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有很多别称,重午,重五,端阳,菖蒲节,浴兰节,女儿节,龙舟节,艾草节,粽子节。
但是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天中节”。

那么这个天中节,有什么来历呢?和夏至有关。

我们知道夏至是一年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日子,此时太阳间隔北半球最近,从传统的天文地理学上讲,这一天才是太阳角度最高,白天最长的时段,才是所谓日在中天。

中国古代,夏至节是一年四季八节之一,古代的帝王会依据礼仪祭天拜祖,尤其是夏至,象征皇权帝王威信的极致。
夏至叫做“天中节”才是,为什么会提前到端午呢?

端午天中节诗词六首赏读蒲月五日天中节旋刻菖蒲好避邪

这不能不说是景象的缘故原由还有端午节本身的影响力盖过了夏至。

古代的五月是盛夏的开始,人们为过夏天,就进行了很多准备。
端午是农历五月的午日,五月又叫午月,“午”是指盛夏中阴阳缠斗。
真正的“午”,该当是夏至交节那个时段,阳气最旺而一阴生。
但是中国的历法,别有一种文化的可爱,由于“午”作为人为划分的韶光段和术语,午月涵盖了夏至节,午日却未必会落在夏至那天。

一:午月午日午时,是一种日历上的好记,一种文化笔墨形成后的良辰吉日。

二,五月五日,是盛夏的开始,人们由于景象缘故原由,要提前准备换季,沐浴,敬拜,从夏至前延到五月初。
包括天子,避免繁琐的户外礼仪在夏至节导致中暑,以是我们可以从古诗里看到,隋朝的夏至节还保留着天子郊祭的项目,但是唐朝往后,夏至节就没有重大的户外敬拜活动了。

这也是时期的与时俱进,毕竟到底天子和大臣都是人,还是要以人为本。

以是唐朝之后,端午节作为法定大节,是领悟了夏至的一些礼仪的。
比如唐朝的端午,天子险些调集了所有的百官,虽然不举行郊祭,但其核心内容仍旧是巩固皇权,精神统治,宣扬忠君爱国思想。

三,既然夏至节有些礼仪减免,而端午节又特殊隆重,那么午月午日午时,同样类似夏至的日在中天,以是宋朝之后,端午节又叫“天中节”。
实际这既是对古老夏至的致敬,也是掩护传统皇权的一种称谓。

四,唐宋之后的夏至节,天子们在做什么呢?在避暑。
当然仍旧相信他们会有自己的敬拜礼仪,只是更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气,不是顶着大太阳率领百官集体户外晒太阳去。

理解了端午节又叫“天中节”的来历,让我们来看看几首古诗词。

“一样红裙试舞斜,阶前妒尽石榴花。

明朝知是天中节,旋刻菖蒲好辟邪。
”宋王珪《端午内中帖子词·夫人阁》

这首诗有说是王曾所做,有说是王珪所做,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北宋初年的名相。
王曾连中三元,状元第一,王珪是榜眼,虽然不是同一阶段的考场,两个人也熟年龄差异,但可以看到北宋初年,他们都位居高位,参与国家大典,尤其王珪,制订大典册。
以是由他们提出端午节是天中节这个观点,非常正常。

何况端午含着夏至主要的内涵,在皇宫里写端午诗符,贴在皇宫主要的建筑上,哀求大气又唯美。

这一首贴在主要妃嫔宫殿的端午诗贴,表明了此位主要的妃子圣宠不衰,如五月火红的石榴,又暗含多子多福的赞颂,而将端午节写整天中节,是对节日的赞颂,节气的致敬,也是再次祝福此位嫔妃,能够在天子的眷顾下,连续红下去。

不知道天子看到这样的美诗,会不会端午节亲自过来这个嫔妃这里,专门喝口菖蒲酒,以表示日行石榴红。

实际天中节的观点是南宋时候才正式流传到民间的。

南宋的皇宫依然有端午节大臣贴诗贴的宫廷礼仪。

“此日天中节,它年赤伏符。

只因昭火德,不为记荆吴。
”宋朝周必大《端午帖子·太上天子阁》

这是南宋皇宫的端午帖子,是贴在太上天子的院子里。
南宋有三位太上皇,周必大所在的时段,非常奇特,宋高宗禅位给儿子宋孝宗,宋孝宗又禅位给儿子宋光宗。
也是服了这些天子。

这首写给太上皇的端午帖子,目前我还没有考证是写给哪一个天子,但是周必大跟随孝宗天子最久,个中的伤感自不待言。

以是这首诗看起来非常沉闷而哀伤。
本日是天中节,让所有的酷热都镇在这端午的诗里吧。
由于本日要彰显太阳火的威猛,并不是要计较天下得失落。

我不知道太上皇看到这首有气无力的端午贴做何感想。
或者身为臣子,他能够说些什么?夸老天子会伤了新天子,夸新天子会伤了老天子,这端午诗,看的人憋闷。

这也解释南宋真是个烂摊子,完备没有北宋开国时候的那种明丽。
一个中天节,已经变成了江河日下的憋屈。

“五月五日天中节,百草头上看生杀。

甘草黄连自苦甜,人参附子分寒热。

薰莸难昧双垂爪,滋味那瞒初偃月。

圆明了知心念閒,摩诃迦叶能分别。
”宋朝释正觉《偈颂二百零五首》

这是一首僧人的禅诗,提及他,倒是经历北宋南宋,出家人也真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这首诗专注端午草药养生。

传统中医认为,草木的药性在夏天最好,由于是植物潜能爆发的时候。
五月五日到夏至,都是中草药最适宜采集的时候。
这里用五月五日中天节,是强调太阳这段韶光兴旺,在草药上可以看出各种药性不同。

比如甘草甜,黄连苦,人参热,附子寒。
薰草喷鼻香,而有的草臭,以是植物的药性历历分明。
而人只有像端午节的玉轮那样宁静,才能辨别百草滋味。

当然末了不免要宣扬他的崇奉。

从人生小确幸的角度,此比丘逃过了战乱,但这并不是崇奉的功劳,是概率。
到底深山寺庙遭受兵火洗劫的概率低一点。
他不过是精细的利己主义者。

“艾花开过天中节,桂树飞来月上弦。

唤起西堂春草思,吟成小雅杖华篇。

庭闱苦处关儿子,场屋声名有岁年。

好把文章收富贵,却将功行作神仙。
”宋朝 项安世《十六弟生日》

这首诗写的是端午往后,他的弟弟或者朋友过生日。
个中天中节便是端午,应对艾花。
他弟弟的生日在端午节之后,五月七日八日旁边,以是说是月上弦。

这是南宋相对太平的时段,南宋虽然军事薄弱,但是经济发达,很随意马虎让人沉迷在太平盛世的错觉里。
以是这里有着没有感知历史变数的安稳,关心弟弟,称颂他培养了好儿子,赞颂乐于做一个太平闲人,养生问道。

最美确当然是第一句,艾花开过中天节,仿佛无限摇荡的田园夏日美景。

“故国天中节,吾侪日晚年。

愁心菖歜苦,悲绪彩丝牵。

叠雪虚唐赐,薰风绝舜弦。

穷山饤越果,醉摘尚凄然。
”宋朝马廷鸾《次韵洁堂五日》

总会有人承受国破的命运,比如马廷鸾。
他是南宋宰相,由于和贾似道不同路,被迫隐退。

元朝定鼎之后,他隐居乡间。

晚年的时候过端午,他肯定会想到南宋,那个时候端午叫做中天节,虽然依旧民间还有喝菖蒲酒,系彩绳的习气,可是家里的衣柜里,是南宋天子赐的葛衣,还记得端午节宫廷重大的礼仪。

以是现在隐居在深山,哪里能够不凄然呢?

南宋的覆灭是许多宋朝精神的打击是巨大的,由于是其余的异族统治者霸占中华,那种亡国之感,尤为深重。

网上流传一首苏轼的天中节

山东青岛鸢尾花开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喷鼻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势叫嚣,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苏轼《六幺令·天中节》

从诗词本身来讲还是不错的,只是目前查不出是苏轼的作品,其余苏轼所在的年代,注定他不会直写怀王昏聩,这样有讽现世的嫌疑。

龙舟竞渡,助势叫嚣,这是当代用语。
其余苏轼如果写屈原,一样平常藏典深用,不会太直白。
如果标题用天中,古人会更方向节气景致描写,以彰显端午夏至的节令意义,引申为天下太平的欲望。

以是这不是苏轼的作品。
但从当代诗词的角度,这种作品已经很不错了。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