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门音乐,又称法事音乐、道场音乐,为玄门法事活动中之所用。一样平常多用于玄门斋醮仪式中,合营法师作祝神祈福、降妖驱魔、超度亡灵等法事活动。在玄门仪式中它是不可短缺的内容,因其具有陪衬渲染宗教气氛、增强崇奉者对神仙天下神往和对神仙的崇敬的浸染。
玄门的法事活动是对古代巫觋祭神仪式的继承和发展。玄门徒认为在求乞福愿的斋醮仪式中,玄门音乐有冲动群灵的浸染。玄门音乐的利用,一样平常认为始于南北朝期间的寇谦之。当时寇谦之制订了《云中音诵新科经戒》《乐章诵戒新法》,由此而产生了“中原颂”、“步虚辞”等最初的玄门音乐之抽芽形式。所谓“中原颂”,便是在玄门仪式开坛前行进中吟咏的一种音韵。所谓“步虚辞”,则是对神仙的颂赞之词。
洞头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海岛民俗文化。
洞头玄门音乐,是洞施公(法师)班玄门乐队所演奏的音乐。旧时期,洞头渔区生产掉队,渔民生活穷苦,人们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愿望神佛赐福,祈求先人保佑。于是碰着重大节庆或红白喜事都要请施公班“做敬”(跪拜神佛仪式)或“做功法”(祭奠神灵仪式)。施公班奏乐演奏做道场,逐渐地涌现了一支玄门乐队,就有了玄门音乐。这玄门音乐传承沿袭又成了洞头民间音告成长的源头和根本。
◎演出形式及特点◎
◐玄门音乐,是利用多种乐器为法师做道场伴奏的音乐。玄门音乐演出中,法师念唱做道场是主角,乐器伴奏是配角是为法师念唱造气氛托旋律的,以是乐器演奏热闹而不张扬,乐调柔美而不高亢。伴奏由多样乐器组成,各样器乐各有特色各有韵味,显现出玄门音乐的多姿多彩多韵味。但同时又抑扬抑扬,层次分明,节律折衷,给以玄门音乐器乐合奏的整体和谐的美感。
◑玄门音乐是敬神佛祭鬼灵的,音乐套路演出程序较为严谨。一样平常开始是开场锣鼓,俗称打头通;接着依次为请神、献敬、祭北头祭三界、拜不雅观音、慰神灵等演奏过场曲,曲调紧张有《朝天子》《拜不雅观音》《退鬼灵》等;末了是送神灵停止锣鼓。全体过程,肃穆庄严,有神圣感。
◎代表曲目◎
《梆子头通》《什锦头通》《过场曲》(含之一至五)、《将随令》(一-三)、《朝天子》《拜不雅观音》《调兵符》《五福降神调》《退幽灵》《驱雷调》《寿星会》《哪吒走云》等等
◎乐 器、道具及衣饰等◎
◑大鼓、云锣、碗锣、钹、唢呐、笛子、竹箫、胡琴类
法板、号角、手铃等
◑除法师有规定衣饰——道冠、道袍外,别的伴奏职员没有规定衣饰。
◎传承状况◎玄门音乐,洞头建岛以来就有。闽南语区由闽南传入的,温州方言区由乐清等地传入。由于受闽南语区的影响,逐渐趋同,形成了洞头玄门音乐体系。
经两三百年的沿袭传承,传承人更替七八代,现第七代传承人还存郑其坤健在,第八代传承人如:许江北、洪定、陈贵忠等,虽然还年轻,但人才济济,他们组成洞头新一代民间玄门音乐阵容,内外颇有影响。曾受邀到温州、福建等地演出。
◎干系活动◎
◑田舍渔户红白喜事,做敬、做功法活动。
◑宫庙寺院做道场活动。
◑民俗节日做普度、迎火鼎等活动
洞头海岛玄门音乐是利用多种民间乐器为法师做道场念唱伴奏的音乐,是渔区的一种精神寄托,是民众祈求神佛赐福,祈求神灵保佑,对安然幸福的期盼。
一百多年前,民间艺人叶匡等人从福建泉州迁入浙江洞头,开始利用布袋戏南昆调从事玄门音乐演奏。到1938年前后洞头县有六十多人以玄门音乐为业谋生。旧时,海岛渔业生产条件掉队,人们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愿望神佛赐福,祈求家先保佑。于是,碰着红白喜事,都要请道班“做敬”(拜神敬佛仪式)或“做功德”(祭度鬼灵仪式)等道场。而做道场时奏乐演奏的乐曲逐步演化成民间一套较为完全的玄门音乐。新一代演奏职员也有三十多人,基本节制演奏技巧。2009年,洞头海岛玄门音乐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洞头海岛玄门音乐,是利用多种民间乐器为法师做道场念唱伴奏的音乐。其基本演出形式是奏乐乐。演奏乐曲有三大类:一是喜调,如《龙头龙尾》《割仙草》;二是丧调,如“哀调”“田鸡哭”等;三是迎神调,如“竹三马”等。
洞头海岛玄门音乐,具有多姿多彩多韵味的特色,是海岛居民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演出形式。人们听玄门音乐,意见师演出,解劳作疲累,慰精神困乏,也不失落为一种文化娱乐。玄门音乐的盛传、演出,也带出了一批民间艺人,推动了洞头民间音乐和民俗文化的长足发展。
#民俗#资料来源温州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