写的正月,紧张表达的都是送往迎来,欢呼新的一年春天的到来。
须信今春春事早,江乡开岁有奔雷。
春天总是从正月开始,春天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希望。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