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是99件铜车马仪仗俑中的一个,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采。
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细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

对付马踏飞燕,无论是其艺术代价还是其造型,以及其国宝地位这都是没有争议的,争议之处就在于这个骏漏洞底下踏的到底是什么动物?

11月27日,都城师范大学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号上发文称:该系教授宁强于2020年8月26日带研究生在兰州甘肃省博物馆参不雅观稽核时,创造俗称“马踏飞燕”的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汉代铜奔漏洞下所踏的动物并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只鹰。
经由比对干系考古资料,剖析研究后,宁强认为应将“马踏飞燕”铜奔马改名为“马踏匈奴鹰”。

也正是这一篇文章,让马踏飞燕再次上了热搜,实在这件国宝级文物自从其出土,他的名称就一贯有争议,由于这件文物是在太真切了,因此关于其称谓就变得炙手可热,毕竟名字要能够符合这件文物的艺术形态,于是就出身了诸如:马超龙雀、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一系列的名字,而被国人熟知的则是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名字中兴争议到底是铜奔马马踏飞燕照样马踏飞鹰

马踏飞燕的名字一贯辩论不休,为了避免争议,该馆对这件藏品没有详细命名,无论是在该馆展览,还是在海内外巡展,都管这件藏品叫“铜奔马”。

马踏飞燕的出名与郭沫若有关系,马踏飞燕出土往后,一贯籍籍无名,但是到了1971年,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来到兰州,参不雅观了甘肃博物馆,创造了这批出土的铜车马群,非常的高兴,并由衷的惊叹到真有派头,对个中的马踏飞燕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它是罕见的艺术品,经由郭沫若师长西席的推举,马踏飞燕很快就到北京展出,轰动了全国,后来又在欧、亚、美三大洲许多国家展出,得到国内外考古人士的同等赞颂,可以说郭沫若是马踏飞燕的伯乐。

这个铜奔漏洞底下踏的到底是燕子还是鹰,不仅仅是宁强教授有疑问,在其出土往后的辩论就没有停过,马蹄下的鸟不是燕子基本上是认同的,紧张集中在以下几点,其一,燕子体积小,跟马蹄子差不多大,马蹄踏上去往后,露出的部分不会有这么多,而且这个铜奔马是写实的。
其二,燕子的尾巴是分叉的,鹰尾较长而尾端整洁,铜奔马的这个鸟尾巴不是分叉的,是燕子的可能性比较小,其三,在甘肃河西一带,鹰四季都可以涌现,燕子比较罕见,其四,汉朝时候国人尚武,涌现温婉的燕子的可能性比较小。

马踏飞燕这个名字之以是被大众认可,紧张缘故原由还是这个名字非常的真切,抛开时期背景,把铜奔马作为一件艺术品的话,马踏飞燕这个名字更能让人遐想到他的艺术性,但是如果以当时的背景来看的话,马踏飞鹰可能更得当,当时汉朝和匈奴打的不可开交,霍去病墓前都有马踏匈奴的雕塑,而鹰作为匈奴王冠上的动物,用马踏飞鹰的名字更能表示当时汉朝人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