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节奏。
把诗歌当成歌曲来讲。
动次打次这样的鼓点孩子们是懂的,你就不妨把“名词动词”说成“打次动次”。
比如,“白日依山尽”便属于“名词动词名词动词”,多好玩。
孩子们一定会随着你一起去诗歌里找“动次打次”。
你就给他们几个:

1.昂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3.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古诗怎么学才有趣好玩又长常识

4.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

……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孩子们对诗词的构造清楚了啊,大家记得,背诵永久是最表层的学习,构造和情绪才是比较高等的鉴赏。

二是对仗。
提及来这还是构造。
有人小孩子,说多了也不懂的。
我以为是偏见,要么旁的缘故原由,导致老师基本不给孩子们讲古诗的对仗之类,乃至于有的孩子背了半天,根本不喜好古诗,这不怪他们,根本就没有老师讲嘛。

对仗有趣之极。
你就随便看看《笠翁对韵》:

雷模糊,雾蒙蒙。
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旁边,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多么俏丽的措辞,那么文雅的古代生活,我们为什么不把他们给孩子?

当你给他们讲李白《送朋侪》的时候,都不用多说几句话,只问他们:浮云对什么?游子对什么?他们一下子就把诗歌的整体构造和表情达意的规律找出来的。
而这,才是深入到诗歌内部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