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字的形义

《说文·女部》:“母,牧也。
從女,象褱子形。
一曰像乳子也。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註》:“以疊韻為訓。
牧者,養牛人也。
以譬人之乳子。
引伸之,凡能生之以啟後者皆曰母。

依据段注,“母、牧”叠韵。
音近者,义相通。
“牧”,指牧牛人。
“母”为象形字。
学界对付它的所象之义有两层阐明,一是说像有身的女子,一是说像乳育小孩的女子。
段注指出,以此引申,“母”之义大体是指能够生产和育养小孩子、使之终年夜及至成人的女子。
因此“母”即孩子的母亲
褱,古同“懷”,夹也。
段注又云:“夹”字从亦、有所持。
《说文·亦部》:“亦,人之臂亦也。
从大,象两亦之形。
”指的是人的旁边两腋之间,造字取此形,大概是特指有所持的样子,即表示怀藏、怀挟等义。
后来,又以形声字“腋”指名词性的“亦”(“两腋”之义),而用词组或句子表示“在腋下夹持着某物”这一动词性的意思。

以是,段注“母”下又云,“從女。
象褱子形。
褱,袌也。
象两手袌子也。
一曰象乳子也。
”《说文》:“褱,袌也。
”“袌,褱也。
”褱、袌转注。
字皆从衣,表示以衣怀抱幼子之义。
《论语·阳货》:“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汉马融注释“怀”为“懷抱”,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此例,阐明“即褱袌也。
”今作“怀抱”。
“袌”的小篆字形尤能显示其本来之义。
后来的利用中,“抱”字行,“袌”字废。

说文解字丨说母母子心境至深

又,古注关于“一曰象乳子也”。
《广韵》引《仓颉篇》:“个中有两點者,象人乳形。
”从《仓颉篇》之形训与许氏书之声训(母,牧也)都可见出“母”义为“母亲”,指能育子女的女子,是生命的孕育与护持之人。

“母亲”之至情

《说文·见部》:“親,至也。
至部曰:到者,至也。
到其地曰至。
情意懇到曰至。
父母者,情之冣至者也。
故謂之親。

“親”字收于“見”部,表示小儿百姓婴儿刚刚出生时,最先见到的是自己的嫡亲,当然,最先多是包括自己十月之久的母亲。
以是,“亲”与“母”字复合,附于其后,表示在与人干系的所有关系当中,“母亲”是那个与自己生命的关系最为密切、与小儿百姓的感情最为深厚的人。
由是,“亲”就有了指代“情之最至者”的“母亲”这一义项。
“亲”又与“父”字复合,附于其后,用以记称自身所属嫡系血统的上一代男子,也即授予了生命之初的“父亲”。
这样,就有了合称用的“双亲”来指父母亲。
古注亦有“亲,父母也。
”“父母者也,故谓之亲。
”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见部》:“亲,亲爱者莫如父子、兄弟、夫妇,故谓之六亲。
”这是说,在最为情深的双亲之外,与所言的人具有血统关系的、婚姻关系的人也便是相对极其亲近的人,称为“亲眷、亲戚、支属”等了。

上述这统统词与词义的延伸利用,都离不开一个根本的开始,便是给予人道命之始的母亲。
从词汇学上阐明,“母亲”是一个名词,即“称谓语”。
而“母、母亲”都是充满感情的词语,正如上述“亲”字得以附着于“母”的理据一样,“母、母亲”是生命嫡亲之所在,蕴含着欠亨俗的深情。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这人姓王名冕,在诸暨县村落庄里住。
七岁上去世了父亲,他母亲做些针指,供他到村落校堂里去读书。
”这是写元朝末年,有一位叫王冕的孩子,幼时丧父,由母亲辛劳养活他读书。
后来,王冕发展得嵚崎磊落,名闻乡里。
在他十岁时,母亲唤他到面前说话:“儿阿!
不是我有心要延误你。
只因你父亲亡后,我一个人,只有出,没有进;年纪不好,柴米又贵;这几件旧衣服和些旧家伙,当确当了,卖的卖了;只靠着我替人家做些针指生活寻来的钱,如何供得你读书?”迫于困难的生存,母亲只好让王冕到间壁人家做雇工,去做一个放牛娃。
长于体恤的王冕对母亲说道:“母亲说的是。
我在学堂里坐着,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
如果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
”于是切磋定了,王冕就去放牛。
越日一早,母亲就同王冕来到了间壁秦老家。
分别时,王冕送出门。
“母亲替他理理衣服,口里说道:‘你在此必要小心,休引人说不是。
早出晚归,免我悬望。
’王冕应诺,母亲含着两眼眼泪去了。

反复阅读这段笔墨,心头为之阵阵哽咽。
母亲手上为儿理衣,口中念念嘱托小心,系念之情溢于言表,而终是“含着两眼眼泪去了”……这虽是小说中的记叙,可我们的直觉却能够确信,每一颗曾经感想熏染到母爱的心灵都会深受冲动。
犹如尽情地书写了母亲对子女的顾虑的唐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任何时候来读这首诗,都会让在外的游子泪落如雨。
清蒋士铨《岁暮到家》:“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书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过年归家的“我”感想熏染到的母爱之心——母亲在为我缝制棉衣,针线儿密密的,我寄的家书似还浥湿,这家书是母亲才刚刚收到的啊!
母亲见到“我”怜爱地说着“瘦了、瘦了”,连声地问着“苦不苦、苦不苦”?“我”只是惭愧地低着头,在母亲如海的思念面前,在母亲苦苦的思儿情里,“我”那流落的情状哪里能对这亲爱的母亲提起呢!

母子心,情至深

离家远行,最念母亲。
于是,有很多诵念母爱的诗以“忆母”为题。
名为《忆母》之诗,如“相逢叙梦中,牵衣喜且泣。
”(明史可法)“夜绩孤灯暗,朝梳白发新。
”(清沈受宏)泪眼、白发,吟诉千般顾虑,母子情深,寸寸相思,化作泪雨千行。
“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
”(清倪瑞璩)也有以“别”字入题者,离母远游,子心惭怍,其情令人凝噎。
如《别老母》:“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清黄景仁)母亲的一言一语,化作了儿女涓涓不尽的思母情。
如《遣悲怀三首》:“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唐元稹)亲人故去,留下孤苦之子,看着母亲留下的针针线线,此情何以堪!
哀思沉沉,深厚绵长,梦魂苦苦,悲惨断肠,生时与母亲音信难寄,而今亲已故,音信更无托,哀思若此,情又何以负!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于峻嵘、岳雯,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