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在《在通向措辞的途中》说:“来源始终是未来”。在时期的巨变年夜水中,重新返道乡愁,找回栖息之所,是心灵回归的主要路径。虽然如今已经处于一种高度归天和多元的状态,天下的信息变化多端,各地交走更是朝发夕至。但是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仍旧温存有一个情绪归属的“原初存在”,这种“原初存在”的情绪归属便是“乡愁”。它好比明镜,时有剥开现实遮蔽,显现出来照见“存在”中作为“存在者”的自我。更准确地说,是一种作为“存在者”的人与自己进行永久、深奥深厚的对话,这种自我对话因此哲学思考或艺术创作的办法表现出来的。在18世纪,德国墨客诺瓦利斯曾经说:“哲学是一种乡愁,是一种无论身在何处都想回家的冲动”。荷尔德林也进一步认为要回到“故乡”,重返“原初存在”,不能仅仅依赖哲学,而是更该当通过艺术来完成。
《戴花》油彩 200cmX180cm 2021年
《牯子牛》油彩 210X190cm 2022年
“出走”这是生命体验中最深奥深厚的一种。它源于离开,间隔使之产生形而上的维度。故乡既是详细的地域家园,也是精神情绪的归属之地。它是间隔维度上游子的精神顾虑,也是抚慰游子面向未来的良方。
《大彩虹》210cmX190cm 2022年
《捆头发》油彩 200cmX180cm 2021年
于我而言,“返乡”之路必经万古之河。南方大河珠江水系,北靠五岭,南临南海,西为云贵,滋养世代源远流长。支流都柳江,发源于贵州,随阵势缓流入广西三江古宜河口,汇入珠江。旧时是黔桂两地河运枢纽,都柳江面曾经一度船舟相继而来。河流两岸,景象湿润,四季温和,雨热同季,这里造就了一条独特多彩的民族生态链,这条生态链贯穿于生活在这里的侗、苗、瑶等民族的大散居、小聚居日常生活中。从文化意义上看,这是一个完全的农耕稻作人文纽带,它将这里几个世居民族部落连接在了一起。而我,来自黔桂交界都柳江畔一个少数民族杂居的自然村落。碧山秀水间,吊脚木楼星罗棋布,鳞次栉比,织布声、碾木声、蝉鸣鸟叫此起彼伏。春夏雨季中,村落古朴恬淡庄严、云海环抱。房前屋后到处古树参天,这得益于世代相传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不雅观念。苗、侗、瑶等民族朴实的生态不雅观,尤其是“生于斯、养于斯”依赖森林的荫庇得以延续的不雅观念,终极的表示便在“生命树”的习俗上——认为人和树是一体的。这种朴素生态不雅观念和对树崇拜的行为,正是中原文明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天人合一精神的表示。
五代后梁荆浩所著《笔法记》中,开篇的对话就提出了描述事物实质真实的主要性。如何表达感想熏染的“真实”呢?艺术的“真实”,并不是大略等同于现实的直不雅观真实,而是通过可感知的形象来显示理知和情绪的“真实”。要在第一自然中看到第二自然,我们有时必须回到直觉。当代绘画之父塞尚曾说:“作为画家,我对视觉感想熏染的相信要赛过别的统统。”如何以绘画本体关注人在不同韶光、地域里的文化状态,追问生命的精神代价,或者说以一种有“间隔”的“视觉感想熏染”重返回归乡愁,是我绘画思考的基本出发点。
《林间空地》油彩 220cmX180cm 2019年
《林间空地--倒大树》油彩 160cmX200cm 2019年
人类用科学保存了生产履历,继而用艺术保存了情绪。我常常问自己,当面对一个主题开始创作时,思维里呈现的是什么呢?此时的观点每每是相对模糊的,有时候仅仅是儿时影象,有时候可能是在书本读到的某句诗,更有甚时是一霎时闻到的泥土或芳草的气味……就凭借这么一些信息,要从“无”中生出“有”来。然而终极当画笔搅合颜色碰触画布或纸张瞬间,早就存在的措辞自然显现,内心深处的情绪被点燃,措辞自身开始陈说并远远超过原有想象。解释之前的“无”并不是空缺,当自己内在表达力开始驱动时,画面形象、痕迹肌理、笔触、色块等等在自我精神不雅观照下便有了生命力。创作过程便是“重返”的过程,“重返”的并不仅仅是间隔上的故乡,也不是画面笔墨视觉的某种效果,而是要抵达这些画布背后所寄托的一种精神归属,从而返回更大的“原初存在”——精神上的真正家园。这也是用绘画的办法来实现如何面对自然,并与自然相处的办法。
《林间空地--流星》油彩 200cmX160cm 2019年
《上坡路》油彩 230cmX190cm 2021年
作为创作中的“场”——事情室,无疑是画家创作的自由领地,同时也是一叶“回籍”的小舟,每天清晨我都在固定时间踏入事情室,夜幕时分离开。有时奋力涂抹,刀笔并用快如脱兔,有时方向丢失,来回踱步犹豫未定。一次次构思、改稿、自我否定,之后又一次次信心满满从头再来,接着再次否定、再次肯定……数次循环,末了才终于画到“某处”停滞。春秋冬夏,四季交替循环,跳丸日月,深觉此“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撇开鼓噪,和画独处,是我在画画,也是画在画我,使我“返乡”。
《鸭蛋》油彩 210X190cm 2022年
《月半弯》油彩 200cmX180cm 2020年
当一幅作品完成,情绪通过图像得以留存。重返“原初存在”的冲动情绪又会逐渐隐退,只留下画布以及画布上线条、色块、图形。但接着又是再一次的“回家的冲动”。大概,“返乡”之路便是永久抵达不了的远途吧……
王仕明:1984年生于贵州从江,201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2014年卒业于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届中国西部青年美术创作高等研修班”,2019年卒业于“中国油画学会首届青年创作高研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肖芳 编辑/王雯佳 校正/许婷 一审/王文竹 二审/夏进 三审/吴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