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雪山行图》描写大雪封山的清晨,一位衣着软弱的山民,正驱赶着两独身只身驮木炭的小毛驴,行走在白雪皑皑的山道上,似去赶集出卖这些东西以换取生活所需。山民衣着软弱,因雪后寒冷,他弓腰驼背,缩着脖子,扛在肩上的竹竿,一端系着野山鸡,一端握在手里--两只手一直地调换,不断地呵气,以换取一点温暖。雪径或高或低,或宽或窄,虽然是熟路,但不乏安全隐患,既有雪石倾圯的危险,也有失落足落空的可能。此画描绘出底层公民生活的困苦,生活不易,却仍旧要不畏困难,负重前行。
正应了苏轼的诗: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有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去世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昔日波折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晓雪山行图》虽然整幅画面寒气逼人,但看到两只小毛驴身上驮的木炭,心里自然有些许温暖油然而生。有了这几筐木炭,就不再畏惧冬天的寒冷,艰巨的日子里总算能瞥见一丝希望的曙光。富贵对付淳厚的乡民们大概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而几筐木炭换来的庸常而温馨的生活,菜根飘喷鼻香的生活却是可以和家人一起分享的。
世称“马一角”的马远的分外构图技法,总是以小见大,以一斑而窥全貌。《晓雪山行图》依然如故,取雪山之半坡、雪树之逸枝、雪路之一径……整幅水墨以大衬小,即以雪山的局部雪坡衬托生命的行走与延续,寒气惊春,大地为之一振。用干笔勾勒、水墨渲染的毛驴、人物维妙维肖,竹筐、木炭清晰逼真,气韵自然朴实。那些在皑皑白雪中露出“冰山一角”的枝条和野草,已暗藏几分春意,待来日暖风吹拂,定回籍野一个山花烂漫的春天。
《晓雪山行图》画面用大斧劈侧锋直皴山石,下笔爽利果断, 画树简括,枝条劲健。作者马远以局部取景,来表现出当时人们生活。画中的毛驴、竹筐、木炭及人物衣纹均用干笔钩勒,并施以水墨渲染。作为环境的山石以带水墨笔作斧劈皴,方硬有棱角,远处山石用水墨大笔扫出。近处树枝以焦墨钩出,横斜弯曲富有变革,远处用淡墨钩出。近与远的笔墨浓与淡效果,有着较强的画面空间感。山石、树木均露“一角”、“半边”,是马远常用的构图形式。
行旅题材的画家们偏爱在题名中利用“雪山”“雪溪”“晓雪”“暮雪”等意象,这些“雪”的意象在命名中的涌现,让人纵然不览画图,仅听其名,便觉有荒寒肃杀之感、冷寂无奈之情。《晓雪山行图》题名中的“晓雪”,本身就给人荒寒冷峭之意,而图画内容更是冷寂肃杀。该图取景仅仅表现山行行旅途中的一个截图,是马远“一角”画风的表示:覆山大雪,一片茫茫,拂晓时分,行旅者行于山坡下,“可怜身上衣正单”(唐白居易《卖炭翁》),只见他弓腰缩首、袖手踮脚、不胜其寒,他肩扛木棍,棍挑雉鸡,正在赶着前面的两条驴子,两条驴子一驮木炭,一驮干柴,画面之中木炭和干柴的涌现,更反衬了行旅者的寒冷,驴子在寒冷缓步前行,周围枯树寒枝,偶存白雪。全体画面一派寒意,冷峻静穆。
#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