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此诗为周王大夫家父(嘉甫)所作,讽刺时无贤良,太师尹氏乱政误国害民的诗。
作者家父,《鲁诗》、《齐诗》都作“嘉父”。
旧说此诗作于西周幽王时期,比较可信。

1- 一章。
以巍巍终南山的高耸威严起兴,写太师尹氏的威势显赫而国家危殆,鞭笞的矛头直指权贵。
方玉润:“起得严厉有势。
”陈子展:“言尹氏之失落民望,而致愁蹙。
师尹,太师尹氏也,吉甫之族。
幽王时不用皇父,任尹氏为太師,尸位不亲民,故墨客刺之。
”钟惺云:“不敢戏谈,从古亡国之象皆如此。
”阮元:“自《节南山》至《小旻》,《序》皆曰刺幽王。
今以皇父、褒姒人事,及《十月之交》术法推验皆合。
”朱熹:此诗家父所作。
刺王用尹氏甚至乱。
言节彼南山,则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则民具尔瞻。
而其所为不善,使人忧心如火燔灼。
又畏其威而不敢言。
姚际恒曰:“忧心如惔,不敢戏谈”,正应上文“赫赫”意。
墨客愁苦,必用骇人听闻,如曰“国既卒斩”及下篇“褒姒灭之”是也。
实在未斩、未灭也。

jié bǐ nán shān

节彼南山, 巍峨高耸的终南山啊!

诗经小雅节南山

wéi shí yán yán

维石岩岩。
崖石峭削堆积成山峦。

hè hè shī yǐn

赫赫师尹, 气概的尹太师啊,

mín jù ěr zhān

民具尔瞻。
公民都在向您看。

yōu xīn rú yán

忧心如惔, 心中忧闷似火烧,

bù gǎn xì tán

不敢戏谈。
   不敢戏言相互攀谈。

guó jì zú zhǎn

国既卒斩, 国运如此啊,渐行渐远,

hé yòng bù jiān

何用不监!
你为何视而不见!

节:嵬峨貌。
字亦作“嶻”。
南山:终南山。
岩岩:山石堆积貌。
一说石头累累貌(比喻尹氏地位如山顶之累石)。
赫赫:显贵盛大的样子。

师尹:大师尹氏,周王朝高官。
王国维《书作册诗尹氏说》:“师、尹乃二官名。
非谓尹其氏、师其官也。
”师,又见《大雅·常武》“王命卿士……大师皇父”。
此处师即大师,王朝高等军事主座。
尹掌册命,为王朝最高文官之称。
此处应泛指王朝执政者。
朱熹:大师,三公(古称司马-管理兵权、司徒-管理教诲、司空-管理地皮者为三公。
)尹氏,盖吉甫之后。
春秋书尹氏卒。
公羊子以为讥世卿者,即此。

具:俱。
瞻:视,看着。
惔(tán):忧心如捣。
字当如《韩诗》作“炎”。

戏谈:当儿戏。
谈,《玉篇》《广韵》皆释为“戏也”。

卒斩:彻底斩断,指西周崩溃而言。
监:鉴,觉悟,警觉。

2- 二章。
言师尹为政不平,致天怒人怨。
天灾人祸承上文“国既卒斩”,以“民言无嘉”应“民具尔瞻”。
王引之:“有实其猗,即言南山之阿实在广大也。
如为政不平之师尹势位赫赫然也。
”朱熹:节彼南山,则有实其猗。
赫赫师尹,而不平其心,则谓之何哉。
苏氏曰:为政者不平其心,则下之荣瘁劳佚,有大相绝者。
因此神怒而重之以丧乱。
人怨而诋毁其上。
然尹氏曾不惩创咨磋,求以是自改也。
姚际恒:以“不平谓何”起下文“秉国之均”诸语。

jié bǐ nán shān

节彼南山,   巍峨高耸的终南山啊!

yǒu shí qí ē

有实其猗。
草木茂盛多宽广。

hè hè shī yǐn

赫赫师尹,   气概的尹太师啊,

bù píng wèi hé

不平谓何?   为政不公若何是好?

tiān fāng jiàn cuó

天方荐瘥, 苍天正要降下重重灾殃,

sāng luàn hóng duō

丧乱弘多。
   去世丧混乱何其多。

mín yán wú jiā

民言无嘉,   民怨沸腾啊,老百姓的议论哪有好话讲,

cǎn mò chéng jiē

憯莫惩嗟!
您是否有些许悔意,还请负责想一想!

实:广大貌。
有实:即实实,广大的样子。

猗:通“阿”,山阿,山坡,即高山的曲隅之处。
马瑞辰《通释》:“阿为偏高不平之地,故诗以发兵尹之不平耳。
” 不平:执政不公。
谓何:为何,奈何。
荐:重复降下。
瘥(cuó):磨难,疾病瘟疫。

弘:宏,大。
无嘉:无喜庆之语。
嘉,好,喜庆。
这句说:磨难频仍,公民所说皆为相互哀悼之辞,而无喜庆之语。

憯(cǎn):曾。
憯莫即曾莫、未曾。
惩:惩戒,有所改悔。

3- 三章。
言师尹乃国之根本,职责主要却并未尽职。
前六句皆言说师尹之职干系重大。
孙鑛:“刺其人,却颂其职,盖反意而责之,用以起下章意。
”末端突接以“昊天”两句,转换突兀,有哽咽之悲。
朱熹:言尹氏大师,维周之氐,而秉国之均,则是宜有以坚持四方,毗辅天子,而使民不迷。
乃其职也,今乃不平其心,而既不见悯吊于昊天,则不宜久在其位。
使天降祸乱,而我众幷及空穷。

yǐn shì tài shī

尹氏大师,   名重一时的尹太师啊,

wéi zhōu zhī dǐ

维周之氐, 你是国家的根柢柱石,

bǐng guó zhī jūn

秉国之均, 执掌权柄啊,主持朝政,

sì fāng shì wéi

四方是维, 天下四方靠您来维系,

tiān zǐ shì pí

天子是毗, 君王靠您来首相啊,

bǐ mín bù mí

俾民不迷。
   万民有您不迷失落方向。

bù diào hào tiān

不吊昊天, 怪只怪老天啊,弗成善道,

bù yí kōng wǒ shī

不宜空我师。
不该让他刮尽民脂民膏。

尹氏:官名,即上文的尹。
林义光《诗经通解》:“诸彝器言册命多有‘王乎尹氏’之文。
……尹氏出纳王命,故诗曰‘秉国之均’。
”大师:“大”通“太”;王朝最高军事主座,也是“秉国之均”者。
又,在金文,大师之称始见于西周中期,如《师望鼎》“大师小子师望”等。
另《周礼》有大师,为乐官,与此无关。

氐:根本。
字即“柢”。
秉:节制。
均:平。
通“钧”,制陶器模子下面的圆盘。
尹氏执政,如陶工之掌圆盘以制器,故云秉国之钧。
维:维系、坚持。
毗(pí):赞助。
俾:使。

不吊:不善,不淑,不好。
林义光《通解》:“不淑也。
”有的版本作“弔”。

昊天:广大无边的上天。
此句有人以为是西周后期人不信定命之证,不确。
《尚书》记录周初人辞吐即有“不弔天”之语,见《大诰》《君奭》。
此处只谓上天对周王朝不善,是天心转变之征,而非不信上天之证。
空:贫乏,陷入绝境。
师:众民。

4- 四章。
言师尹理政的弊端。
周(幽)王大权旁落,滥用小人,导致为政不良,裙带关系肆滥。
孙鑛云:“实指尹氏过失落正在此。
只是不亲事,寄柄宵小輩,此乃世臣常态。
”阮元:“尹氏不躬亲教养,民不谅之。
尹氏不问察谗言,致诬罔君子。
君子之在位者或伤或已,皆为小人所殆。
尹氏当谏。
”朱熹:言王委政于尹氏。
尹氏又委政于姻娅之小人,而以其未尝问,未尝事者,欺其君也。
故戒之曰:汝之弗躬弗亲,庶民已不信矣。
其所弗问弗事,则岂可以罔君子哉?当平其心视所任之人,有不当者,则已之。
无以小人之故,而至于危殆其国也。
琐琐姻娅,而必皆膴仕,则小人进矣。

fú gōng fú qīn

弗躬弗亲,   朝政荒废啊,你从不亲自收拾,

shù mín fú xìn

庶民弗信。
   百姓对你不再相信。

fú wèn fú shì

弗问弗仕, 国事不过问,政事不料理,

wù wǎng jūn zǐ

勿罔君子。
   智者你不用,贤者你不问。

shì yí shì yǐ

式夷式已, 同朝的贤良君子啊,或被侵害或被罢免,

wú xiǎo rén dài

无小人殆。
   勿用小人,使民危殆。

suǒ suǒ yīn yà

琐琐姻亚, 裙带之亲,猥琐之辈,

zé wú wū shì

则无膴仕。
将他们乌纱帽儿摘下来。

弗:不。
躬、亲:亲自。
指亲自处理国家大事。

信:信赖。
一说,信为伸,遭受冤屈。
两句是说不亲自为政,民众不信赖政治(或民众的冤屈无处舒展)。
此章无主语,所指为谁有不合:一说周王,一说师尹。
当往后者为是。
仕:察,理。

勿罔:欺骗迷惑。
勿罔即罔,据王引之《经传释词》说。

君子:指周王。
据朱熹《诗集传》说。
此句“弗问弗仕”,与上句“弗躬弗亲”意思相同,上两句说师尹不作为,招致民对王政失落望;此句则谓这也欺罔了周王。
式:语首助词。
参《小雅·斯干》“式相好矣”。
夷:平心。

已:停滞作歹。
据可信文献,小人皆指地位低下者,指德行败坏者则迟至春秋后期文献如《论语》中才有。
此句是说把政治弄公道,不要再危害小民。
小人:小民。
殆:危险。
琐琐:卑微微小貌。

姻亚:婚姻亲戚。
《毛传》:“两壻(婿)相谓曰亚。
”《郑笺》:“婿之父曰姻。
”亚亦作“娅”。

膴(wǔ)仕:肥缺。
膴,厚。
仕,任用。
两句是说,若结束任用小人的局势,则那些卑琐的靠裙带关系上来的人,就得不到肥缺了。

5- 五章。
言天降灾害,天怒人怨,意即在位者的执政行为干系重大。
朱熹:言昊天不均,而降此穷极之乱。
昊天不顺,而降此狠恶之变。
然以是靖之者,亦在人而已。
君子无所苟,而用其至,则必躬必亲,而民之乱心息。
君子无所偏而平其心,则式夷式已,而民之恶怒远矣。
伤王与尹氏之不能也。
夫为政不平,以召祸乱者,人也。
而墨客以为,天实为之者,盖无所归咎,而归之天也。
抑有以见君臣隐讳之义焉,有以见天人合一之理焉。

hào tiān bù yōng

昊天不傭, 仓天不公,

jiàng cǐ jū xiōng

降此鞠訩。
降此祸凶。

hào tiān bú huì

昊天不惠,    仓天不仁,

jiàng cǐ dà lì

降此大戾。
降下灾害活不成。

jūn zǐ rú jiè

君子如届, 贤明君子来执政,

bǐ mín xīn què

俾民心阕。
民愤便可平一平。

jūn zǐ rú yí

君子如夷, 君子执政事事公正,

wù nù shì wéi

恶怒是违。
    民众怨怒肃清净尽。

傭:公正。
《韩诗》作“庸”。
鞠:大,极度。
讻(xiōng):同“凶”,凶咎,灾凶。

惠:施恩情。
戾:暴戾,灾害。
君子:在位者。
届:至,极,有定则的意思。

阕:停滞,平息。
指止息心中意难平之事。
夷:均平。
指施行均平之政。
恶怒:忿争之情。

违:拜别。
马瑞辰《通释》曰:“上得所止,则民心亦知所息矣;上得其平,则民恶怒不平之气亦去矣。

6- 六章。
言百姓困苦,绝望,转而怨天,痛责之意不言自明。
陈子展:“承上言尹氏不但不能弭天变,抑且生祸乱。
下四句则应前四章,而又起下章欲遁逃之意。
”朱熹《诗集传》:苏氏曰:天不之恤。
故乱未有所止,而祸患与岁月增长。
君子忧之曰:谁秉国成者,乃不自为政,而以付之姻娅之小人,其卒使民为之,受其劳弊以至此也。

bú diào hào tiān

不吊昊天,   可恨老天不长眼,

luàn mǐ yǒu dìng

乱靡有定。
   祸乱连绵不得安宁。

shì yuè sī shēng

式月斯生,   灾殃时有发生,

bǐ mín bù níng

俾民不宁。
   生灵涂炭,民不安宁。

yōu xīn rú chéng

忧心如酲, 我心坎不安,沉醉不愿醒,

shuí bǐng guó chéng

谁秉国成?   到底是谁把持了国家权柄?

bù zì wéi zhèng

不自为政,   不自行好好为政,

zú láo bǎi xìng

卒劳百姓。
   苦了贫苦百姓。

式:发语词。
句意,《郑笺》:“言月月益甚也。
” 酲(chéng):醉酒酡颜。
《毛传》:“酒病曰酲。
”是古人以醉为酒病。
国成:国家政治的成规,与“国均”义同。
据《周礼·天官·小宰》,列举官府八事,作为治国的根据,叫作八成。
卒劳:苦害。
马瑞辰《通释》:“卒者,瘁之假借。

7- 七章。
言欲逃遁而无所往。
面对现实,墨客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于是决定驾车出游,实则是表其无处宣泄的忧愤。
遥承二章“丧乱弘多”。
出游泻忧乃后世屈原《离骚》远游之先声。
朱熹:言驾四牡,而四牡项领,可以骋矣。
而视四方,则皆昏乱蹙蹙然,无可往之所。
亦将何所骋哉。

jià bǐ sì mǔ

驾彼四牡,   驾起四匹雄马,

sì mǔ xiàng lǐng

四牡项领。
马儿肥壮粗脖颈。

wǒ zhān sì fāng

我瞻四方,   我环顾四方,目力所及,

cù cù mí suǒ chěng

蹙蹙靡所骋!
天地骤然变得局促狭窄,难以驰骋!

项领:马颈肥大。
项,肥大。
领,脖颈。
马久不跑动,则颈变肥大,隐含马主人久不见用之意。

蹙蹙(cù cù):局促狭窄貌。
隐言国家到处祸乱不宁,无处可去。
骋:驰骋。

8- 八章。
言师尹反复无常,轻躁无状,绘其小人情状。
钟惺云:“画千古小人如在目前。
”朱熹:言方盛其恶以相加,则视其矛戟,如欲战斗。
及既夷平悦怿,则相与陶然,如宾主而相寒暄,不以为怪。
盖小人之性无常,而习于斗乱。
其喜怒之不可期如此。
因此君子无所适从也。
姚际恒:“既夷”二句,严氏曰:若能夷平怿,则同寅相与陶然,如宾主之相酢,何至相疾如仇哉!
旧说“夷、怿”为小人喜、怒不常,今不从。
愚按上言其恶,下言其夷怿,正是一反一正。

fāng mào ěr è

方茂尔恶,    你坏事做尽啊,恶行滔天,

xiāng ěr máo yǐ

相尔矛矣!
    好似一柄长矛,直插民气。

jì yí jì yì

既夷既怿, 你若处事公正,百姓必定欢颜相待,

rú xiāng chóu yǐ

如相酬矣。
就像宾主劝酒,酬谢万分。

茂:盛。
相:视。
相矛,操戈相斗的意思。
夷:喜悦。
亦见《召南·草虫》参“我心则夷”。
一说指平除小人。
怿(yì):高兴。
酬:相互敬酒、交欢的意思。

9- 九章。
言师尹不知自责反省。
朱熹:尹氏之不平,若天使之。
故曰:昊天不平。
若是则我王亦不得宁矣。
然尹氏犹不自惩创其心,乃反怨人之正己者,则其为恶何时而已哉。
姚际恒:此处方出“我王”字,则以前皆指尹氏甚明。
古人文极有条理,而解者顾乱之,何也“惩其心”,应前”惩嗟”惩字。

hào tiān bù píng

昊天不平,   上天不公啊,

wǒ wáng bù níng

我王不宁。
   我王不得安宁。

bù chéng qí xīn

不惩其心,   不去惩戒自己的邪恶存心,

fù yuàn qí zhèng

覆怨其正。
   反而怨恨谏劝你改正的人。

覆:反而。
正:纠正。
朱熹《诗集传》:“乃反怨人之正己者。
正:劝谏的正言。

10- 十章。
点明作诗目的,末章显志。
作者家父,又作嘉父、嘉甫fǔ,据初步考证,他是宣王时的老臣,入幽王朝时仍为卿大夫,伯爵。
从乐歌演唱的角度来说,末章为“乱词”。
王应麟:“‘吉甫作诵’,美诗以名著者也。
‘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刺诗以名著者也。
为吉甫易,为家父……难。
”陈子展《诗经直解》说:诗刺王用尹氏,前九章惟极言尹氏之罪,而卒章以言归于王心,则轻重本末自见。
此家父之长于辞也。
其以是刺尹氏者,大概有二事,为政不平,委任小人。
”朱熹《诗集传》:陈氏曰:尹氏厉威,使人不得戏谈。
而家父作诗,乃复自表其出于己,以身当尹氏之怒而不乱者,盖家父周之世臣,义与国倶存亡故。
东莱吕氏(吕祖谦)曰:篇终矣,故穷其乱本,而归之王心焉。
致乱者虽尹氏,而用尹氏者,则王心之蔽也。
孟子曰:人不敷与适也,政不敷与闲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盖用人之失落,政事之过,虽皆君之非,然不必先论也。
惟格君心之非,则政事无不善,用人皆得其当。
姚际恒:“以究王酗”,承上”我王不宁“来;“酗”,应上“鞠酗”字:谓穷究王之所甚至此鞠也。

jiā fǔ zuò sòng

家父作诵, 家父作讽诗啊,独自长吟,

yǐ jiū wáng xiōng

以究王訩。
   试图深究王朝祸乱根源。

shì é ěr xīn

式讹尔心, 但愿您转变主张,

yǐ xù wàn bāng

以畜万邦。
管理好天下,永享太平。

家父(fǔ):周大夫。
《春秋》载鲁桓公八年、十五年家父两次至鲁,而桓公十五年(前697年)距西周灭(前771年)已74年。
又《小雅·十月之交》有“皇甫卿士……家伯维宰”诸句,皇甫、家伯并举,可知“家伯”之“家”为氏。
《十月之交》,据天文学最新研究,当代学者断定为平王三十六年(前735年)作,诗中“家伯”或许与《春秋》“家父”为同一人。
至于《节南山》之“家父”,诗的年代从其言“南山”即终南山看,应还在东迁以前不久,家父是否即七十余年后《春秋》中的家父,年代过远,为同一人的可能性不大。
但家氏为东周初期显耀门第则可以肯定。

诵:可诵唱的言辞,即此诗。
究:深究,纠正。
究、纠古同音。

王讻:指周王朝凶乱的根源。
讻,即凶。
《左传·僖二十八年》“纠逖王慝”与此句语例相同。

讹:变动,改变。
畜:长养,引申为挽救、延续。
畜:养。
万邦:各诸侯国。

【赏析】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主流有“刺王”和“刺尹”两种说法,也有人认为是通过斥责大臣进而责怪幽王。
邹忠嗣说:其诗谏尹氏而非谏王,故自称其字。
《诗三家义集疏》:齐说曰:周室之衰,其卿大夫缓于谊而急于利,亡推让之风而有争田之讼,故墨客疾而刺之曰:节彼南山,惟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尔好谊则民向仁而俗善,尔好利则民好邪而俗败。

李山师长西席《诗经析读》说,此诗鞭笞权臣为政不公的诗篇。
据《孔子诗论》第8简:“《雨无正》《节南山》皆言上之衰也,王公耻之。
”解释了此诗时期及作者身份的大概。
《汉书·董仲舒传》引《齐诗》:“周室之衰,其卿大夫缓于谊而急于利,亡推让之风而有争田之讼,故墨客疾而刺之。
”李山《神经析读》认为,言“周之衰”可信,“亡推让”及“争田之讼”不可信。
《毛诗序》则说:“《节南山》,家父刺幽王也。
”古今诗评家关于诗歌创作韶光上意见基本同等,关于诗篇所刺却有不合。
东汉之后,“刺幽王”说影响越来越大。
不过朱熹《诗集传·正月》篇中说:“或谓此东迁后诗也。
”解释宋儒对《节南山》《正月》等衰世政治抒怀诗的年代,已有新的思考。
元·刘瑾《诗传通释》,在《节南山》的“通释”中,据诗“国既卒斩”“丧乱弘多”等句判断:“皆似乱亡后之词,以此或东迁后诗也。
”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又将诗篇列为东周桓王时作。
到清代,古诗歌年代的谈论更为深入,清·朱鹤龄认定《小雅·正月》为“周既亡,王位未定时作”。
郑方坤又在其《经稗》辩驳论定《节南山》《正月》及《雨无正》诸篇为“东周之变雅”。
其余,惠周惕也以为《节南山》《正月》《雨无正》《十月之交》为周平王期间诗歌。
当代,孙作云《说二雅》将《节南山》《正月》和《雨无正》定为“东迁初”,晁福林《论平王东迁》全面论述平王东迁前后的历史。
关于“二王并立”说:据《左传·昭二十六年》孔颖达《正义》引《汲冢书纪年》:“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盘为太子,与幽王俱去世于戏。
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
幽王既去世,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
周二王并立。
(晋文侯)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所杀。
以本非嫡,故称携王。
”大、小《雅》中那些充满哀怨与愤激的政治抒怀诗,不少就产生于这十余年间。
《节南山》即其一。
诗中的“赫赫师尹”,应该便是扶立携王的虢公翰之流,而虢公翰又很可能便是《史记》所载幽王朝时那位谗佞好利的虢石父。
诗篇作者,从刘瑾开始就方向于诗中的家父,即《春秋》桓公八年、十五年涌现的家父,实则未必。
但《春秋》中的“家父”应与《十月之交》中的“家伯”为同族。
因有当代天文学方面的证据,《十月之交》系周平王三十六年之作当无疑问,诗篇又显示家伯地位很高。
诗是为“不宁”的周王“究讻”而作,格调大公至正,情绪抒发不加掩饰笼罩。
诗以南山起兴,继而霸占在“上天”这一制高点上,以“天方荐瘥”的“丧乱弘多”,责怪现实政治,成泰山压顶之势。
这样的诗风,为西周晚期政治篇章独占。
其显著而且主要的特点是,人作为个体站出来,与社会权贵势力相抗争,个人抒怀主体出身了。
《诗经》由此而发生重大意识觉醒之转变。
不少当代学者以为,随着西周的崩溃,是定命信念的动摇。
实在,“不弔”“不傭”都有特定阐明(《尚书》中的周初文献就有“不弔天”),不能作为定命崇奉“动摇”的证据。
而且,人们实际读到的是另一种情形,即周初那个为周王朝护驾的“定命”,现在转而变成墨客斥责现实的利器,成为个人反思现实问题的凭据。

【名家导读】

① 他们作诗的宗旨,为了要去讥刺年夜大好人的褊心,要去穷究国王昏乱的缘故,要去穷究他人的反侧之心。
——顾颉刚

② 序以此为幽王之诗。
而春秋桓十五年,有家父来求车。
于周为桓王之世,上距幽王之终,已七十五年,不知其人之同异。
大抵序之时世,皆不敷信。
今姑阙焉可也。
——朱熹

③ 引言谓“家父刺幽王”。
以诗中“南山”证之,是终南山。
自欧阳执春秋家父在桓王之世,而集传亦疑之。
季明德、伪传、说、何玄子遂皆以为桓王时,非也。
集传云:“大抵序之时期皆不敷信”。
予谓序不敷信,诗亦不敷信乎?东迁往后,曷为南山哉?——姚际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