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蔡襄

何物山桃不自羞,欲乘风力占溪流。

仙源明朋重来路,莫下横波碍客舟。

在和煦的东风中,山桃红艳纷繁,大有压住群芳,独占溪流之势,你们怎么这样不含羞呢?去桃花源实实在在有路可循,你们别把那些枝枝丫丫横向河中,阻碍我前去的小船啊。

七首宋代桃花诗词桃红又是一年春

蔡襄是北宋中叶的著名书法家,也是一位墨客。
这首诗诗题中的“建溪”是闽江的北源,在今福建省境内。
这首七言绝句先向桃花提出诘问,再向桃枝发出警告,似嗔还喜,明贬暗褒,于悠然谐趣中刻画了“建溪桃花”天真活泼、俏皮可爱的形象。
本诗完备不从正面着笔,墨客爱桃之情却隐蔽字里行间,自是不同凡响。

点绛唇·桃源

【宋】秦不雅观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
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人醉了,

烟花水色,暮霭苍茫,已是薄暮将至。
斜阳返照,重峦叠嶂的山峰令人倍感孤寂和迟暮。
桃花纷纭坠落,夭红点点,有如红雨,连来时的路都记不得了。

词的首二句与《桃花源记》的开篇很相似:“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把读者带到一个幽美的境界,这儿彷佛是桃源的入口。
虽是写“桃源”,由于处境与胸次互异,秦词与陶诗风貌就完备不同。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陶潜笔下,处处洋溢出一个精神上有所归宿的人的得意情怀。
而“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的秦不雅观笔下,却时时纠结着一个短缺精神支柱的失落意者的迷惘与悲哀。
这首小令以柔柔幽美的调子开端,“尘缘”句往后却急转直下,一转一深,不无危苦之辞,就很范例地反响了这种心境。
它自然能在千百年里引起那为数不少的失落意彷徨之士的感情共鸣。

这首词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题作“桃源”。
秦不雅观的贬谪地郴州的确有“桃源”这个地方(即郴州苏仙岭),词人很可能游览过这个名胜,而借用桃花源的故事来描写此事此景,表达自己的感情。
此词可以说是半首“隐括”词,整首词所阐述的事宜与描述的场景,险些都来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但词人的创新之处非常多,尤其是加入了自己的独特感情,使得本词险些可以看作是他实际经历的复不雅观。
全词通篇写景,用写景来代替叙事和抒怀。
由于词作篇幅的限定,秦不雅观在场景的选择和韶光的阐述上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但短短四十一字,基本上就把《桃花源记》的整体事宜、紧张景致以及思想感情等表达得清楚且有条理。

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

【宋‬】秦‬不雅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小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碧桃是在天上以露水栽种的,不是平凡的世间花卉。
娇美的碧桃却生在乱山的深处,而且阁下池水一曲,娇花照水,令人遐想,亦同季候人慨叹,如此艳丽的花朵,杳无人迹来往,就算再美,又等待谁来欣赏呢?

在小雨中,这娇美的碧桃像美人一样更加含情,让人无限爱怜。
但是,不知道春天是难以管束的,它由不得惜花人的欲望,究竟要匆匆而去。
就算为君沉醉一场又何妨?就怕我酒醉醒来,而花已凋残,惜花心情交处寄托,要使柔肠寸断了。

这是一首托物寓怀、自伤出生的小词。
词中所咏的幽独非凡的花,实即词人高洁品质与不幸遭际的象征。
托物自寓之作,大多蕴藉不露,但也有直接点到自己的,如骆宾王《在狱咏蝉》尾联:“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李商隐《蝉》尾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物、我之间或合或分。
此词结句亦如此。
前六句咏花,即以自寓,后二句君我分举,但从我对花的同情中自可看出同命相怜。
因此无论分合,花实在都是词人出生遭际的象征。

此词在表现手腕上的显著特点,是基本上不用赋法,避免作正面的描述刻画,纯以唱叹之笔,于虚处真切,以是特富于风致情韵。
词的首句出自唐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原诗为“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云:“崔护桃花诗旨,抑扬百感。

六州歌头·桃花

【宋】韩元吉

东风著意,先上小桃枝。
红粉腻,娇如醉,倚朱扉。
记年时,隐映新妆面,临水岸,春将半,云日暖,斜桥转,夹城西。
草软莎平,跋马垂杨渡,玉勒争嘶。
认蛾眉凝笑,脸薄拂燕脂,绣户曾窥,恨依依。

共携手处,喷鼻香如雾,红随步,怨春迟。
销瘦损,凭谁问?只花知,泪空垂。
旧日堂前燕,和烟雨,又双飞。
人自老,春长好,梦佳期。
重作冯妇,几许风骚地,花也应悲。
但茫茫暮霭,目断武陵溪,往事难追。

春天刚刚来临,小桃就独得东风之惠而先行开放。
你看这朵朵桃花,岂不就像那浓施红粉、娇痴似醉、斜倚朱扉的佳人?还记得去年,隐映在门后的人面桃花。
在那风和日丽,草软莎平的景象里,我骑马赏花,忽于斜桥路转的垂杨渡口,碰着了她。
她嫣然一笑,脸上顿时泛出了一阵艳如桃花的红晕。
后来曾经寻访佳人,然而久寻不遇,留下无限惆怅。

当年共携手之处,终于与她相见,可如今所见之桃花却已非昔日艳桃娇花可比,它早已变得落红随步、喷鼻香薄似雾,不由得要埋怨起春光的迟暮了。
由于伊人已不复可见,以是自己因别离的折磨所致的瘦削、干瘪,只有桃花可以作证,而她则或不知闻,这就更添了一层愁闷。
旧时堂前的燕子在烟雨中双双飞过。
春长好,人已老,佳期如梦。
重作冯妇重回这风骚之地,桃花也应感到悲哀。
暮霭茫茫,目断武陵溪水,往事难以追回。

这首词的词题是“桃花”,但实际内容却是借桃花诉说一段喷鼻香艳而哀怨的爱情故事。
唐人崔护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
”再加上其他一些有关桃花的典故、成句,构成了这首词的骨架,词人在此根本上渲染、展衍,使之枝繁叶茂,娉娉袅袅。
总体看来,此词借“桃花”这条咏物的线索,或明或暗地阐述了一段恋爱的故事:先在桃花似锦的良辰相遇,后在桃花陌上携手同游,再后来则旧地重来,只见桃花飘零不见如花的踪影,于是只能踯躅徘徊于花经,唏嘘生悲。
而在诉说这段爱情故事的时候,词人又始终紧扣“桃花”这个题面,弯曲尽致地抒发自己的愁绪。
全篇以桃花为始终,咏花与写人相映衬,风采绮丽,格调激越。

此词是咏物与抒怀的凑集体,借物以抒怀,借物以怀人。
上片由桃花写到人面,下片再由人面写到桃花及花是人非的惆怅,情致缠绵婉曲。
《六州歌头》这个词牌多与激越悲壮的声情相连,但韩元吉的这首《六州歌头》却是范例的柔情艳词。
可算是大胆考试测验,本词沿用了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的框架和意象,大概此词不如崔护“桃花诗”随处颂扬,但词人以高超的笔力抒写了情伤,细腻精切,朴拙动听。
总之,此词清新韵致,婉媚明朗,也弥漫着浓浓的情伤,大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为时已惘然”(唐李商隐《锦瑟》)的意味。

诉‬衷情‬

【宋‬】黄‬庭‬坚

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
雨晴风暖烟淡,景象正醺酣。

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
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

在百花争妍,万物繁茂的江南春天里,桃花盛开,柳条吹拂。
宿雨初晴,惠风和畅,烟霭澹淡,景象如醇酒般令人醺酣。

山色如泼黛,水色绿如蓝,碧翠相缀。
楼外的酒旗迎风飞舞,彷佛在故意招人饮酒,无奈阮囊已空,权且将青衫典酒吧!

这首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旁边此时黄庭坚到江西太和县(今泰和县)任知县,上任后,黄庭坚以夷易管理该县,减轻税负,得到百姓拥护。
词人此时年轻有为,政绩突出,该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此词通过描写江南春天的美景,表现了对江南春景的热爱和寄情山水的情怀,以及仕途顺利的畅快。

这是一首写春景的小令,词人以轻快的笔调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奇丽风光,清新俊美,富有生活情趣。
短短的四十四个字,分四层来写,江南春景随着层层叙写而逐步展现。
写桃柳是第一层,写景象是第二层,写山水是第三层,写典衫沽酒是第四层。
层层勾勒,高下呼应,脉理分明,措辞利用上沉着有力,结语风神摇荡,情景兼备,是一首很精彩的写景小令。

露‬华‬

【宋‬】张‬炎

乱红自雨,正翠蹊误晓,玉洞明春。
蛾眉淡扫,背风不语盈盈。
莫恨小溪流水,引刘郎、不是飞琼。
罗扇底,从教净冶,远障歌尘。

一掬莹然买卖,伴压架酴醿,相恼芳吟。
玄都不雅观里,几次错认梨云。
花下可怜仙子,醉东风、犹自吹笙。
残照晚,渔翁正迷武陵。

落红缤纷,仿佛下了一场花雨,伊人徘徊在这花径上,忧闷难解。
她看到这些落花想到自己孤零的出生而感叹,甚至永劫光陷入了痛楚悲哀之中。
由于忧闷难解,只好借音乐解愁。
过去是那样美好,现在却花残叶落,一派衰败的景象,怎不让人感慨万分呢?她无意打扮自己,背对着东风,脉脉无语,泪水盈盈。
引得刘郎游玄都不雅观的不是桃花,也是桃花。
过去学得漫歌轻舞,弹琴演奏,正是为了熏陶脾气,现在却远堕歌舞场,成了谋生的职业。

碧桃花零落于地,可它们却不染尘泥,买卖犹存,仿佛这买卖晶莹透明,可以捧起来。
荼蘼伴着碧桃,彷佛各不相容,由于烦恼而发出低低的呻吟。
玄都不雅观里,千树万树桃花,白得像雪,人们误以为是梨花盛开。
可怜那伊人满腔的忧闷悲恨无处发泄,只好沉醉于这东风之中,借吹笙来抒发自己的哀思。
残阳落日,那渔翁看到世外桃源的生活,极其神往,及至回到阴郁的现实,又感到迷惑不觧。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炎生于淳祐戊申,当宋邦沦覆,年已三十有三,犹及近临安全盛之日,故所作每每苍凉凄楚,即景抒怀,备写其出生盛衰之感,非徒以剪红刻翠为工。
”以是刘熙载说:“张玉田词清远蕴藉,惨恻缠绵。
”此词表面是咏碧桃花,实则噫鸣婉柳,备写出生之感和国家兴亡之恨。
王夫之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似景幽,景以情妍。
”两者相得益彰,才使此词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艺术传染力。

庆全庵桃花

【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寻得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为了躲避秦时之乱,桃红之时又一年的春天来到。
当年那个捕鱼为业的武陵人不是由于见落英缤纷,才缘溪创造了避世达五百年的绝境吗?现在桃花又开,可不能让飞落的花瓣再随流水漂出,为什么呢?因怕又有一位渔郎循此创造自己的隐住所,这个当代的世外桃源啊!

陶渊明写过一篇《桃花源记》和一首《桃花源》诗,描述了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空想天下。
谢枋得这首《庆全庵桃花》,借桃花引出桃源的故事,力争把他转徙山间的面前现实转化为陶渊明笔下那个空想天下,以抒写自己比桃花源中人更为断交的谢世之志。

《桃花源记》中的那个武陵渔郎入桃源曾受到激情亲切接待,挨家吃过酒食,临行时,桃源中人要求他“不敷为外人性”。
但渔郎无信,归途处处作标志,回去见告了太守,还引人再来探求。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弯曲地表达出作者决意绝世之志。
翻出曲一层意思,并非为了求诗意的新奇,“渔郎问津”在当时确有所指。
《宋史》本传载:至元二十三年(1286)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枋得为首,辞不起;二十四年忽必烈降旨召之,又不赴;二十五年,降元的老师留梦炎复出荐举,枋得遗《却聘书》绝之,终弗成。
末了,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为了邀功,竟将他强押入都,终至绝食而亡。
这些昭昭史事,正是“渔郎问津”的详细内容,谢枋得又焉得不“怕”呢?

#头条创作寻衅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