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
天下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
”汪曾祺先生长西席在《人间草木》中这样写道。
在我眼里,汪总是位洒脱可爱的作家。
他不孤傲,也不熏染尘世腌臜,像遨游世间的蒲公英,随风飘舞。
读《人间草木》,让我透彻地体悟他的洒脱,从而找到生活的真谛。

我小时候就读过汪师长西席的文章,如《端午的鸭蛋》。
那时读来,我光是对高邮的鸭蛋垂涎三尺,对汪老却不太理解,但也知道了他是江苏高邮人。
通过《人间草木》的阅读,让我再次走近汪老。
汪曾祺被誉为“抒怀的人性主义者,中国末了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末了一个士大夫”,他不仅在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造诣,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的研讨。
在他的作品《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中,你可以看到笔墨背后站着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头儿,却断难想到他命运多舛,经历了许多磨难。
但是,经历磨难后的洒脱,是更为自若的洒脱。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他的缩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的生活;“宽和慈善,不逆于物,进退沉浮,得意而已”,是他的个性。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随笔集之一,由其子汪朗作序。
书分五部分,分别为人间草木、世间景致、行者无疆、影象的味道、星斗其文小儿百姓其人。
书中没有华美的辞藻、伟大的叙事,只有温暖冲淡的笔墨,记录花草树木、鸟虫鱼兽和世间美味、人间烟火。
他写葡萄:“有人说葡萄不着花,哪能呢。
只是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着花期很短、很快,就结出了绿豆大的葡萄粒。
”他写杨梅:“雨季的果子,是杨梅。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时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他写紫穗槐:“紫穗槐我认识,枝叶近似槐树,抽条甚长,初夏开紫花,花似紫槐而颜色较紫藤深,花穗较小,瓣亦稍小。
风摇紫穗,姗姗可爱。
”他写枸杞:“从钓鱼台到甘家口阛阓的路上,路西,有一家的门头上种了很大的一丛枸杞……通红通红的,礼花似的,喷泉似的垂挂下来,一个珊瑚珠穿成的华盖,好看极了。
这丛枸杞可以拿到花会上去展览。
这家怎么会想起门头上种一丛枸杞?”一草一木,由于汪老的“注目”,而被授予了情绪,注入了美感。

对付家乡美食,汪老无须过多夸赞,而是调用影象中的味道,抒写真实的感想熏染:“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苏北有一道名菜,叫作‘朱砂豆腐’,便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纵然只是低廉甜头咸菜,在汪老笔下,也是与别家不同的,“咸菜是青菜腌的……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
把青菜成担地买来,洗净,晾去水汽,下缸。
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
随吃随取,可以一贯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一草一木全因了他的注视

点上喷鼻香薰,坐在窗边,窗外是淅淅沥沥的小雨。
捧读此书,常偶遇让我心动的词句:“孤雁头上带霜来”“凶暴和风趣每每相似”“美,多少要包含一点有时”……那一刻,是我最惬意之时。
不仅如此,读此书,也助我提升写作水平。
读北京人遛鸟和喷鼻香港人遛鸟两篇,不觉拍案:同样的遛鸟,汪老竟能写得如此的不同,却又都是意见意义盎然。
这样的笔墨放在我的面前,我才明白,文章实非笔墨,乃是真情。
“星斗其文小儿百姓其人”一章,更是生动描述了汪老在西南联大求学的经历。
那样战火纷飞、物价上涨的浊世,那一群知识分子,依然保持着对知识和真理由衷的热爱。
由于有汪老的笔墨,本日的我们,才能“瞥见”那个年代。

铁凝说汪老,“他带给文坛温暖、快乐和非凡的意见意义”;贾平凹则调侃,“汪是一文狐,修炼老成精”。
而对汪老来说,一棵草,便是一件往事;一株花,便是一段深情。
他说,“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宛如彷佛草木对光阴的钟情”“在黑白里温顺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无疑是对汪老最得当的评价。

人活着,要活出袒胸露背欢迎万箭攒头,犹能昂首对苍天一笑的田地。
有人冒死挣扎,终为无谓;有人放任飘洒,终成无畏。
得失落面前,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气度。
多读汪老的笔墨,可逐步知晓,得失落原是世间最平凡不过的事。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下子,它们很温暖,我注目他们很多很多次。
”热爱生活,才能发觉生活的真谛。
教诲不也如此?有爱才有乐。

(作者系上海市普陀区曹杨新村落第六小学校长、数学高等西席)

来源: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