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见红桥
“东风始盛 '桃'醉红桥”诗词鉴赏云讲堂活动正在进行时,活动期间每周发布两篇诗词鉴赏,欢迎阅读!
更多赏析敬请关注“俏丽红桥”微信"大众年夜众号!
折杨柳
[唐]张九龄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宅春。
迟景那能久,流芳不及新。
更愁征戍客,鬓老城边尘。
鉴赏
《折杨柳》是乐府旧题,属《梁鼓角横吹曲》。
这是一首送别诗。古人离去情重, “送别”成为古诗中常见的题材。折柳送别是古代风尚,听说:“柳”与“留”叶音,柳又有随地而生的习气,因此,还有祝愿行人在异域生活顺利之意。
在古典诗歌中, “折柳送别”成为浩瀚墨客吟咏的工具。墨客在同一题材下做诗,彷佛步入一个分外的“考场”,磨练着每人的诗才诗艺。就唐诗而论,在这样狭小的艺术天地内,呈现了多少随处颂扬的诗篇!虽说题材相同,墨客却能独具匠心,各尽巧思、致使此题常做常新: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比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王之涣《送别》
王之涣这首送别诗,取材折柳以抒别情。墨客于摇荡东风的杨柳树下,折枝送别朋侪,看到攀折之苦,想到离去之多,将离去的悠思与一枝枝攀折的新痕联系起来,更使人离愁绵缈,意味深长。
伤心路旁杨柳青,一株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去人。
——施肩吾《折杨柳》
施肩吾写折柳送别,另有巧思。他选择了一个特定的细节。今年所折之柳,正是自己去年折过又重新萌芽的柳枝,因此使他自然想到去年的“离去人”。去年离去的朋友没有重聚,现在的朋友又将离去而去,新旧交恨,感慨万千,另有一种萦迴弯曲的情致。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
李商隐写折柳送别另有奇想。他从“含烟惹雾”的千条柳枝迎风飘摇中,找到了构思的契机。杨柳依依有情,难道她只管送别不管迎归么?以是,墨客充满爱惜之情唱出: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失落望中寄以希望,惜别中寓重归的憧憬,真可谓迂迴弯曲,翻新入奇。
上述诸诗以及尚未例举的同类诗篇,险些把“折柳送别”的情景写得“题无剩义”,切实其实让人无处躲闪腾挪,那么,张九龄这篇《折杨柳》还有没有存在的代价?能不能被同类诸篇所取代?这要看它有没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新颖独创是艺术的生命。“谢朝花于已披,启夕秀之未振”,才能使艺术之树常绿。
这首《折杨柳》既不从攀折的新迹旧恨中关情,又不从摇荡柳浪中生发奇想,它紧扣诗题《折杨柳》,对送行人手中的折柳做了正面的,深入的开掘。这一命题,给墨客的构思谋篇带来更大的困难。在愈益狭窄的题材范围内,另辟新境己属困难,要做正面的深入开掘更属不易。然而,艺术的风光在于险境,困难中的打破更显奇绝之致。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女主人公以纤纤素手折一柳枝,送给即将远行的情人。首句“馀味曲包”,深寓哀婉柔情,为全诗定下了抒怀基调。“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宅春”。由手中的“折杨柳”到满眼的“故宅春”,抒怀之笔找到了构思的契机,骤然打开了感情的闸门,由柳及春, 由春色春景到春意、春情、春思,由此升发出一系列遐想:“迟景”喻春日, “流芳”指折柳。俏丽的春景不能常驻,新折之枝在韶光流逝和漫漫长途中也不能常新,那么,人呢?人也将会象“春日”“折柳”一样, 日渐失落去青春的红颜,朽迈,枯萎。“迟景那能久,流芳不及新”,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人;既写了春日春景,又抒发了离人在无情流逝的光阴折磨下的离情别绪,情与景谐,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得以水乳交融。而此情此景又是由面前的离去生发出对别后的遥思冥想,诗情诗意插上了韶光的翅膀,超越空间的障碍,日后各类苦境,不期然的“超前”而至,这就推出结句: “更愁征戍客,鬓老城边尘”。情人成了“征戍客”,新柳将变成枯枝,而人的青春也将“鬓老城边尘”。结尾以递进层的表情法点出的这个“愁”字,与开篇“纤纤折杨柳”的哀婉柔情遥相呼应。此诗首尾圆合,饱含情韵,由折杨柳生发的离情别绪,层层深入,一波三折。如果配上《折杨柳》的曲调,哀怨声声,不绝如缕,更使人味之无极,闻之动心。
知识来源:李春祥 主编.乐府诗鉴赏辞典.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第380-381页。
“东风始盛 '桃'醉红桥”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做事月正在进行中,点击图片理解详情喔~更多活动请关注“俏丽红桥”微信"大众年夜众号!