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 春

2016年,我和现在的老伴走到了一起。
那时她已满七十岁,我长她几岁,开始“奔八”了!
便是说,我们都已进入人生的晚年。
我们的这生平,经历得太多太多:前半生,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后半生,遇上了好时期,亲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历史迁移转变,亲自感想熏染我国若何一步一步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深刻变革!
欣逢盛世,总是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但在共同生活中又常常绕不开一个话题,那便是近年来老年痴呆症呈上升趋势,彷佛正在一每天走近我们。
人一旦患上老年痴呆症,将给家庭、社会带来多么沉重的包袱!
我们常常议论:怎么避免它的发生,或者至少延缓它的到来?

我们都不是学医的,对付人的生理构成及其功能,或者是一知半解,或者便是茫无所知。
但我们相信,既然人的生理功能是“用进废退”,而老年痴呆该当是脑功能退行性的反响,如果能让已处年迈老人的大脑积极地运行起来,是不是可以延缓它的发生呢?国家正在针对时弊,大力倡导国人读书,弘扬国学,于是我们就想,可不可以通过学习古诗词这一国粹,使脑思维处于积极的运行状态,既预防老年痴呆,又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呢?于是,从2016年清明往后,我们开始了这个方面的考试测验。

  光阴荏苒,一转眼,五年多过去了。
最近我们盘点了一下,到2021年10月的两千天里,通过不懈地努力,我和老伴竟然背会了五百六十多首诗词、近七十篇古文,逾额完成了2018年我们给自己定下的“三个五”(即在五年的韶光内学会五百首诗词、五十篇古文)的目标。
回顾是甜蜜的,虽然其间也曾体味一些苦涩,但毕竟完成了指标,知识不仅得到了充足,而且对改变人的气质,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道德水准都产生潜移默化的浸染。
主要的是,坚持读诗学文有可能预防或延缓老年痴呆的发生。
因而想将几年来在这方面的经历整理出来与有兴趣的人共享,并请教于大家。

我和老伴学古诗文

由易到难 循规蹈矩

  老伴1963年初中毕业,由于“根正苗红”(其父是抗战期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1964年被选拔参加“社教”,其间入党。
1965年与其他计20名骨干一起上报“提干”。
不巧,就在邳县县委要审批时,她却突发急性脑炎,晕厥数天。
为了慎重,县委决定其他19人先通过,她“暂缓”。
这一“缓”,随着“文革”爆发,再无此机缘。
往后的几十年一贯做事于商业系统。
因脑炎的后遗症,常常晕眩,现年已古稀,还能再学吗?学了,还能记得住吗?带着这个问题,怀着试试看的生理,我先是选择唐、宋的20首绝句和小令,让她试学。

不料,一个星期不到,她竟然轻松拿下,这使我大喜过望,信心顿增。
于是诗以五、七言绝句为主,兼学一些比较易学、易懂的五、七言律诗以及篇幅较短的古乐府诗;词以小令、90字以内的中调为主。
到年底(从2016年4月开始),竟已闇练节制达180首,这大大提振了我的信心。
第二年(2017年)适当提高难度,重视复习巩固,到年底,累计已打破300首。

至今,在诗歌方面计学约400首中,五、七言绝句为240首,(个中七绝184首),占总数的60%;五、七言律诗110首,占28%,别的为古诗、词、曲方面约150首,个中小令和中调约120首,占总数的80%,别的为超过90字的长调。

  2018年,《公民日报》评出中国历史上高水平的40首诗词并向广大读者推举。
我对照了一下篇目,个中竟有33首已经学过并闇练节制。
给老伴一说,她十分振奋,当即就哀求把别的的7都城学了。
但剩下的险些都是篇幅较长,且有一定难度的,个中的六首(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诗经》中的《蒹葭》;李白的《行路难》;李商隐的《锦瑟》;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随后的一个月相继都学会了,只有末了一首白居易的《琵琶行》令我颇为犹豫,由于它太长了!
仅正文便是616字,诗前还有近140字的引言。
她能学得了吗?背起来会不会太吃力?一天,我把我的担心向她坦陈,将这首长篇叙事诗内容向她作了先容。

由于年轻时我就喜好这首诗,在随后的日子里也时时吟咏,以是我可以背得出来,于是,我连同诗前的引言一并背给她听。
白居易诗的特点是明白易晓、老妪皆知,她听得很着迷,特殊是背到音节铿锵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密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和情绵意长的“同是天涯沉沦腐化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诗句时乃至都有些动情了!
随后表示一定要学,担保学会。
执意要学,这就有了动力,但是像这样长的叙事诗怎么学效果才好呢?我就根据情节将它分为巧遇琵琶女、博识操琴术、坎坷人生路、天涯得知音、司马青衫湿五个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疏通、理解、熟读、背诵,减缓坡度,然后整合。

我们所住小区大门前是一条新辟的主干道,因是新区,以是虽通公交车,但居民尚寥寥,每天一早一晚我俩都要出大门东向闲步,经由两个站台,站台上有凳子可以安歇,就在那走走停停的过程中,我让她背,稍生一点的给她提示,不到半个月,竟通篇顺畅背出,包括诗前的引言。
这使她对自己大脑功能能正常运转信心倍增。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接着把有840字的《长恨歌》也一并拿下,还顺捎着把李白较长的近200字的乐府《长干行》(妾发初覆额)背会。

  古代散文与古诗词同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宝库中残酷夺目的宝贝。
学古诗词就不能不兼学一点古文。
但古文比古诗词要难学得多,古诗词音节铿锵,押韵和谐,琅琅上口、余韵悠长,而且一样平常篇幅较短,易学易记,以是妇孺、儿童皆乐学,而古文不同,其措辞距本日较远,艰涩难懂。

怎么办?便是采纳与学古诗同样的办法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规蹈矩,逐步提高的办法,先学一些篇幅较短,百字旁边,笔墨洗练、生动形象的短文,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诸葛亮的《诫子书》,欧阳修的《卖油翁》等篇章,打下一定的根本。
然后选学三百字旁边、一样平常不超过五百字的经典古文。
这个中名家名篇较多,挑选余地较大,许多都是不可不学的,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五代史伶官传序》、等。
有的精美古文也采纳节选的办法,如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等,这些古文原则上一月学一篇,短的或内容靠近或有联系的,如《礼记》中的《苛政猛于虎》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荀子》中的《劝学篇》等放在一个月内一气呵成。

这样使学习者在学习时既要付出一定的劳动,又不致包袱过重,按照我的说法叫“跳一跳,够得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思是说,仅仅是知道学习主要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的人。
便是说,要使学习达到空想的效果,必须唤起对学习浓厚的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快乐的体验,从而引发自己更加奋发地学习,以更多更好地获取新知。

  一、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亦庄亦谐,引发兴趣

  《列子·愚公移山》是一篇表现古代劳动人民以移山填海的年夜志和毫不服从的毅力战天斗地取得胜利的寓言故事。
“文革”期间,全党全民都常常学习它。
老伴是一个有五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结合党史学《愚公移山》,就感到亲切,学得主动,兴味盎然,因而影象稳定。

  我十分敬仰林则徐。
上个世纪末我有机会去福州,专程去拜会了林则徐的祠堂。
林则徐是福建侯官即今之福州人。
其祠堂大门的两侧镌刻着他撰写的楹联:“苟利天下死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深为其崇高的爱国情怀所折服,回来就查找此联的出处,始知为当年他因禁烟开罪被遣赴戍新疆伊犁告别妻子时口占七律中的一联。

开始,当读到该诗尾联“戏与拙荆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时,总以为以林之博古通今,温文尔雅,“断送老头皮”这样粗俗的句子似不应出自他的诗中。
后经查找资料始知,林对此诗有一自注:“宋真宗闻隐者杨补能诗,召对,曰:‘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专横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上大笑,放还。
东坡赴昭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落笑,坡乃出。
”作者利用这个典故,抒发自身正派乐不雅观的情怀,妙趣横生,我也就释然了。
老伴学林则徐诗知道这个典故学起来就更有兴致,每每背起徐诗时就连杨妻之诗也一并背出。

  由于乐学,就不以为有包袱;由于乐学,就易于记得稳定。

  二、有针对性地选学,增强兴趣

  老伴生于沂蒙老区,在革命家庭中发展,对赤色文化就有十分深厚的感情,对毛泽东的诗词就特殊酷爱,不仅学篇幅短的诗词如《十六字令》、《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长征》、《为女民兵题照》等能熟记于心,即学其《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贺新郎·别友》、《水调歌头·拍浮》、《满江红·和郭沫若同道》、《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超过百字之词也不以为难,至今已能背诵其诗词45首。

  老伴是女性,且当年在岗时是很要强的,从一个普通的女工到分厂的厂长到一个拥有两千多人大厂的党委委员、厂办主任、市公民代表等等。
就安排她学《木兰诗》和秋瑾的一些诗词。
特殊是秋瑾诗作中之“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惜,洒去犹能化碧涛”(《对酒》)、“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鹧鸪天》)、“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满江红》)等诗句常常使她油然回顾起那激情燃烧的年月,禁不住热血沸腾,因而学得快,记得牢。

  老伴与自己的原配一起生活了27年,直至其因患不治之症去世,一贯相濡以沫,恩爱有加。
丈夫去世后,婆母仍一贯又与她共同生活了十二年,相处十分和谐,从未红过脸。
因此,她对悼亡诗情有独钟,如苏轼的《江城子·记梦》(十年死活两茫茫);元稹的《遣悲怀》(昔日戏言身后意)以及《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贺铸的《半去世桐》(重过阊门万事非);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以及《武陵春》(风住尘喷鼻香花已尽);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乃至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等十分乐学,百读不厌。

  三、借助媒体开展的诗文比赛活动,增强兴趣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心电视台陆续推出为广大电视不雅观众所十分欢迎的大型文化栏目《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每年春节后,只要当晚有《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便将其它事一律停下,坐在电视机前等着播放,有时由于分外缘故原由遗漏了某一期,一定在重播时补上。
由于它不仅可丰富自己古典诗词方面的知识,还可以验证已学的旧知识,每当节目中某一个问题被提出,而老伴能够精确地答出时,她就油然而生造诣感,而这种情形的常常发生,就进一步增强自傲,武断连续学下去的信心。

  四、借旅游之机学习古诗文。
新冠肺炎爆发前的几年,老伴曾随我、随厥后代先后去泰国和新疆、山西、河南、四川等地旅游,每次出游,其它东西可以不带,供自己学习古诗文的读本必带。
如2018年应胞弟之邀去成都。
去前,我们就将已学过的有关杜甫草堂、武侯祠的诗词全部复习了一遍,又新学了几首。
这样去这两个景点触景生情,有关诗词就会冲口而出。
情景交融不仅增加兴致,而且印象深刻,加深影象。
在搜聚我们成都之外去哪里时,我们就表明,由于韶光关系,南不去峨眉、乐山,北不去九寨沟、黄龙,眉山一定去!

眉山是“三苏”的故里,老伴对“三苏”特殊是苏轼始终仰慕不已,此前已学了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诗篇,她说,别人可以更爱李白,更爱杜甫,更爱李清照,更爱辛弃疾,我独独更爱苏东坡。
他生平经历了那么多坎坷:在狱中九去世生平,而后又多次被流放,而且一次比一次更远,但他不向命运屈从,始终保持乐不雅观、淡定的心态,到哪里都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

他不仅是墨客、词家、散文大师,还是书法家、画家,古往今来有这样造诣的,在中国,仅苏东坡一人而已!
眉山南距成都八十公里,有高速公路直达,凌晨出发,参不雅观了“三苏”故里、“三苏”祠堂、“三苏”展览。
返抵成都已是万家灯火时分,仍不觉疲倦,愉快不已。
回邳往后,应她的哀求又学了超过五百字的《赤壁赋》,至今,仅苏轼的诗已学27首,词11首,散文4篇,所学为古代诸文学名家的作品数量之最。

亦友亦师 传授教化相长

  我出身于一个耕读世家。
祖父是清末贡生,终生为塾师;伯父饱读经书,曾参与编纂《邳志补》;父亲上世纪二十年代国立东南大学国文系毕业,曾在苏、皖多所中等学校教过语文。
在这样家庭氛围的薰陶下,我自幼就酷爱古典文学,只是长期从事教诲行政事情,疏于系统学习。
退休往后,特殊是年愈古稀往后有了一点空隙,就想在国学方面补补课,充足自己的精神生活。
这个想法与老伴一拍即合,当仁不让,与之形成了亦友亦师的关系。

  亦友。
古人说,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这是说结友共学的主要性。
一人独学,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难免有失落偏颇,且易产生呆板之感,难于持久,而两人共学则可相互切磋,相互雕琢,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老伴之间,学习的场所可以不定,既可共学于陋室灯下,亦可徜徉于湖野田间。
学习韶光可以固定,一样平常在清晨和晚上,也可以灵巧,我们所在的小区很大,沿着院墙有一条二米宽砖铺的小道,长约2000米,平常闲步的人不多,我们就溜达在这小道中,比较多的是背长一点的古诗文,对一些歧义也作一些磋商。
每次闲步,边背边议,不知不觉,半个多小时就过去了,手机显示每天闲步都不低于5000步。

  亦师。
首先是负责备课,纵然传授教化工具仅一人,也决不暗昧。
篇目定下来往后,首先是精确理解文义,然后是体味文美,接着是理解古往今来对它的评价和社会影响。

对一些有意见意义的与之有关的文人逸事也采撷一些,以增强学习时的意见意义性,比如讲贾岛关于“考虑”的故事;李商隐关于“雏凤清声”的故事;李白的关于“青梅竹马”的故事,吕蒙的“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故事,曹刿与“一鼓作气”的故事等等。
这些年来对历代有代表性的诗文大家如司马迁、陶渊明、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杜牧、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的传记及其代表作都作了一些研习,比如为什么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什么孟浩然终生不能入仕?为什么称李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称杜诗为“诗史”?为什么说白居易的诗老妪皆知?若何理解刘禹锡“二十三年弃置身”的慨叹?如此等等。

教诲上有一句常用的话叫做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的储备,做到这一点才可能深入浅出地讲解,使受教诲者兴味盎然地吸收。

  传授教化相长。
《礼记》指出:“学然后知不敷,教然后知困。
知不敷,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传授教化相长也。
”在与老伴的共学共读中,我既是学者,又是教者;为了当好师长西席,首先要当好学生。
比如哀求老伴会背的,自己首先会背。
同时,每传授教化一首诗、一篇古文前总要先先容作者,对作者的先容要全面,避免以偏概全,一叶障目。

长期坚持 必见成效

  一样平常来说,做任何事情,下决心随意马虎,履行一段也可能,坚持到底就很不随意马虎了。
常常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不明晰之。
由于愈是到后来,困难愈大,障碍愈多,决心愈随意马虎动摇,终至功亏一篑,半途而废。
要不为什么人都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呢?但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学古诗文已近六年了,其间也曾碰着各类困难,比如老伴光在前四年就因患疱疹和两个手腕先后骨折而住院三次,每次从病患开始到病愈都要经历两、三个月,在那种情形放学还是不学?坚持还是放弃?

其间也有好心的同道奉劝:“都七老八十了,还小吗?”何况老伴年轻时其脑功能还因急性脑炎晕厥多日而严重受损,至今还因头常常眩晕而长年服药,何必自讨苦吃?但我们一贯不为所动,由于我们每学过一段就有新的收成,就能感想熏染到获取新知的喜悦,都为我们坚持下去增强信心,引发新的动力。
概括地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增广知识,充足精神生活

几年来,学的诗文韶光跨度从春秋战国至近、当代两千多年,作者近百人。
游走于古代、当代名家名篇之间,共享其睿智,共品其美文,确是增广了不少知识。
不仅如此,还大大丰富了精神生活,读懂了许多哲理,产生许多新的感悟。

比如对一个人昔时夜任为什么“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认知;理解“生于忧患,去世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保持“居安思危”警示的现实意义;为什么战国那个最乱的历史期间却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最辉煌的期间,涌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十分繁荣的局势?(我们学的古文有二十几篇选自那个期间的论著,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而那一段韶光仅二百多年。
)为什么南宋末年我国最危难的期间却能呈现岳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那么多彪炳千秋的民族英雄?边学习,边思考,边谈论,就总能悟出许多真知,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更丰满,更美好。

  二、增强自傲,匆匆进身心康健

学古诗词之初,只是试探:人到晚年,对新学知识还能影象吗?影象了还能持久吗?几年的实践已经回答了这一问题。
近六年过去了,痴呆暂未光顾,而我们的同龄人则有的已呈痴呆状,有的乃至因之先我们而去,因而引为鉴戒,增强自傲,并为此连续努力。
当然匆匆进身心康健是一个别系工程,负责读书只是一个方面,其它如始终保持一个乐不雅观的心态;有节律的生活,按时作息,早晚坚持闲步;坚持每天做一做节奏烦懑的老人健身操;饮食以素为主,素荤适当搭配,早餐吃饱,午餐吃好,晚餐吃少、吃稀、吃暖;对子孙后代的事要逐步摆脱等等。
现在国家对老人已经和正在给予多方面的关怀,只要努力是可以办得到的。

  三、和谐家庭,融洽邻里关系

  学习古诗文,数量日增,感想熏染日深,个中老伴之间的和谐是至关主要的。
年愈古稀的老人重新组合的家庭,不像初婚的青年男女关系那么纯挚。
当他们走到一起时,各自的家庭至少已有了三代人,社会关系比较繁芜;七、八十年的各自人生经历不同,习气不同,天下不雅观、人生不雅观、代价不雅观互异;各有各的朋友圈等等。

好在从一开始我们就坚持诚挚相待,相互尊重,相互原谅,相互理解,尽可能给对方留下比较大的活动空间,为对方处理各自的社会关系供应方便。
以是数年过去了,彼此不仅未红过脸,未发生一次争执,而且相知日深,关系日固。
不仅如此,双方的子女对我们结成夕阳伴侣也经历了从拒不接管到相安无事、到关系日密的三步曲。
从我们走到一起的第三年起,每年的母亲节,我的两个女儿都一定像对待自己生母那样给老伴送来节日的礼物,甚至老伴高兴地说:过去我只有两个女儿,现在有四个女儿了!
而每每老伴的女儿给她送来食品和衣物,也总有给我的一份。

夕阳伴侣之间的亲密无间是学好古诗文的担保,由于只有这样才可能夫唱妇随,此呼彼应,相濡以沫,相得益彰,学习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试问老伴之间不和谐,共读古诗文是可以想像的吗?!

  《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中国古代的家教名篇,清代曾作为蒙学教材。
虽随时期发展不雅观念日新,有的内容已不合时宜,但个中大部分对今日仍有辅导意义,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施惠无念,受恩莫忘”;“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见贫苦亲邻 须加温恤”等等,现五百多字的这个“朱子家训”老伴不仅能十分流畅地背出,而且个中许多都躬身实践。

比如用饭,我碗里只要剩下一粒米她也不放过;锅里盛完饭,我送到池塘刷前,她一定要亲自过目没有摧残浪费蹂躏才放心。
在电梯内,只要有一点抛弃物,她都一定要捡起来放在随身携带的塑料袋中。
我们的新居是新建的小区,装修时,一次施工职员放工洗手走时忘却关水笼头,水漫过居室,通过管道漏到下一个楼层的对应单元,这家也才刚刚搬进的新居被漏得一塌糊涂,这下可闯了大祸!
可是,原素不相识的新邻不仅未发兵问罪,反而主动赶来帮助我们打消积水,清理污物,忙得满头大汗,老伴太冲动了,“受恩莫忘”,从此两家亲如一家,自家但凡有好吃的、好用的,总是想着送一份给他们分享。

楼上住着一对老年夫妇,均患比较重的慢性病,很困难,老伴就常常给予关怀。
我们搬来新居五年了,与所有邻里从未发生不睦,每天一早一晚我们相互搀扶在小区内闲步时,认识的,不认识的彼此都亲热地打呼唤,像亲人一样。

  现在我已经八十多岁了,老伴也到了“奔八”的年事,我们都很珍惜这难得的晚年幸福,既把学习古诗文融入自己的生活,像一天三顿饭一样,每天安排,得意其乐;又像用饭只吃七、八成饱一样,每次学习不超过一小时,恰到好处。
下一步更要放缓步伐,充足而愉快地度过晚年的每一天。

《邳州文化》第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