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人由此进出,暑热时洞开纳凉,冬寒时紧闭保暖,关上门即是私密空间。
在古人万物有灵的思维中,门的各类功用得到了神秘主义和想象力的加持,成为辟邪、祈福之处,由此产生了敬拜、门神春联、时节门俗、风水等各类民俗……从祭“门”祭“户”到祭“门神”

古人素重门户,五祀(即祭门、户、井、灶、中)中井(水)、灶(火)、中(地皮)关系衣食要敬拜,但都比不上门、户双双受祭主要。
《礼记》中也有“孟春之月其祀户”“孟秋之月其祀门”之说。
先民们把敬拜门户与四季、五行、阴阳联系起来,表达一种顺应天地自然的天下不雅观。

祭门户是对物的崇拜,祭门神则是对神祇的崇拜。
“门神”二字最早见于东汉郑玄表明的《礼记·丧服大记》:“君释菜,礼门神也。
”之后,敬拜门户的古风逐渐融入门神敬拜中。
如历代皇家最遵古制,据《清史稿·礼志三》记载,岁孟春宫门外祭司户神,孟秋午门西祭司门神,可这司户神和司门神却有着神荼、郁垒和秦琼、尉迟恭的影子,可见两者早已领悟。

那么,门神是如何涌现的?诸多门神中,神荼、郁垒是最“资深”的一对,其记载最早见于东汉王充在《论衡·订鬼篇》中引用的《山海经》故事:

平易近俗之门从驱邪到祈福

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山上有一棵万年古桃树,枝干蜿蜒三千余里,大树东北段有树梢波折至地面,形成一扇天然大门,山中居住的妖妖怪魅进出都要经由此门。
门外有两位神将神荼、郁垒奉黄帝之命在此守卫,如有鬼怪做伤天害理之事,二人便将其捉去喂虎,故鬼怪均畏惧二神。

由此,古人为辟邪祛祟便用桃木雕成神荼、郁垒的形象挂在门首,久之便敬为门神。
清代尤侗在《艮斋续说》中记载:“人家门符,左神荼,右郁垒。
张衡赋云,守以郁垒,神荼副焉。
”可见早在东汉期间,度朔山鬼门的守将神荼、郁垒就已经成为百姓家的门神。

此后,门神的军队不断壮大,仅唐代人物就有秦琼、尉迟恭和钟馗、魏征等。
前者成为门神有两种说法:一说为《西游记》中的记载,泾河龙王命犯天条由魏征处斩,他向唐太宗托梦求救,太宗答应后故意在处斩时留魏征下棋,岂料魏征一个打盹便“梦斩龙王”,龙王怪罪于太宗,夜夜纠缠,太宗只好让秦琼和尉迟恭守前门、魏征守后门才得以安寝;另一个说法出自《隋唐演义》,太宗有一阵子睡觉时常听室外鬼魅呼叫,见告群臣后秦琼曰:“臣戎马生平,杀敌如切瓜,收尸如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
”于是二将夜夜守卫。
太宗见二人辛劳,便让画师绘二将真容贴在门上。

如果说唐太宗让秦琼、尉迟恭和魏征成为门神,那么钟馗则是唐玄宗钦定的门神。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之《补笔谈》中记载了他在宋代皇宫见到的唐代吴道子《钟馗图》题记中的故事:

玄宗久病之后,一日梦见一小鬼偷了贵妃的喷鼻香囊和自己的玉笛,一蓝衣人捉住小鬼,挖其眼珠吃下。
玄宗讯问后得知蓝衣人是发愿尽除天下妖孽的钟馗。
梦醒后玄宗的病好了,他让吴道子依描述画出钟馗之像,诏告天下,岁暮张挂,以祛邪祟。

据玄宗期间大臣张说在《谢赐钟馗及历日表》中的记载,“中使至,奉宣诏书,赐画钟馗一及新历日一轴”,可知岁末时节玄宗以钟馗图赐大臣已是老例。
不同于神荼、郁垒,或秦琼、尉迟恭,钟馗和魏征一样是“后门门神”。
由于前门多为双扇,需贴成对的门神,后门多是单扇。
河南朱仙镇传统年画《新年大吉》,画面便是钟馗手持判笔写下“新年大吉”四个大字。

古代门神还包括诸多历史人物、传说或小说人物,如名将郭子仪、关羽、岳飞、韩世忠,《封神演义》中相互斗法的赵公明与燃灯道人,《杨家将演义》中的孟良、焦赞和穆桂英……

门神是人们虚构出来的神祇,其形象的变迁也反响了民众生理的变革。
在汉代画像石中,最早的门神神荼、郁垒容貌怪异,形象可怖,折射出先民们对自然磨难的恐怖,他们期盼凶暴有力的门神来保护自己;至南北朝时,石刻的神荼、郁垒已和人一样,并穿上了盔甲;宋代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更加自傲地面对自然,门神演化成镇殿将军样子容貌,气概中透着庄严和蔼,还涌现了双手持笏的文官门神,这显然是祈福子孙读书入仕,侧面反响了当时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教诲的遍及。

从桃符到春联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的王安石写下此诗时,源于先秦的桃符正向春联过渡。

桃符即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或用纸描述二神的形象,悬挂或张贴于门首。
为什么用桃木呢?这源于上文《山海经》故事中度朔山的古桃树,桃木也因此有“鬼怖木”之称。
可以说,这便是辟鬼祛邪的“符”。

桃符如何变成春联呢?元杂剧《后庭花》中有一段唱词:“来到这饭店门首,桃符都有。
来的狮子店门首,我试看咱,可怎生则有‘宜入新年’一个,无那‘长命富贵’?我将这一根比则,正是一对儿。
”这段唱词反响了从桃符到春联的演化——一方面,其形式仍为辟邪的桃符;另一方面,这两片桃符上“宜入新年”与“长命富贵”相对,不仅形式上靠近春联,内容也是为节日祈福的春联。

那么这是最早的春联吗?非也。
清代有学者认为最早的春联是后蜀末代天子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乃至在《尚书》和古器物铭文的对偶句中探求更古老的春联。
近年有学者引用敦煌遗书S0610卷(《启颜录》唐开元十一年抄本)中的笔墨,认为最早的春联涌如今唐代,所录如下:

岁日:三阳始布,四秩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回始,四时来祥,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万古回(殓)百殃。
宝鸡能僻(辟)邪,瑞燕解呈祥。
立春回(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
回回故往,逐吉新来。
年年多庆,月月无灾。
鸡回辟恶,燕复宜财。
门神护卫,厉鬼藏埋。

书门旁边,吾傥康哉。

这些联句分别录于“岁日”和“立春日”,韶光上吻合;内容上多有沿用至今的春联常用词“三阳”“五福”“富贵”“庆寿”“呈祥”等;其位置“书门旁边”;其功能“吾傥康哉”,即为主人祈福。
故笔者赞许这是最早的春联。

从桃符到春联,改变的不仅是名称,更是内涵。
旧的桃符脱胎于木刻神荼、郁垒像,意在驱鬼辟邪、以求生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希望提高生活质量,要辟邪更要纳祥,于是桃符便被“年年有余”“福禄绵长”之类的春联所取代。

传说春联之名始于明太祖朱元璋。
《簪云楼杂说》记载了一则故事:朱元璋曾在除夕前下诏各家挂春联,之后微服出宫查看,偶见一阉猪人家还没有请人写,便亲书“双手劈开死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出身贫寒、未受过系统教诲的朱元璋居然能即兴创作一副对仗工稳、极具行业特色的春联,可见当时春联已深入民间。

天子喜好春联,文人则更加推崇春联——谁会放弃这样一个显示才华的机会?由此,春联逐步推广并遍及到民间,又发展出了匾额和不拘于新年时节的楹联。
在《红楼梦》的大不雅观园中,每个院子门前的匾额和楹联便是众人展示才情的产物。

岁节与门俗

春种、夏作、秋收、冬藏,季候和气候决定着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形成了一套精密的时序系统——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并衍生出诸多与门干系的习俗。

除夕倒贴“福”:门上除挂春联、贴门神之外,还要倒贴“福”字,这个风尚源于清代帝王。
从康熙开始,清代天子形成了除夕之前写“福”赏赐臣下的老例。
臣下得到后十分光彩,便将其装裱供奉起来,引得民间纷纭效仿,之以是倒贴是取“福到”之意。

立春贴“春”:“药王”孙思邈在《千金玉令》中记载:“立春日,贴宜春字于门。
”“贴春”为北方习俗,江南地区的人此日要远足踏青,采集常青的冬青枝、松枝、柏枝、竹枝等插在门上,曰“插春”,以期“四季长春,春福富余”。

破五送穷:正月初五民间谓之“破五”。
穷是人们最恐怖的存在,故民间安排这天“送穷”。
把穷送到哪里?以门为界,把它扫地出门。
故至今在河南、河北等地还保留着除夕之后家中不再洒扫,至初五清晨打扫后,将垃圾送出门外的习俗。
送完之后,还要在门口燃放鞭炮炸“穷”,意为与“穷”绝交。

上元悬灯: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又称“灯节”,家家门前悬灯结彩,灯上可粘诗设谜。
古时赏灯从正月十三开始,至十六七方止。
士民赏灯、猜谜,嬉游达旦,尽情欢快,可说是中国人的“狂欢节”。

清明插柳:很多地方志都载有“清明门上插柳”之俗,其用意何在?有学者认为,古人钻木取火时,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拓之火,秋取柞木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后世天子便遵照《周礼》《论语》所载古制,在寒食禁火后将柳火赐予臣下,以示恩宠。
受赐者将柳条插在门楣上以示光彩,引得民众效仿,遂有此俗。

蚕月闭门:蚕桑业发达的江浙等地以农历四月为“蚕月”,此时有“蚕忌”,家家闭门闭户。
南宋范成大诗曰“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叶绍翁诗曰“田因水坏秧重播,家为蚕忙户紧关”,气氛颇为神秘。
专家认为,这是由于幼蚕娇嫩,对温度、湿度、气味等很敏感,稍有不慎就影响成长,故各家闭门谢客、蹑手蹑脚,只怕惊动蚕宝宝。
此时不仅大门紧闭,还在大门上贴门神,一为祈福蚕茧丰收,二为提示蚕忌,令外人望而生畏。

端午门饰:古人认为“午”为阳极,端午则双午重叠,是一年里阳气最盛之时,故阴阳失落衡,多有不祥。
很多地区在门楣吊颈挂红绿黄白黑五色丝线搓成的彩绳,在门边插艾草以禳毒气、辟瘟疾,如《荆楚岁时记》载端午习俗:“采艾以为人(人形),悬门户上……”艾本便是一种草药,可用于内服、外敷和灸疗,故为民俗所重。

冬至门上糯米圆: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
古人认为此时阴极之至,阳气始生,需沟通天人、通达阳气。
福建等地要用米粉制作九枚丸子粘在门楹间。
为何用丸子呢?丸,圆也,太阳是圆的,那么各以其类象之,圆象阳。
为何用九枚呢?九为阳数之极。
个中蕴含着古人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宇宙不雅观。

风水之“门”

在古人看来,门的朝向关系重大。
帝王宫阙的阙门是大地上的星空四象(古人将星辰划分为二十八星宿,东南西北各七,分别将其算作一种神物,坐北向南看为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民居则讲究“宅以门户为冠带”,门的休咎福祸是古代风水学研究的重点。

秦简《日书》中标出了二十二种门的休咎,如南门—将军门,贱人弗敢居;屈门—其主昌富,女子为巫;失落行门—大凶等。
这种由古代中国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不雅观念衍生出的神秘文化流布已久,剔除其神秘色彩,本日看来倒也不乏合理之处。

有些风水理论源于古人的生活实践。
如民宅多“子午向”,即大门在南,正房在北,这或是由于我国地处北半球,坐北面南利于采光,夏季纳南来之凉风,冬季蔽西北之寒流。
而且大门还要在面南时稍稍偏东,曰“抢阳”,古人日出而作,这应该是为了让阳光尽早照入。
此外,还讲究大门不可正对正房门窗,否则南火、北水相克,实在错不开就在院中建一座照壁。
这应是避免气流直接突入户内有碍康健。
粤北地区还讲究各家大门不能相对,否则邪气相撞,这彷佛是被神秘化了的个人隐私保护方法。

还有些风水理论源于审美和习气。
如把大门正对街路称为“箭射”,大门正对交叉路口称为“人字杀”,这种形象的描述或许并非迷信,而是不合乎重视稳定、和谐、对称的中国式审美,这种直不雅观感想熏染在神秘主义的加持下,“大凶”“主孤寡”等说法就出笼了。
这些说法能被大众接管,其根本仍是朴素的审美体验——那大门,不美。

镇物厌胜:古人认为建房时在门下埋吉符可祈福纳祥。
如我国台湾某些地区认为建门时将米置于门槛下,“可致富贵”。
青海屯子地区在修大门时,要选吉日吉时在门槛下埋入内装钱财(代表富余)、药材(代表消灭疾病)的“宝瓶”,取“招财进宝”“安全然安”之意;此外,还要在门梁上凿洞装钱、粮,并雕刻青砖狮子辟邪,这些都属厌胜之术。

厌胜术实质上是生产力和文明发展不充分的产物,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可作为民俗保留,也有些鼓吹驱邪功能,迷信色彩浓厚,纯属无稽之谈,须要大众甄别和抵制。

门悬辟邪物:辟邪闭户,纳祥开门,门户被古人授予了分外的意义。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门楣上挂木刻的衔剑吞口(即彝族、水族、羌族、白族等守门辟邪的神灵,多为变形的虎头,圆睁目、大嘴张,意为尽吞世间邪恶),羌族悬挂羊头骨和羊角,台湾某些地区挂形象凶暴的木刻狮头……这都是选取具有威力和令人恐怖的事物,以期以恶制恶,从而起到生理抚慰之效。

河西走廊一带居民要在门楣上挂“财角”,即用一尺见方的红布缝成两个三角形袋,袋里装五谷和硬币,将一对财角、一双筷子、一卷古书悬挂于门楣上,意为祈求五谷丰产、财源茂盛、人丁茂盛、诗书传家。

门俗的变迁中反响出社会生产力和文明发展的进程。
从远古洪荒岁月中的驱邪辟祟,到后世的纳祥祈福,变幻的是门上的风景,不变的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
(庞春燕)

来源: 济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