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帖》究竟好在哪?如何欣赏《寒食帖》?想必这是绝大多人想知道的答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磋商一下。
一、《寒食帖》的背景
苏轼由于政治上的伤害,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调离京师,后又历经乌台诗案,不久被贬到黄州,来到黄州的第三年,到寒食节的时候(清明节),苏轼看着自己屋简陋的房屋,再想想自己被贬不受重视的遭遇,心生感慨,走投无路,于是提笔写出著名的《黄州寒食诗帖》。
此作品是苏轼随手即兴创作,没有正式的题名和印章,如颜真卿《祭侄文稿》一样,都是有感而发的草稿。
二、《寒食帖》诗文赏析
01 第一首原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口语翻译:自我来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已经有三年了,年年都盼着春天能留住,但韶光总是不待人。看到今年连绵不断的雨和萧瑟深秋的光景,心生凄凉之感。在屋里,我溘然想到了海棠花(用高洁的海棠花比喻自己),海棠的花瓣随着今日的风雨散落在污泥里。在不知不觉中,韶光偷走了海棠的俏丽。我现在就像生病的少年,病好了,须发也白了。
注释: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引用庄子典故,庄子说:“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
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便是有人把船藏在山谷当中,可是夜半忽然创造船不见了,由于潮水一贯涨一贯涨把船给带走了。庄子的意思是,把东西带走的是韶光,没有一个东西比韶光更厉害,它会把所有的东西偷走。
解读:第一首中,反复在感叹岁月不留人,自己的一腔抱负在韶光这一把杀猪刀下逐步被磨灭了,看不到希望。“苦雨”和“秋萧瑟”这样凄凉的景象让苏轼触景生情,以为自己就像海棠花一样,在这样恶劣的政治环境下,不知不觉中颜色凋零,只管自己心中极力想留住青春岁月,想施展抱负,可现实如此,就算自己等到东山再起的时候,自己也是鬓已花白了。
02 第二首原文: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宅兆在万里。也拟哭涂穷,去世灰吹不起。
口语翻译:比来,雨下的很大,春水都要快淹没我的房屋了。我的房屋犹如渔舟,像流淌在江河里、云雾里。空荡荡的厨房里只剩下这一点越冬的素菜,破灶里烧着湿漉漉的芦苇。哪里知道本日是寒食节,只看到乌鸦叼着冥币。京师皇宫与我隔着九重千里,祖宗宅兆与我相距万里。也学起阮籍痛哭穷途,自知去世灰是吹不起来的。
注释:也拟哭涂穷。引用《魏氏春秋》说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经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反。”意思是阮籍走投无路,抱头痛哭,意即政治官场的末路。
解读:第二首中,强调自己已经到了走投无路,无法东山再起的地步了。仕途的囧境就像屋外的大雨,我就像这座破屋游荡在世间。现在穷的只剩下越冬的蔬菜,没有吃的,还天真地想着用湿漉漉的木柴生火,这些都是痴心企图。看着迢遥的、心中神往的京师和眷念的故土,心中痛哭不已,由于自己现在无法回去,苏轼看不到希望,有的只是无尽的哀叹和忧伤。
可以说,这两首寒食诗充满着无限的哀叹,哀叹自己走投无路和迷茫人生。
三、《寒食帖》书法赏析
《寒食帖》是苏轼的最经典的作品,是无意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至于是否为过誉,这便是仁者见仁的事情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寒食帖》确实是千古神作之一。
其“神”在哪?想必大家都很好奇。
01 踏实的书写功夫
古代书家由于从小就开始写羊毫字,基本功不再话下,对笔锋的掌握能力绝对是一流的,不管是藏锋、露锋、中锋、侧锋、绞转、翻笔等用笔技巧都是很闇练的,这里我们就不必细说,由于这是流传下来的名作中最基本的哀求。
02 宽扁的风格创新
众所周知,苏轼在宋代书坛中之以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他的风格很有关系,苏轼的字体基本是宽扁的结体,整体这是左低右高、左舒右密,并且点画多肥粗丰腴,这是字形上的创新,黄庭坚笑言其为“石压蛤蟆”,虽然这是玩笑话的口语,但仍旧很贴切,蛤蟆身体也是宽扁偏胖的体型,与苏轼极为相似,笔者以为,个中的“石”也可以理解为苏轼在政治上受到的伤害,其宽扁的字形与内心空想的压迫彷佛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真可谓“字如其人”。
03 跌宕起伏的节奏变革
从古至今书法都忌讳书写没有变革,一贯都在强调勿用端正去世板的书写办法,“变革丰富”一贯是书写的准则。
寒食帖不论笔法、构造、章法,其节奏都是跌宕起伏、极具变革的。
跌宕起伏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小之变
下图中的相邻几个字大小反差特殊大。
(2)正欹之变
苏轼的字有的较正,有的很斜,正欹交替变革,较为频繁。
(3)疏密、粗细之变
疏密、粗细的变革每每是同步的,疏密变革较大的地方每每粗细变革也较大。
(4)布白之变
如下图所示,在空间布白上,行距(横向间隔)是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并且整行的边线也不一样,有的整洁,有的倾斜,而字与字之间的间隔(纵向间隔)变革也极大。
(5)长扁比拟
苏轼的字大部分都是宽扁的,且《寒食帖》很多字距都压的非常近,但“年”、“中”、“苇”、“纸”等字都写的非常长,“月”、“负”、“寒”等瘦长的字也不在少数,这都加强了《寒食帖》是非的比拟,增强了节奏感。
这些变革都是《寒食帖》跌宕起伏的突出表现。
04 情、文、书三者节奏的高度统一
前三点只不过是精良书法作品的基本哀求而已,情绪、诗文、书写三者节奏的高度统一才是《寒食帖》问鼎神作的决定性成分。“只求变”并不是很难,而“如何变”才是书法最核心、最困难、最精妙的问题。
为了阐述清楚,我们以韶光顺序来逐步赏析,切不可急。
(1)前三行,由于文意重在交代韶光、地点、背景,节奏较缓,情绪也在酝酿之中,故起伏不大。
但中间有个小插曲,便是“年”字的长竖,苏轼写的时候拖得很长,彷佛倍感黄州的这三年实在太煎熬了,以借这长竖来开释自己内心的苦闷。
(2)第四、五行,节奏开始有点起伏,字形变大,行笔加速,感情也在此爆发,苏轼自比“海棠”,辉煌和残酷是那么短暂,终极仍是“泥污燕支雪”,凋败在污泥之中。
(3)第六、七行,节奏归于沉着,苏轼被迫无奈,屈从于现实,彷佛苏轼在苦闷之中多了几分沉着,“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是对自己的自嘲。
(4)第八、九、十行,比起前文,节奏又一次起伏,这一次起伏书写节奏明显有变,行距缩小,字距压小,与前文比较,字形变粗变大,这统统都为后文的大高潮做铺垫。
(5)第十一行,“破灶烧湿苇”,到达了节奏的高潮,以“破灶”二字为全文力度的爆发点,也是感情的爆发点,意在点明自己现在的处境,破败不堪。
(6)第十二、十三、十四行,稍有沉着,这是强烈感情爆发后的小沉着,而小沉着中也有高潮——“纸”的长竖,属于“长音”节奏,与“破灶”不同,长竖又再一次将内心苦闷的心情“拖”了出来,而“纸”恰好代表冥纸,是内心长长的哀叹。
(7)第十五行,又是一次大高潮,与“破灶”大高潮不同,这次是重、长、急,“哭涂穷去世”字形又大又粗,连续几个字都属于哀叹的词,是让民气境不好的词,这些词刚好是节奏的至高点。
(8)末了的“吹不起”几个字为全文的扫尾,也是节奏的扫尾,复归沉着。
由此可见,此帖恰好把情绪、诗文、书写这三者的节奏高度地统一在一起,成为千古绝唱的神作,这一点才是寒食帖最耐看的地方,也是书法的魅力所在。
看到这里,您还会看不懂《寒食帖》的美妙之处吗?如果还没有感想熏染到它的魅力,您可以回去拿笔试一试,这种节奏变革绝对不是哪个人随便就能写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