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朱希祖 《旅行长安日记》 整理 校注

整理解释

朱乐川整理校注丨朱希祖不雅光长安日记

先曾祖父朱希祖(1879—1944)师长西席,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
他从前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研习史学,并师从章太炎师长西席。
归国后在杭州、嘉兴等地任教。
1913年入北京大学为教授,1919年任北大史学系主任,直至1931年;这期间,还在清华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兼有教授之职。
1932年之后,先后任广州中山大学文史研究所所长、南京中心大学史学系主任。
1940年国民政府成立国史馆预备委员会,师长西席任总干事;同年被简任为考试院考选委员。

朱希祖师长西席生平与学术相终始,他险些参与了上世纪前半叶中国学界许多重大学术运动,他的生平便是一部中国近代学术史,因此,他的日记具有极丰富的史料代价。
可惜,师长西席的日记散失落不少,1932年之前在北京期间的日记,就险些散失落殆尽,201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由我父亲和我整理的《朱希祖日记》,其紧张内容只有留学日本期间的部分和1932年之后的全部,再加上北京期间的零散两段内容。

2021年,西泠秋拍有先曾祖父朱希祖师长西席《旅行长安日记》稿本一册,此日记我们只是在《海盐朱逖先师长西席著述总目》中见过标题,但从未见过原文,更遑论原件,因此也未曾收录在《朱希祖日记》中,这次是朱希祖《旅行长安日记》第一次涌如今公众视野中。
通过西泠公司,我们与嘉兴藏家苏师长西席取得联系,苏师长西席赠予我们一套图版,并欣然支持我们整理出版。
在此特向西泠公司、嘉兴苏师长西席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嘉惠学林,功莫大焉!

该日记,起讫韶光为1923年6月18日至8月16日,内容为作者与北京大学傅铜、徐炳昶、王星拱、吴法鼎、陈大齐等人,应陕西督军刘镇华之邀赴关中讲学的经由;而朱希祖与傅铜二位师长西席,除讲学外,还有参与规复西北大学的任务,以是日记中有订定《西北大学章程》、稽核校址、开会谈论等记录。
第二年(1924)西北大学规复,傅铜出任该校校长。

该日记,记录了作者赴陕讲学过程中的见闻。
作者是位历史学家,他对豫西及关中的民生和政局的记录,如当时豫西百姓的生活、旅社的环境、匪患的专横獗及其成因、陕西历任督军的交斗(如阎相文之去世因)等,自有其深刻之处。
又由于作者是位学者,此行的任务便是讲学,此行的打仗工具,紧张也是学界中人;又由于作者是位新文化运动中较主要的新派学者,以是在他的笔下,对陕西的学术环境、学界中人自有态度,如对朱佛光、张鹏一、毛昌杰等新派学者,对关洛学社中各位理学名家,其评价自有不同和分寸。

此日记记在一本“算学练习簿”上,正文42页,附录账单5页,羊毫书写(账单部分有12行为铅笔书写)。
该练习簿上还有其它条记,内容与“改造社会”有关,但不知何人所记。
由于是稿本,以是文中有作者自己所做的添加、删除、移位等笔墨和符号,也有个别明显笔误。
本次整理,除改正个别明显笔误以外,别的一无变动,对难以辨识之字,用“£”表示,其余,对日记中几位学界中的主要人物做了表明。

我深知才疏学浅,所作整理定有舛误,切希示正。

整理者2022年夏于南京

十二年五月[1]十八日

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生张之纲[2](字勉斋,陕西人)来请至陕西讲演。

二十一日

陕西督军驻京代表郭光麟(字伯勇,河南陕县人)、众议员河南王敬芳[3](字抟沙,河南巩县人)代表陕西省长刘镇华设席中心公园,宴请讲演员傅铜[4](字佩青,河南兰封人)、徐炳昶[5](字旭生,河南泌源,原唐县人)、王星拱[6](字抚五,安徽人)、吴法鼎[7](字新吾,河南信阳人)、陈大齐[8](字百年,浙江人)、柯乐克(美国人)及其夫人,余亦预列。
尚有屠孝实(字正叔,江苏人)未到。

二十三日

张勉斋携来刘督军赠品四种:一、陕西省长公署新出土之颜鲁公书《颜勤礼碑》;二、陕西各项要政单行法规;三、陕西教诲行政会议汇编;四、陕西举办各项实业章则。

二十五日

十时,偕陈、吴、徐、王、柯诸£及张勉斋乘京汉汽车动身。
过长辛店、琉璃河诸传为直皖、直奉战役沙场之一部。
段、张皆思以武力统一,而吴继之不变,其主旨以暴易暴,无怪人詈之以私斗也。
下午二时过保定。
时黎元洪新为曹锟逼走,曹锟驻保定;冯玉祥为陆军校阅阅兵使驻北京,迫黎走;王承斌为直隶省长驻天津,劫黎之总统印。
黎本傀儡,均受小人播弄,其人格亦无足取,故国人不为之惜,惟劫夺相寻,置总统如弈棋,弃置随意。
徐世昌、黎元洪皆为造孽总统,皆造孽迫走,曹欲继之,亦恐一蟹不如一蟹耳。
夜五时抵郑州。

二十六日

六时,至郑州城外旅社沐浴,早餐尝黄河鲤。
傅佩青之兄铭(字仲新,河南省议员)及其友牛葆忻(字武卿,河南沘源人,寄居郑州)、陈树棠(字芾村落,河南开封人)皆来会。
牛君言民国元、二年时,偶在郑州车传购地二十余亩,计每亩价银二十余元,今已涨至每亩银二千数百元。
察郑州为陇海、京汉二铁路中央交互点,将来工商业必非常发达,今陇海西路仅通车至不雅观音堂,将来至兰州或延长至新疆时,则西北物产必以此为委输地,则地价必再加增无疑矣。
九时,乘陇海铁路车西行,陈芾村落君同业至陕西。
过荥阳、汜水、虎牢、成皋诸名地。
十二时过洛阳,下午五时抵不雅观音堂。
自荥阳以西皆为黄土层,陂陀起伏,自成陵谷,北邙山蜿蜒于洛北,亦一邱陇耳,洛涧亦不过一衣带水,山不嵬峨,水不深广,徒以地属中枢,故周、汉、魏、晋、后魏都此,后人凭吊,留连不已。
高坟岧峣,似皆为骨董商贾发掘,年来后魏碑志出土甚多,中外人士不惜巨金购买,盖有以褒奖之也。
惜不为学术的发掘,致古物古器半不知其出土所在,骨董商所深喜考古学家所深恶也。
洛阳以西至渑池等处,方有石层山谷。
河南西部诸山,其民尚有穴居者,自荥阳以西触目皆是。
闻河南朋侪言,穴中冬暖夏凉,以故贫民固爱居,即富者亦每构一二处以为别庄,非全属野蛮未进化之故。
这次康有为赴洛阳,深讶居民未脱穴居陋习,以为失落望,亦未尝深察云。
案:某友之言固亦有理,然居民因陋就简,恃天然而不恃人力,则亦为进化之一阻力矣。
六时,住不雅观音堂大旅社,屋宇浅隘,秽气薰人。
对宇有大金台,亦一旅社。
吾国好大之心、作伪之习到处流露,试一旅行各地,则各处有大学校,有大旅社,蒙马以虎皮,以迎合民气理,不务实在而务其名,此亦吾国之最大缺陷也。

二十七日

仍住不雅观音堂大旅社,因同行人多,驴车等不能备齐,故不能成行。
傍晚,陕西督军署一等副官驻不雅观音堂办事马思骏(字金台)设席饯行。
陈君芾村落言不雅观音堂以北抵黄河南岸,其间有一大区,俨成一国,外人所不能入,因一入其内,无处购买食品,故几断绝交通。
中有土豪张姓者,俨然为此区之天子,人皆服从其号令。
区内贫苦之人,若至无以为生时,则求张姓接济,张则作一信,令其持至富人家借粮多少,言若不借给,则日后彼贫苦之人来强劫时不能保护;苟肯借给,则将来遇有劫盗,彼可赔偿,故富者愿为之供资粮,而贫者亦愿为之出去世力。
贫者不以此正道而行有为盗贼者,则张姓处之以去世刑,其法即嘱境内之人将此盗贼捕得,用夏布袋盛缚掷于黄河。
其地富于煤矿,用土法采之,极易得。
富者役使贫人开采,其分配法:成本家得其半,劳力者得其半。
现在此地煤价铜元六枚可购一筐。
有人愿包办此区煤矿者,张姓允之,惟须每筐纳铜元二枚以供彼地公用,则值三税一也。
案:河南为中国腹地而有此化外之区,然其土豪颇能保境安民,调处贫富,富者不罹盗贼之厄,贫者亦免冻馁之忧,成本家对付劳动者分配亦颇均匀,亦且自由,吾国政府对此有愧多矣。

二十八日

午前五时早餐,六时半动身。
马副官派护兵十名送至潼关,因此间多盗也。
同行者别有学生五人,共雇驴车七乘,每车两驴;驾窝子四驾,其制如小船形,当船腹处,以绳相络,便装行李,以被褥覆其上,即可坐卧。
前后各驾一驴,如北京之驴轿,然惟易轿为窝子耳。
此种交通用具实最简陋,旁边用两木如轿杠,上覆芦席如小船,而前无遮蔽风雨日光之具,盖不须木匠,土人皆能为之。
宜其设备不完,坐卧处全藉行李亦不能平,颠簸之时肠胃为之震荡,然较之驴车稍胜一筹,而尚能保存不废者,因可免撞头耳。
八时顷抵硖石,据护兵述土人言,前两小时,此处行人被盗劫失落去货色及银弊[9]约共银八百元云。
硖石为崤陵北路,波折险阻,最难堪行,忽在山巅,忽在谷底,岭腰岩腹,弯曲环抱。
山无树石,偶有榆柳桑槐,绝无松柏。
土质细而黏,硖石以东色红,其西稍黑。
到处两崖壁立,其直如削,中成一衖,车行其间,每每不能方轨;或一壁壁削,上有穴居,了望如城郭。
十二时抵张茅镇,住旅舍,食午饭。
其店腌臜更不如不雅观音堂。
午后四季半抵磁钟镇,此处离陕州三十里,以多盗,即住宿,这天行六十五里。
此镇旅舍腌臜如张茅镇,惟房屋稍高,而饮食则更不及前,索大小米亦不可得矣。
此日景象甚热,而夜则有雨,甚寒,同行者有罹疾矣。

二十九日

雨,午刻才行,途中小雨凉风,身坐驾窝子中,前无遮蔽,寒苦殊甚,衣被半为水湿。
四季抵陕州城外,涧水如带,石卵累累,绵延二三里,山腹水涯,弥望皆是,大者如砥,小者如拳,而无甚小者,五彩斑驳,深可玩赏,有纯色者,有青色而红花斑者,有绿色而白花斑者,有赭色而绿花斑者。
其纯色者,如猪肝,如白石,如水晶,经雨之后,采色更觉光鲜,惜不能拾取数十种,为之以色以斑分类,而著为一谱也。
五时半抵桥头沟,其旅舍即清慈禧太后及德宗于庚子蒙尘时所驻行馆,土墙板门,形制甚陋,然廊庑照墙亦粗备云。

三旬日

雨霁。
因傅佩青病,八时半动身。
二时抵灵宝县午餐。
四季半动身,五时抵函谷关,九时抵达紫营住宿。

七月一日

上午五时动身,八时过阌乡县,十二时抵槃豆镇午餐。
二时动身,七时抵潼关,住潼关高档小学校。
潼关县知事张钟鼎(字灵涵,长安人)来会。

二日

上午游潼关城,自北门上城头,至西门下,至潼关县署答拜张知事。
午刻,镇嵩军第一师师长憨玉琨请食午餐,至其署。
二时乘汽车动身,行二百四十里抵临潼县,住骊山下华清宫故址,今名环园,俗名宫园。
浴于华清池,名莲花汤。
临潼县知事周仲甫来会,赠县志。

三日

上午六时浴于杨妃池。
八时偕王抚五、徐旭生、张勉斋及陕西督军署招待员张秉洁(字莲波,四川名隐士)上骊山。
登西绣岭第三峰,有老君殿,其像为玉石所雕琢,外涂以泥,以避多欲者之目。
殿西山坡有隋炀帝石马槽。
又上第二峰,有老姆庙。
又上第一峰,为周幽王举烽火处,俗名杨广插旗处,此为骊山最高峰,自山麓至此,土人云八里。
二时回环园午餐,小憩。
五时偕王、徐二君至临潼县署答拜周知事,至劝学所不雅观魏造像三大石,至高档小学校不雅观魏元苌《温泉颂》,皆周知事勾引,并聆其论陕西军队现状及财政环境甚详。
周为湖北应城人。
七时半回园,浴于太子汤。

四日

上午八时偕同人及周知事谒始皇陵,离临潼城约八里。
陵大三顷,高如小山,陵之四周为陵户开垦为田,垦出陵中旧砖瓦,整者已多出售,残破者堆于陵隅,余检其残瓦当二片,有花纹。
十一时乘马回临潼,拟游东绣岭石瓮寺,不雅观烽火台故址。
已入其山麓,尚离五里,因日方中,热甚,未携热水壶,余人皆先归,惟王、徐、张三君与余尚鼓勇拟上。
渴甚,购村落夫沙果叶汤解渴,饮之甚甘。
十二时回园午餐。
三时乘汽车动身,四季半过灞桥,望汉文帝霸陵,又过浐桥,入东郭门,陕西教诲厅长景志傅[10](字岩徵,富平人)等来迎,入八仙庵不雅观唐代黄杨二株。
旋入长乐门,住西北城第一中学校。
长安县知事王文同(字书樵,河南武陟人),政务厅长郭涵(字芳五,河南孟津人)等设宴,于校内晚餐。

五日

八时,陕西督军兼省长刘镇华(字雪亚,河南巩人)来会。
刘君旧为保定师范学校求学,后在北京法政学校毕业。
民国初元,组织镇嵩军起身,人颇好士,陕西有名之士皆网罗于两署。
时请同人拟定讲题,先登报端。
余即拟五题:一、文学之势力,二、新史学之趋向,三、考古学与史学之关系,四、法家之历史不雅观念与统一奇迹,五、司马迁之史学。
午后一时,偕王、陈、徐、张及旧徒北京高档师范学校国文部毕业生米登岳(字峻生,蒲城人,现为陕西省视学员),游城南慈恩寺大雁塔(慈恩寺为唐玄奘译经之处)、荐福寺小雁塔(荐福寺为隋炀帝潜邸),望曲江乐游原诸古迹。
回城过鼓楼,不雅观“声闻于天”四大字,俗传武则天书。
据景岩徵言,此四字乃左宗棠之书办所书,左初以为不佳,自书易之,乃书数十次,皆不及,始大服,仍用之,终生与共事,亦一趣史如斯。
五时赴刘督军宴,至省长公署,陕西省主要军政主座及士绅皆陪席,七时回。

六日

上午雨。
实业厅长刘宝濂[11](字楚材,洋人[12])、教诲会会长刘星涵[13](字养伯,岐隐士)来会。
午后雨歇。
偕王、徐、米三君至南院门旧书铺购地方志及旧书,各书铺皆无善本书,甚失落望。
四季回。
景教诲厅长率教诲界数十人公宴于校,以表欢迎。
陕西宿学之士如张鹏一[14](字扶万,富平人,著有《汉律考》)、毛昌杰[15](字俊臣,长安人,原籍江苏江都,£于经学)等,与谈甚欢。
晚七时,张丙昌(字午中,鹏一子,省长署科长)来谈,言省城内人口约二十万,回教人占其四万,回人在城内分七寺十三坊,倡乱往后不许在城外居住,不准买田地,只治工商业,省城以外,回人当时屠戮甚多,余皆逃入甘肃新疆云。
惟问之他人,则云省外尚有回民,尚待调查。
张又云陕省自古以来碑甚多,其石皆出于富平,甚坚致,外省刻碑亦至其地采买,故产石之山以铲入十余里,殆已经由数千年之采纳云。

七日

上午微雨。
七时半讲演《文学之势力》,听者二百余人,女士数人,绅耆老宿如张鹏一等亦来听讲,此甚可钦佩,九时讲毕。
午后大雨,偃卧安歇。
夜与同人谈老子哲学,甚快。
有人送讲演笔录来,乃与余意多有不合者,乃为之重作,成半篇。

八日

上午晴。
偕王、陈、徐、吴、米游碑林,不雅观唐石经及景教碑,及颜、柳、欧阳、徐浩所书碑。
族祖朵山公[16]所书《程子四箴》并楹联、乡先辈吾德涵[17]所书《心经》皆刻石于碑林。
周览既毕,乃至石本肆订购碑数十种。
又谒孔庙,见壁上所悬七十二贤像,系杭州学宫所刻;其外又悬历代帝王像二种,一为有正书局影印藏于紫光阁者,一为袁克文(未知是否)影印为唐阎立本所画藏于清宫者,这次清宫失落火,已焚去矣,归京时拟速购影印阎所画者。
午刻回寓。
下午续作《文学之势力》讲演稿,客来,时作辍。
夜,景岩徵来谈,言《王圣教序》翻刻者七十余种,惟碑林为真,余碑皆然,惟经时既久,字稍漫漶,而翻刻者反有丰神,染旧出外,各省人士不知者,反以为宋元旧拓云。

九日

晴。
上午《文学之势力》讲稿成。
午后安歇,写日记。
傍晚,刘督军邀至督军署夜宴。
闻此署为新署,冯玉祥督陕始迁入,在明为秦王府,在清为满营。
光复之际,陕军因满人凭城恪守,乃攻破之,屠戮满人甚众,生者皆亡命满城外。
旗人房屋拆毁殆尽,旗人稍有流落在此无力逃出省外者,则经营小商贩而已。
满城为旧王城,砖甚坚固厚大,城内清代已无房屋,仅为满军驻防操演之场。
冯为督军,乃拆王城砖营造督军署,形制朴实虽其特色,然毁古迹以便己,亦一罪也。
登城四望,百里内外,尽皆入目:南望终南,夕阳反照,烟霭苍翠;东顾骊山,西眷渭水,诚胜瞩也。
夜宴后,赴易俗社不雅观戏剧,演《双锦衣》全本,为陕人自编改良剧本,布景颇多,然不脱传奇主义,离当代新戏剧程度尚远。

旬日

上午,客来谈天。
午后,偕米登岳君至旧书坊购陕西地方志数十种。
傍晚,赴张叔冶家晚餐。
(叔冶,名镕,河南人,其长兄名钫,字伯英,民国初元曾为陕西副都督,镇守潼关)

十一日

上午,百年先回京。
十一时,景教诲厅长偕同人游清真寺,一为唐中宗时创建,一为唐天宝时创建,三时回。
预备讲演稿。

十二日

上午,讲《新史学之趋向》,购地方志三四十种。
午刻,政务厅长郭芳五请宴。
午后,至旧督军署,前督军阎相文即自尽于此。
傍晚,易俗社主人请不雅观新剧。

十三日

上午,至督署讲《法家之历史不雅观念与统一奇迹》,在署午饭。
下午,至督署城门洞(今改为窑,可以避暑)不雅观李宜之[18](三原人)所绘《陕西开渠操持图》。
李为水利局长,其所操持分为二步:第一步,规复郑白及元明旧渠道,可以灌田一万余顷;第二步,新辟一水道,可以灌田五万余顷,详所著《引泾论》。
前者预算银百万元,后者六万元,诚能实施,陕西农业不下江南矣。
四季回寓,预备《司马迁之史学》讲稿。

十四日

上午,讲《司马迁之史学》半篇。
午后,至清真寺,约拓回教各寺碑。

十五日

上午,续讲《司马迁之史学》完。
十时,至教诲厅并至教诲会,因该会会员开欢迎会,乃为之演说社会教诲,以调查陕省歌谣及盛行小说戏剧以为改良地步,且评论易俗社戏剧之缺陷,以期改良。
下午二时,乘汽车至马嵬坡,过未央宫故址、丰水、渭水,咸阳、兴平二城。
坡在马嵬驿前,其上有唐杨贵妃墓。
赋诗二章,其一云:“凄凄马嵬驿,当年驻六军。
千古空留恨,将军杀美人。
”其二云:“一曲淋铃枉断肠,河山无恙美人亡。
景阳宫井多情甚,南内空教哭上皇。
”同行者有王、徐、吴三君,及咸阳王磐城(北京高档师范毕业生)。
王抚五亦赋诗四章,夜回兴平县署驻宿,县知事赠石本数种。

十六日

雨。
由兴平动身至汉武帝茂陵,十时,雨初止。
至陵上,西有李夫人墓,东有卫青、霍去病墓。
霍墓象祈[19]连山,上有奇石,墓前有石马一,甚古,或像天马云。
十二时,午餐于墓南张姓家,乃回咸阳。
过汉哀帝义陵、平帝康陵,以日暮未上陵。
七时,抵县城,住县议会。
知事白建勋来会并设宴。

十七日

五时起食。
乘车拟至醴泉九峻山谒唐太宗昭陵。
出咸阳城,浓云四布,似欲下雨,乃改至毕原(在咸阳城北十余里)谒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陵及周公、鲁公、太义冢。
又谒汉昭帝平陵、元帝渭陵、成帝延陵,二时回咸阳。
白知事赠碑二种。
三时渡渭水,其地俗称咸阳古渡。
六时回长安。

十八日

上午,至督军署讲演《前识论》,督署参谋长范滋泽(字润芳,江苏江宁人)代表督军来陪。
下午四季,张霁若、孙剑泉二君请至图书馆夜宴。
午刻,文献征集处请宴。
张鹏一(字扶万,富平人,著有《汉律考》《河套志》等书)赠书数种。

十九日

上午,至督署讲演《老庄哲学中之认识论》。
下午,至南院门购地方志。
傍晚,督军及宦海主要人物请宴于图书馆并拍照。

二旬日

上午,王、徐、柯三君先回京,十时出发。
商务印书馆经理庄澄东(字小瀛,浙江镇海人)来会。
下午,整理书本。
灯下写日记。

二十一日

雨。
上午,与傅佩青谈天。
下午,景志伊[20](字莘农,富平人,教诲厅长景志傅之兄,现省参议会秘书长、省长公署科长,预科《陕西通志》)赠自画山水一轴,并题二绝云:“高论人才出钓屠,不缘升降后来无。
入关百一诗酬罢,新见多能秀水朱。
”“右丞题后诗难道,太乙峰回色自苍。
为写一泓秋意思,垞南垞北读书堂。
”跋云:“太乙汤峪旁景正如此,癸亥夏中欣接逷先师长西席,相见恨晚,辄赋奉赠。
”夜,景岩徵厅长来谈天。

二十二日

上午雨。
作七绝二首。
下午晴。
至南院门树信堂购舆志八种,并至商务印书馆答拜庄君。
又托第一中学校庶务科寄书六十包至家,代百年寄书十二包。
得家书,知百年母夫人逝世。
傍晚,偕傅佩青至法政学校(旧为关中书院,基址甚大,其后院今为教诲厅)及第三中学校(校地约一顷余,甚广大,旧为贡院东部),为选择西北大学校舍也。
夜,续作七绝二首,并为四首,以酬景莘农。
其一云:“多能自愧朱鸿博,高论自惭许子将。
为慕关中饶古迹,天教重逢入咸阳。
”其二云:“三秦分割自成区,都尉何人为策图。
眼底英才起耕筑,休将空过绕朝庐。
”其三云:“迢迢泾渭自分流,鉴水知心迥不侔。
我欲濯缨君莫笑,君须揽辔我何求。
”其四云:“秦中山色最依依,却恨函关锁翠微。
多谢辋川诗画笔,为我写取载将归。

二十三日

晨,张扶万来,赠汉瓦一。
偕傅佩青至职业学校(校长张思忠,字荩丞,兴平人,家住茂陵霍去病墓东,前日饭于其家)及城外西南隅甲种农业学校(凤翔第二中学校因避匪暂附于其内),并至实业厅(厅长刘宝濂,字楚材,洋县人)。
下午,写诗四首,送至景莘田舍。
傍晚,刘督军请至易俗社不雅观剧。
至夜半二时始回。

二十四日

上午七时起,饭后阅《王莽传》一卷,午后又阅半卷。
古董商携秦汉瓦当并古镜一,上镌“长宜高官,位至三公”八篆文。
购瓦当七块。
傍晚至景莘田舍,不遇。
又至张扶万家谈天一小时;不雅观秦砖一,长约今尺一尺二三寸,阔五六寸,厚三四寸,砖上有小方印篆文二,出秦始皇陵;并承赠秦砖拓片二,“加[21]气始降”瓦当拓片一。
这天,段绍岩赠隋仁寿元年岐山凤泉寺舍利塔铭拓片一。

二十五日

六时动身赴三原县讲演,傅佩青、张勉斋、蔡疆丞、王霆宣同行。
出长安北门三十余里渡渭,谒汉景帝阳陵。
其东又有一陵,相去里许,以时匆匆未能走谒。
又三十里许渡泾,泾水南[22]为泾阳,地有泾阳塔,高十三层,可以登临远眺。
又二十余里至三原,已七时矣。
入城至渭北中学,校长郝梦九(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勾引至北城工业学校住焉。
此校旧为宏道书院,基址甚大,为明代王氏所创云。

二十六日

上午,工业学校校长范克立(字卓甫,三原人)、师范学校校长张用章、公立中学校长韦焕章(字文宣)、驻三原陕西陆军第一师步兵第二旅长田玉洁(字润初,富平人)来会,午刻,设宴接待。
下午,田旅长派人引至清麓山正谊书院,并晤张衡山及其弟子三十余人。
(此书院为现今陕西讲理学之处)又至半耕园(俗名唐园,旧属刘氏,今为九县公园。
盖此九县以三原为中央,东至高陵、富平及临潼、渭南之渭北[23],北至同官、耀,西至泾阳、醴泉,皆为胡景翼势力范围,今归田氏节制,俨同独立,县知事皆为其所派,钱粮皆为所收取)、补园,均在东里堡城外。
六时,设宴于唐园。
七时,反三原。

二十七日

上午,三原学界及田旅长开欢迎会于南城师范学校,莅场演说。
午刻,田旅长设宴于司令部接待。
下午,游三原东关吴园。

二十八日

上午,至师范学校讲演《前识论》。
与张勉斋至城隍庙旧书坊。
午后与人谈天,阅《王莽传》一卷。

二十九日

上午,演讲《中国人种略说》,至旧书坊购书七种。
午后与人谈天,阅《王莽传》第二卷。

三旬日

上午,讲演《文学之势力》。
三原学者朱佛光[24]师长西席来会,师长西席年已七十一,而讲学以新为法,且谓现在讲学,当以欧战往后为标准,其弟子有井勿幕、于右任,而师长西席以为已旧云。
下午,阅《王莽传》第三卷。

三十一日

上午,讲《新史学之趋向》。
午后与人谈天,阅《汉书·元后传》。
傍晚,闲步北城西部,过李卫公故宅,及三原故家旧宅,如王、贺等家。
其门上及墙上皆悬匾额,书其官衔及略历,可以见古代阀阅之式云。

八月一日

上午,讲《法家之历史不雅观念与统一奇迹》。
午后,至渭北中学参不雅观,并与吴庸(字伯坚,三原劝学所长。
其人曾在上海中国公学求学,后从军于山东。
坚苦刻苦,夏衣布袍,不苦溽暑,冬衣夹袍,不苦寒冷,饮食动作,皆以克苦为的。
谓人之卫生,皆从悲观着想,无有从事积极方面磨炼身体以任艰巨者云)辩论“前识”,纵论《易经》。
吴颇深染“前识之学”不能自拔,因规劝其以科学方法研究精神科学。
四季,三原学界请讲音韵学,为之讲小时[25],听者颇踊跃。
[26]

二日

上午讲《中小学国文教授方法》,讲毕,全体拍照。
午刻田旅长设宴饯行,同座者有许、李、牛、二张五理学家。
十时回城北工校,河南孟津许鼎臣[27](字石蘅,管理学,陕督请其讲《大学演义》[28],尚留辫发)、巩县李惟人(字允升,曾官蓝田知事,不坐轿,其坚苦颇胜吴庸)、蓝田牛梦周[29]、兴平张晓山[30]、张衡山(三人皆关中理学名家,牛在蓝田讲学,其服制道冠释袍儒带;二张在青麓讲学,衣普通衣而冠儒冠,上有八卦,亦类道家。
三人皆束发)亦来校。
下午,调集三原学界来听五师长西席讲演,其所讲类多理学常谈。
牛师长西席赞颂唐虞三代,谓泰西学术以新为善,吾国唐虞三代,其美无以复加,故以古为善,颇招学界之反对,谓阻碍新机,行动怪诞,为学校之污点云。
夜,三原学界中有来责问是否北京学界特来此提倡理学,果尔则甚为遗憾。
余答以非我之意,且亦不附和此举;成此举者乃傅君之意,且督军征此五人,将设关洛学社,以联结感情耳,此乃政治浸染,与学术无关。

三日

上午五时自三原动身回长安,取道高陵,四十里至高陵县城,二十里至渭桥,渡渭水,向西涉灞水,六时半至长安。
夜浴身早寝。

四日

天热甚,上午至督军署城门窑避暑,四季回第一中学。

五日

天仍热极。
佩青接家书,谓北京热甚,恐路上中热病,故暂缓行期。
午刻,至张伯英家窑避暑。
四季,商务印书馆经理庄君请至曲江春宴会,六时回校。

六日

天仍热。
第一中学太闷,搬家旧督军署,在钟楼北,前清为巡抚衙门,有《巡抚陕西都察院题名记》碑,中载毕沅江苏镇洋人,庚辰状元,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到任,乾隆四十四年十仲春二十八日刘秉恬接任,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毕沅重莅任,五十年仲春十一日调任河南巡抚,综计毕为陕西巡抚前后十一年,其幕宾如孙星衍、洪亮吉、邓石如等皆住抚院。
正堂东旧有终南仙馆,饶松竹水石之胜,其东有楼三盈,即邓石如所居,写字三年未尝下楼,后终南仙馆改为四来堂(“四来堂”有二说,一云陈宏谋四来此为巡抚所筑;一云英和之母少时从父、嫁时从舅、壮时从夫、老时从子,为巡抚四来此处,故自题其额为“四来堂”云)。
清德宗西奔以此为行宫,皇太后居正寝,德宗即住四来堂。
民国初建,张凤翙为都督,其后陆建章、陈树藩、阎相文皆以此为督署。
阎被刺后冯玉祥为督军,乃迁督署于满城(即明代秦藩宫城,故称王城),乃毁旧督署房屋甚多,今者败瓦颓垣,荒凉满目,惟末了正寝门户尚全,余即居个中。
民国以来,督军皆以此为寝室,阎即自尽于此。
前面二堂、大堂,门窗已不全,而梁栋伟大。
张扶万谓清初满人入陕,即拆秦王府建此署,故其木材皆明代遗物。
冯玉祥武夫,不知历史,毁灭古迹,甚属可恨。
正寝东数十步有台,台上有楼二层,高几与钟楼齐,此为陈树藩所筑囚胡景翼处,盖胡于此曾拘留一年有半云。

七日

上午,至通志局参不雅观陕西全省各县志,尙缺十余县不全,《盩厔志》仅有抄,《同官志》一为二册、一为六册,《甘泉志》仅一册抄本。
并晤局长宋伯鲁(字芝田,醴泉人,年七十一)及纂修景志伊、周庸(字石笙,泾阳人)、郭毓璋(字蕴生,华县人)、萧之葆(字筱梅,栒邑人)、吴廷锡(字敬之,江宁人,廷燮之兄)、张鹏一等,尚有段维(字刚伯,岐隐士)未见。
又至陕西赈务处晤其处长刘晖(字春木,年七十一,善山水,为北派后起之劲,又善书)。
至陕西印花税处晤其处长王普涵,至陕西图书馆晤其馆长高培支,回署已三时。
傍晚,至督军署晤刘督军,新从终南山回,谈彼处风景,并拟筹办国立西北大学电报,电甘肃、新疆及教诲部。

八日

上午写日记。
下午,刘督军之三弟茂松(字秀岩,司令部参谋)、五弟茂恩(字书霖,机关枪营长)、七弟茂修(字竹庭,尚在入学,同住旧督署)来会,尚有二弟镇乾(字建宇)、四弟镇海(字泽普,骑卫营营长)、六弟茂宣(赴德留学)未见。
弟兄七人一母所生,其太夫人尚健在,吴新吾兄为之画像云。
夜与张云(字润苍,河南人,督署西席)谈天,并授其音韵之乐。

九日

偕吴新吾、张莘南谒汉宣帝杜陵,离长安二十五里。
涉浐水,上高原,谒汉薄太后陵,去杜陵约二十里。
其东北约三里许有大陵,至其陵上,无碑可考,疑为汉窦太后陵。
其西约三四里又有大陵,过其北约里许,因时晚不及上谒,此陵在薄陵北约五六里,按之古籍,谓薄太后陵在汉文帝陵南十里(汉里约今六七里),则此陵殆为文帝霸陵欤?约离长安三十里。
仍涉浐水入长乐门归署。
长乐门外五里有韩信冢,甚大,在高原上。
七时抵署。

旬日

本拟至终南山,天雨未果。
上午,与佩青商拟《西北大学章程》。
午后,刘督来邀谈天。
夜,至东门陈宅看戏,中有《大学衍义》一剧,刺陕西理学师长西席,颇佳。

十一日

上午,偕傅君访蔡疆丞、王霆宣及教诲厅长景志傅。
午刻,张云、张莘南、金□□[31]请宴于本署,因皆同住故也。
午刻稍睡。
三时至实业厅不雅观房屋,拟作西北大学校舍。
晤其厅长刘宝濂,引不雅观署舍、农事试验场及女子□边蚕桑学校,地址甚大。
夜,刘督来谈天,并约定行期。
又与傅拟《西北大学章程》。

十二日

上午,偕傅至实业厅西,不雅观旧面粉公司。
洋楼三座,亦系厅之官产,拟拨为西北大学图书馆之用。
午刻,蔡疆丞、王廷宣[32]请宴于义聚楼,此为陕西革[33]叛逆会议之处故名。
座有景教诲厅长,笃信鬼神怪诞之学,谈狐仙及扶乩等事,津津有味,一若目覩鬼神者,可以代表陕西学风,盖陕西人喜空谈心性,故佛教、外道、玄门及山东江神童之学,陕西人皆笃信不疑。
下午,客来谈天。
旧北大学生张云鹤(字腾霄,束鹿人,陕省署科员)来送食品五瓶。
五时,刘督军邀集参谋长范、政务厅长郭、教诲厅长景、实业厅长刘及陕西高档审判厅长贾晋(字菩生,四川人)来署设宴饯行,夜而散。
与傅拟《西北大学章程》,完成。

十三日

上午,至商务印书馆购《四部丛刊》一部、《学津讨源》一部、《学海类编》一部,共洋七百三十三元,捐于陕西图书馆。
又捐易俗社新旧戏剧参考书,洋一百元。
余与王抚五、陈百年、徐旭生、吴新吾五人,以督军所赠川资有余款,故捐此。
且因陕西图书馆书本太少,易俗社无新旧戏剧参考书,故特捐此,以为之倡。
十一时,至督署开西北大学预备会议,陕西学界、宦海人物咸会。
余解释《西北大学章程》宗旨,颠末议定付印再修正。
其章程采北京大学、杭州大学之所长而去其所短,故人多附和。
散会后即在督署午餐。
下午,至商务印书馆,庄君谈陕西军队派钱事甚悉,敛怨于民,其在此乎!
又谈阎相文督军之去世,确为饮鸦片自尽,其缘故原由为陕西财政窘迫,当时实无现款,而冯玉祥逼饷甚急,汹汹压迫,实为其逼去世。
案此论甚是,黎总统亦为冯玉祥逼饷而走,其明证也。
五时,景教诲厅长请宴,至其家。
夜,宦海、学界中人来话别者甚多。
整顿行李,十二时而睡。

十四日

七时,督军及宦海、学界来送行,派副官马祥骥(字志昂,河南偃师人)带护兵一人护送,同行者吴新吾及李协(字宜之,水利局长)。
七时半,乘汽车动身。
出西长安乐门[34],过灞桥,九时抵临潼。
至温泉宫停息,浴于温泉,十时行。
午刻抵渭南午餐。
下午四季半抵潼关,驻镇嵩军第一师司令部。
夜,东风甚大,继又大雨,枕上伏思,恐嫡不能行矣。

十五日

天晴。
由潼关乘船。
由黄河至陕州,司令部派护兵十人护送。
八时开船,适遇西风,风水均顺,故行甚速。
十时半过阌乡县城,一时过函谷关、临宝县城,四季抵陕州,住南门外耀武旅社。
傍晚独行至南门外水涧中,拾五色石子数十枚,拟以种水仙花时,置在花盆内玩赏。
夜餐后,李宜之谈其当时被虏于强盗环境甚悉。

十六日

因无车不能动身。
八时,豫西镇守使丁喷鼻香玲(字芳亭,安徽宿县人,吴佩孚之高档顾问)来会。
十时,至陕州城内镇守使署答拜。
丁君年五十九,为豫西剿匪总司令。
自述去年至南山剿匪,得大病,几去世,四阅月乃愈。
盖南山一带,地不宜田,十年九旱,又无水可灌溉,运输更不便利,其地饥民食树皮泥土为生,故聚为强盗,常万余人。
尔时在豫西一带,劫人千余为票以待赎。
剿匪军将至,则散为民,去则聚为寇。
丁进剿时,运输不便,粮食亦断,军中无可采办,则亦食树皮泥土为生,于是大病。
由是言之,豫西强盗之多,皆迫于生存。
陕西人言豫西强盗,自清初至今,未尝断绝,小则劫物劫人,大则聚千万人与官军抗。
官斯之者,不为根本之计以兴农业,专为治标之策以剿强盗,无怪愈剿愈多也。
自不雅观音堂以西,至潼关三百里间,土山皆童,野外亦无树木,荒旱之时,树皮草根,具无所得。
张茅、硖石一带强盗尤多,俚语云:“张茅土人不种田,待着客人吃半年。
”根性既成,牢不可破,然行旅之人为之裹足,行则须兵保护,豫陕二省往来孔道,而二省公民不为之筹画,偷安徼幸,足以见其无识矣!

附:旅陕用度

收家中洋一百二十六元

付汇款洋五元

付陕教诲图书社(书十七种、舆图一种)洋廿五元六毛

付崇记书局(舆志四十六种)洋四十一元七毛

付瀛记书局(舆志廿四种)洋二十七元三角

付又五种洋四元一角

付崇记书局(舆志七种)洋十元

付树德堂(《苏州府志》)洋六元

付景莘农送画敬使洋一元

付小六骏洋三元

付瀛记(舆志四种、《诗韵》一部)洋三元

付树信堂(舆志八种、金石一种)洋十七元

付汉瓦五块洋四元

付又二块洋一元

付三原买书七种洋十元

付三原买古器三件洋一元

付新都平远《上海志》洋三元

付三原送书一箱酒力洋一元

付石本洋廿九元

付伊汤安《嘉兴府志》洋六元

付《陆宣公集》《南□文集》洋五元

付《宜川》《续武功县志》洋二元

付《四川通志》洋十四元

付石本找洋十三元

付四川府县志三种六元

付《山阴会稽县志》洋四十元

付寄书七十三包邮费洋十四元六角

付零用二元八角

一中存款

一、存百年洋六百五十元 一、支洋廿五元六角

二、存自己洋二百元 二、支洋廿七元三角四分

三、存自己洋六十五元 三、支洋五十元

四、存王、徐洋三百元 四、支洋五十元

五、支洋五十元

付商务洋七百三十三元

付易俗社洋一百元

付商务汇京洋九百元

吴新吾借洋七元又三元又五元又三十元又一百元又十元

张扶万鹏一(西仓内五十二号富平张寓)

代百年付款

小六骏洋三元

借去洋五元

邮二元八角

代王抚五邮费三元

买皮箱洋十二元

赏督使洋五十元

买锁绳及夹板洋三元

买毡氊各二件洋五元

寄书本石本五十四包洋十一元(吴八包、王十五包、陈二包)

赏所差十六元 自加一元

赏潼关护兵十名洋二十元

赏马副官护兵洋十元

赏不雅观音堂护兵洋二元

不雅观音至郑二等票十一元

买郑至京二等票洋四十元二角

余洋二元四角

铜面盆三只洋六元四角

寄《唐石经》邮费洋二元

卧车茶资洋一元

北京人力车洋六角

(共十元)

向上滑动查看注释

[1]整理者注:朱希祖原作“五月”,当为“六月”,此为笔误,今改。

[2]张之纲(1895—1936)陕西韩城人。
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
1923年,陕西督军刘镇华拟重修西北大学,邀北京学界人士赴西安讲学,张之纲卖力联结事情。
1924年傅铜出任西北大学校长,张任交际员。
后张去省立一中任教,并与人创办敬业中学,任教务长。
1926年与人创办韩城中学,任校长。
1927年创办崇德女子小学校。
1936春逝世。

[3]王敬芳(1876-1933),字抟沙,河南巩县人。
中国教诲家、实业家,清光绪壬寅科举人。
1904年留学日本,1907年与秋瑾、姚宏业、于右任等在上海筹办中国公学,首创中国民间自办新学之先河。
1913年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1917年与胡石青创办《新中州报》,1919年又任中国公学校长。
1922年任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董事,同年任陕西宣抚使。

[4]傅铜(1888—1970),字佩青,河南省兰封 (现兰考)县人。
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诲家。
1905年官费赴日本留学,先后毕业于东京巢鸭宏文学院、东京帝国大学哲学伦理学系。
1913年转赴英国,先后入牛津大学、伯明翰大学学习,并成为罗素的弟子,1917年获哲学硕士学位。
返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
1924年出任国立西北大学校长。
1926年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教务长。
1929年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1932年任北京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同年任安徽大学校长,1933年任河南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
1934年再任安徽大学校长。
1940--1948年任北京中国大学教授、研究院副院长及华北文法学院哲学系主任。
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1961年被国务院聘为中心文史馆员。
1970年逝世。

[5]徐炳昶(1886—1976),字旭生,河南唐河人。
1906年,赴北京入译学馆学法文,1913年春,赴法国留学,入巴黎大学研习哲学。
1919年夏返国,在开封第一师范学校及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任教。
1921年起,先后任北京大学哲学教授、教务长、哲学系主任,西北科学稽核团中方团长。
1929年,任北平大学第二师范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兼研究所国学门导师。
1931年,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次年辞职,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研究员。
1933年,赴西安,与当地文化人士合组陕西考古会,此后数年,一贯在陕西从事考古发掘事情。
1937年,任北平史学研究所所长。
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在史前研究方面做出重大贡献,代表作有《中国古史的传说时期》等。
1964年12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6]王星拱(1888—1949),字抚五,安徽怀宁人,我国著名教诲家、化学家。
1902年考入安徽高档学堂求学,1908年赴英国伦敦理工大学研习化学。
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欧洲支部,在欧洲时,与石瑛、丁绪贤等人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
1916年获硕士学位返国,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
1923年,参加“科学与玄学”论战,倡“科学万能”说,颇具影响。
后任中心大学化学系教授兼教务长。
1928年任安徽大学校长,同年6月,与王世杰、李四光等一起卖力筹建武汉大学,年底到武大就职,历任化学教授、系主任、院长、副校长。
1933年5月任校长。
1945年6月,任中山大学校长,1948年2月,辞职。
1949年10月在上海逝世。

[7]吴法鼎(1883—1924),字新吾,河南信阳人。
1903年考入北京译学馆,学习经济和法文。
1911年赴法国留学,初学法律,后改学油画,巴黎高档美术学校本科毕业。
1919年夏归国,在上海参加艺术活动,同年冬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西画导师。
1920年任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授兼教务长。
1922年10月与上海刘海粟等在上海举行“洋画作品联展”,甚有影响。
1923年因北京艺专发生风潮而辞职,任上海美专教授兼教务长。
1924年2月2日,在开往北京的火车上因脑溢血去世。

[8]陈大齐(1886—1983),字百年,浙江海盐人,中国当代生理学家及中国当代生理学的先驱。
1901年入浙江求是大学堂学习。
1903年留学日本,入仙台第二高档学校,后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哲学门,专攻生理学,获文学学士学位。
1912年返国,任浙江高档学校校长兼浙江私立法政专门学校教授。
1913年春任北京法政专门学校预科教授。
1914年起任北京大学生理学教授。
1921年秋,赴德国柏林大学研究西方哲学,次年冬回北大,任哲学系主任。
1927年任北大教务长。
1928年任国民政府考试院秘书长。
1929年任北大代理校长。
1930年12月回任考试院秘书长,后任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委员长。
1949年去台后,先后任政治大学校长,1983年逝世。

[9]“弊”,当为“幣”(币)之误。

[10]景志傅(1885—1961),字岩徵,陕西富平人,1905年留学日本,1908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返国。
民国后,曾任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议员、《民主报》编辑、陕西督军公署秘书、陕西省教诲厅厅长、陕西省榆林道尹、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秘书长、富平县参议长。
建国后,任西北行政委员会文教委员、陕西省公民政府文教厅长、陕西省教诲厅长,1958年当选为陕西省副省长。
1961年11月逝世。

[11]刘宝濂(1885—1966),字楚材,陕泰西县人。
12岁到上海读书,后考入南洋公学。
毕业后,先后在陕西师范学堂、西安府中学堂任教,加入同盟会。
辛亥革命爆发,他参与西安叛逆,组织学生300余人,助革命军进攻满城,占守西仓,接济军粮。
1912年,奉陕西军政府叮嘱消磨赴美留学,入匹兹堡大学(一说为康奈尔大学)矿业系。
1917年返国,先后任陕西省实业厅工矿科科长、华县知事、陕西省实业厅厅长。
1929年,任国民政府兵工署兵工研究委员会专门委员,后调任军政部华阴兵工厂厂长、兵工署演习处处长。
1938年,任兵工署西北办事处处长。
1941年7月至1947年7月任陕西省政府委员。
1949年去台,1966年8月逝世。

[12]“洋人”,朱希祖作词,实即“洋县人”,本月二十三日日记作“洋县人”。

[13]刘星涵(1889—1930),字养伯,陕西岐隐士。
1909年入上海中国公学,随于右任秘密从事反清事情。
辛亥后,当选为陕西临时参议会议员。
袁世凯称帝,刘倡言反对。
1916年,在西安创办民立中学,自任校长,兼省教诲会会长。
1926年,任陕西教诲厅总务科科长。
1930年,被构陷遇害。

[14]张鹏一(1867—1943),字扶万,祖籍山西曲沃,生于陕西富平,遂以富平为籍。
1892年,考入泾阳味经书院求学,师从刘古愚。
1897年中举,次年赴京会试,入康有为门下。
“百日维新”失落败后,他紧张从事古代经典及史乘文献的考据研究,著有《唐代日本人来往长安考》《太史公年谱》《汉律考》《刘古愚年谱》等数十部著作。
他生平先后任过山西省长治县知事、北京中国银行秘书长、陕西考古会(由国立北平研究院与陕西省政府合组)委员长、西北史地学会理事长、碑林保管委员会主任、陕西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等职。
1943年10月逝世于富平。

[15]毛昌杰(1865—1932),字俊臣,西安人,祖籍江苏江都,因祖上来陜任职而定居西安。
1891年中举,曾在湖北任知县。
辞官后,回西安,潜心学问,并在凤翔凤起书院、三原宏道书院、泾阳味经书院、西安关中书院等处讲学,弟子中最著名者为于右任、胡景翼。
毛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以经学辞章著称,长于文物鉴定,有“长安金石考据学之父”之称,曾任陕西图书馆馆长、碑林博物馆馆长。
他还与人创办了陕西最早的刊物《广通报》。
1932年逝世。

[16]朵山公,即朱昌颐(1787—1855),字吉求,号正甫,又号朵山,浙江海盐人,道光丙戌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历官吏科给事中。
著有《鹤天鲸海焚余稿》。
朱希祖为朱昌颐族曾孙。

[17]吾德涵,原名吾德宁,号笏山,又号芝石,浙江海盐人,嘉庆六年举人,二十二年进士,书法精妙,一时碑版皆出其手。

[18]李宜之(1882—1938),名协,字宜之,后改名仪祉,陕西蒲城人。
我国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诲家,也是我国当代水利培植的先驱。
他留学德国,遍访欧洲诸国河流闸堰堤防,归国后参与创办我国第一所水利工程高档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水利人才。
他曾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局总工程师、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在陕西水利培植及黄河管理上,功绩卓著。

[19] “祈”,当为“祁”之误。

[20]景志伊(1884—1964) 字莘农,号柏叶庵,陕西富平人。
从前,先后就学于三原宏道书院、北京京师大学堂、京效法政学堂、北京协和医学堂,精通医术,曾在北京行医,且对经、史、子、集有一定成绩。
后矢志中医奇迹,在西安中医界享有“活字典”“景百科”“景万有”之称。
建国后,景被聘为西安市卫生局顾问,历任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市中医院院长、省中医院研究所副所长等职,曾任中医师公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西循分会副会长。
1964年逝世。

[21]朱希祖原文作“加”,或当为“嘉”字。

[22] “泾水南”恐为朱希祖笔误,或为“泾水北”。

[23] “渭南之渭北”实难解,朱希祖原文如此。

[24]朱佛光(1853—1924),名先照,字漱芳,晚年改字佛光,陕西三原人,我国近代著名学者,辛亥革命在陕西的积极推动者。
1893年中举。
甲午后,外祸日深,遂究心于经世之学。
与孙芷源发起励学斋,广泛购买科学书本,增订各种报刊,勾引有志之士,陕西辛亥主要人物,受其熏陶者众。
同盟会成立,则劝学子加盟,以回应于西北,由此推进西北革命思潮。
辛亥后,陕西都督府成立,被聘为顾问,但仍以教授自给。
其讲解经史疑义,科学新知,革命事理,议论风发,与长安毛昌杰结为昆弟,关内称“朱毛二经师”。
1924年逝世。

[25] “讲”字下似缺一字。

[26]朱希祖在这天日记结尾处有段小字,云:“自‘午后’至此,改在八月二日。

[27]许鼎臣(1871—1933),字石衡,号禹涔,河南孟津人,清末民初河南著名理学家。
少贫,得当地贡生杨伯峰帮助入塾求学,后入开封明道书院,后又入洛阳尊经书院,1897年中举。
辛亥后,绝意做官,以设馆授徒为生,先后在临汝杨氏家塾及孟津龙嘴山馆教书二十余年,陶铸弟子浩瀚。
民国初年豫西匪患纵横,1921年,强盗将许鼎臣绑架至龙门山,因无钱赎人,许鼎臣在岩穴中关押了27天,末了因陕西督军刘镇华仰慕许氏,亲自干涉干与并出赎金数千元,将许氏赎出,1923年又邀至陕西讲学。
许在陕西讲学期间,与关中理学名家牛梦周等,成立关洛学社。
1933年许在洛阳创办河洛国学专修馆,同年七月逝世。
有《龙嘴山馆文集》《中州学系史》等著述传世。

[28] “《大学演义》”,恐为“《大学衍义》”。

[29]牛梦周(1867—1937),名兆濂,字梦周,号蓝川,陕西蓝田人。
清末民初关中理学家名家、“关学”主要人物之一。
其幼年目即成诵,21岁中举,26岁拜三原著名理学大师贺瑞麟为师。
曾讲学于蓝田芸阁书院、三原清麓书院。
辛亥革命后以遗民自居,后积极倡导抗日。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病逝。
有《吕氏遗书辑略》《芸阁礼记传》《近思录类编》等著述传世,又曾主纂《续修蓝田县志》。

[30]张晓山(1851—1931),名元际,字晓山,号仁斋,陕西兴平人,清末民初关中理学家名家、“关学”主要人物之一。
有《孔子辑要》《四尝录》《易以反身录》《道统百篇》《关学续编》等著述传世。

[31]整理者注:原文此处空两字。

[32]“王廷宣”,即上文所记之“王霆宣”。

[33]“革”下当脱一“命”字。

[34]朱希祖原文如此。

整理者简介

朱乐川,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师大国教院预科部主任,入选“南京师范大学中青年领军人才”操持。
中国训诂学会理事,江苏省措辞学会会员。
研究方向为汉语史、词源学、章黄学派研究、民国措辞学史等。
在《文献》《中国社会科学报》《南京社会科学》《鲁迅研究月刊》《历史文献研究》等专业学术刊物揭橥论文近二十篇,出版学术专著三部。
主持国家社科后期帮助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一项。

本文揭橥于《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23年上卷,引用请以该刊为准。

特殊鸣谢

敦和基金会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任务编辑:李玉晴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